班主任学科教学与德育融合的一点思考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引言:
如何将班主任本身的学科教育与日常的德育工作融合在一起是一个值得思考的话题,作为一个历史老师尝试着把德育工作渗透到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去也一直在做,以下是我的一点思考。在教学工作中我们经常讲“教书育人”。教书指的是书本知识的教学,育人应该指的是培育有理想有道德的人,努力提高学生的品德素养,当然强调德育还是要弄明白什么叫做德育。分析德育的具体要求,这样才能有的放矢。首先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简单来说就是说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要对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的影响。明白了历史教学德育努力的方向,就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一些尝试。
正文:
第一,要品行端正、为人师表则是赢得学生尊敬、有效开展教学的有力保证,很多事情“言传身教”才是最有力的教学。“学为人师,行为规范”,要坚持教育的本质,立德树人,重视对学生人文精神特别是传统美德的培养。要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文主义,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挖掘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历史素材,让学生在感知丰富、具体的史实过程中,其人文的思想感情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中国古代教育特别重视“家国情怀”的培养,历史教学更有先天性的优势,要继承古代教育的优良传统,同时也要与现代信息技术相融合,鼓励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引导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筛选信息、整合信息,并在教学的过程中积极的参与其中,这一点非常关键。要教好学生也要加强自己的师德要求。
第二,师生平等,尊重学生,分析学生,了解学生的性格,生活阅历,生活环境,有针对性,要活学活用乡土教材,校本教材。历史不是死的,而是活生生的,要理论联系实际,活学活用,在讲解重难点知识时要联系学生的生活的经验,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师生平等才能友好的交流,现代的学生特别注重别人对他们的感受。当他们感受到你的尊重时,他们也能自觉自愿地接受你的教育和影响。充分地尊重和信任学生,和谐融洽的师生合作关系和创设良好的学习气氛使教学事半功倍。和谐的氛围也需要语言技巧,幽默诙谐,甚至合理的自嘲都是有益的,可以有效的化解尴尬,比如教师也有自己不懂甚至错误的地方,在课堂上出现了自己讲错、说错的地方,它们或许被细心的学生发现并质疑,或者事后被自己察觉,这些都不需要加以掩饰,更不要将错就错,而是及时承认、及时纠正。这样并没有使自己的威信在学生面前受到损害,学生反而更愿意把不懂的、有疑问的问题提出来,这更有利于以后教学工作的开展。
第三,兴趣是学习中最活跃、最主动的因素,是学习的内在动力。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激发和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它使学生有持久的学习积极性,为良好教学效果的达成提供保证。要让课堂有趣,渊博的专业学识和丰富的历史底蕴是关键。 恩格斯曾说过:“我们只知道一门社会科学,那就是历史科学。”这是从历史学无所不包、无不涉猎的角度来阐述的。除了精通通史之外,平日还应该广泛的积累知识,不断扩大知识领域,无论文学、艺术、体育,还是天文、地理、时政,甚至是民风、民俗等都要有所知晓,这样才能在教育教学中信手拈来、游刃有余。同时要站到历史学科和史学专著的高度来研究教材,要弄懂、弄通教学要求、教材,理清线索,完全掌握教材的知识框架。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居高临下、旁征博引、厚积薄发和深入浅出,使课本知识简约化、系统化和整体化。陈德康在《对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中这样写道,“只有把知识的百分之一用于课堂讲授,才能在新课程改革中顺应教育发展,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第四,要勇于创新,尽量以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参与教学过程。“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探索创新是教育教学水平提高的有效途径。新高考强调“核心素养”的理念,强调能力培养,重视情感教育,关注教学的过程和方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体验学习和探究学习的习惯,通过加强学法的指导,让学生达到学会学习的境界。所以要敢于在课程改革中运用创新意识,比如怎样建立行之有效的新课程教学模式,怎样建立有效的新课程评价制度等等,都给我们开创教改新路、创建实验课题提供了机会。历史教学不再是过去那种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简单相加,它开始向师生互教互学、共同发展的新型格局迈进。只有形成这样学生才能消除畏惧、释放个性、发展潜能。教学中,应非常注重激励学生突破传统思维定势,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在教学过程中我常使用“发散式教学”方法,激活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转变教学方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不断探究的学习方式。师生双方相互启发、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第五,要努力的研究教学的过程,精细研磨每一节课,合理控制好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比如每一节课课程的导入,问题的情境设置,情境的类型,问题的类型等等要体现出科学性,层次性,有效性,启发性等,在背景素材的处理上,要明确教什么,预设教学的知识点更要生成相关的新知识,在提问上,要明确是封闭性,开放型还是探究性提问,在呈现方式上要明确以何种类型,何种问题呈现。要杜绝伪造假命题不搞伪情境,不要浅问浅答,不搞生拉硬套。在情境设置导入上要坚持问题情境的三贴近原则,贴近教学内容,贴近社会现实,贴近学生实际。再比如在师生互动的过程,问题的设置,既不能完全以学生为主,过多的追求师生互动学生互动,课堂上热热闹闹,但是知识的落实性不好,教学效果低下。也不能过多的发散,天马行空,放的出去收不回来,有的放矢,收放自如,细节之处才是真功夫。在教学过程的总结上,要以教材为本,以学生为本,以素养为本。总之可以把整个的教学过程分解,仔细研究每一个过程,总结方法技巧。掌握好扎实的教育教学理论只是教育实践的前提,更重要的是各种教育手段和教学方式在课堂上的灵活运用。教无定法,教可择法,教可创法。要提高历史教学水平必须认真研究历史知识的基本特点,发掘历史学科本身的优势。
结束语: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一堂历史课的成败,历史教学的意义和价值是否体现,最终的评价标准是看学生是否接受和理解了课堂的教学内容,这种接受和理解是否主动和深刻。教学大胆进行探索和创新,以适应学生能力培养的需要。教育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这需要我们孜孜不倦地发掘与实践。
参考文献:
[1]杜芳.新理念历史教学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赵亚夫.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王淑莲.地方院校师范生培养的实践教学改革对策[J].中国大学教学,2008(05):82-84.
[4]陈德康.对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09(01):79-81.
[5]魏家忠.试论课程改革与中学历史教学[J].教育革新,2008(9):26.
[6]刘中猛.新课改背景下师范生发展性学力培养刍议[J].当代教育论坛,2008(36):76-77.
[7]郑东辉.新中国课程改革的历史回顾[J].教育与职业,2005(13):49-51.
[8]程宇.谈历史系师范生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08):199-201.
[9]张海秋.新课程背景下师范生学习方式的转变[J].大连大学学报,2005(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