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而有方 导而得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引导"方法略谈
摘要
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引导
正文
引言: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激发语感,提高阅读兴趣,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他们能在快乐中学习,从而达到提升语文素养的目标。” 通过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的研究,可以帮助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更好地发挥指导作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文本解读,并运用多种有效的教学策略,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和谐地身心的可持续的协调成长,为其一生的语言学习奠定基础。
一、 引导策略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一)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
学生要学会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能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认识周围世界,享受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课前预习、课堂提问等形式,让学生在预习文本的同时,进一步体会文章的情感内涵,从而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并将其融入具体的情境当中,使其更加深入的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例如,在学习《秋天的雨》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先提问:“大家认为秋天的雨是什么样子的呢?”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来回答,然后再讲解文章内容,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
(二)陶冶学生的情操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阅读是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也是探索真理、发现问题、表达观点的基本渠道。因此,要提高小学生的阅读水平,就必须从小注重孩子们的作文中的思想感情的培育。 阅读教学既要重视对作品的欣赏,又能使读者产生情感体验,促进其综合运用语言文字,感受作者的真挚的内心,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满足。这就需要采用多种多样的引导方式,让学生参与其中,并通过自身的感悟来体会文本的内涵,从而获得愉快的阅读体验,进而自觉地投入到文章的意蕴之中。
(三)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使他们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要让学生学会阅读,首先要有一颗快乐的心。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并通过多种方式来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倡导合作精神,鼓励学生勇于提问,敢于表达,乐意与他人交流。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阅读教学的方法比较单一
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是以“教”的形式进行教学,而不是将文本的内容组织起来,只是简单地让学生朗读,学习重点知识。在课堂上,教师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个性化地阅读,只是让学生自由发挥,而不是根据个人的喜好和兴趣去读,这样的做法不仅不能激发小学生的想象力,而且还会打击了孩子的自信心。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还容易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不利于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
(二)学生缺少主动权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一直是一个权威者,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在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重视,学习兴趣也被扼杀了。这种教学模式往往会导致整个班级的氛围很沉闷,学生的注意力总是被分散。教师应该让学生主动去学,而不是一味地听课。 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不断地提问,思考问题,这样不仅可以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还能使其思维更加活跃。所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非常重要。
三、引导小学语文阅读的策略
(一)有效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也在飞速地应用于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与文章相关的视频,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使学生更容易理解,从而达到培养和提高学习能力的目的。 如,在讲授《荷花》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呈现荷塘的美丽景色,让学生们认真观察,并说出自己的感受,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写眼前的景象,然后再引导学生阅读文章,看看作者笔下的荷花和自己笔下的有什么区别,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同时,还调动起全班同学的注意力,使整堂课的内容更加的生动有趣,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达到良好的效果。
(二) 开展多种形式的阅读活动
阅读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相互交流的过程,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自己选择、组织有意义的读书活动,并通过阅读活动的展开,使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发展。在讲授《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时,教师可以指导大家一起总结狼牙山五壮士的特点,然后将学生分组,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从而帮助大家理解文章内容,引导学生学习狼牙山五壮士勇敢、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
(三)采用思维导图教学方式
“思维导图”以文章的主要内容为基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思维导图"的运用,引导学生进行阅读,使他们的思路更加清晰,进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在授课时,教师可以先在黑板上绘制思维导图的整体框架,然后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完善思维导图的具体细节。这样的方式不仅能调动起小学生的积极性,还可以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也锻炼了其语言组织和表达的技能。
(四) 讲解文章背景
在阅读之前,教师要让学生了解文章创作的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事迹,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文章,更加精准地体会作者的情感。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文本的思想内容,领悟作品中的意境;引导小学生将自己和文章中的人物融为一体,体会文中人物的情绪。这就要求语文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对教材的知识进行深层次的解读,对所教的课文内容做到充分的了解,从而更好地指导教学。
结束语:教师应当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使他们初步具备一定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知识,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因材施教,帮助学生树立起自信心,激发其自主阅读的兴趣,从而提高其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夏汉文.引而有方 导而得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引导方法略谈[J].小学生作文指导, 2022(28):90-93.
[2] 武会晓.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J].教育现代化(电子版), 2022(3):0029-0030.
[3] 齐凤华.基于网络环境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J].视界观, 2022(18).
[4] 文育霞.浅谈如何有效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J].电脑乐园, 2022(005):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