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诗歌课堂教学模式思考

期刊: 学子 DOI: PDF下载

陈楚杰

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县华侨中学

摘要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核心素养越来越受到重视,核心素养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而在语文教学中,诗歌教学与语文其他知识教学有着很大的不同,需要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加强诗歌理解,使学生经过学习后能够充分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从而促进学生文学素养和审美素养提高,突破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因此,站在学生全面成长和发展的角度,诗歌教学不能急于求成,而是需要通过长时间的理解性学习使学生逐渐具备欣赏诗歌的能力,学生的汉语语言能力也就会逐渐提高,从而促进学生思想意识形成,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

核心素养;诗歌教学;审美

正文


2017新高中语文课堂标准》明确提出“素养”这个关键词,并且把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作为新课程理念的教学目标。当下教育改革方兴未艾,随着高考考试模式的改变,随着我省高考由自主命题考查向采用全国新课标I考查的变化,当下高中语文的课堂教学,特别是古诗文的教学模式如果还停留在过去依靠刷题套路式的传统的讲课模式必将不能适应未来课程教学。所以思考和探讨核心素养下新的课堂模式是每一个一线教学老师的一门必修课。

一、传统诗歌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传统的诗歌课堂教学存在问题主要有两点,一是效果很差。打个比喻,课堂教学的老师既是课堂舞台的搭建者又是课堂舞台的主角,尽心尽力地工作,叫好却没有人看好。老师课堂中辛辛苦苦地讲课,学生却兴致缺失,或饶有兴趣却毫无所得,或略有收获却感觉万分艰难。老师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引导者,我们认真详尽地备好每一节诗歌课,在课堂上也尽心的讲解好每个知识点,把我们的知识,把我们掌握的方法,把我们对生活的理解对诗歌情感的解读毫无保留地教导给学生,但是当他们自己去面对一篇新的诗歌作品的时候往往出现一脸茫然,不知所云,无从入手是学未能致用。当我们讲完了自己认为非常重点的诗歌手法后,让学生做训练题目巩固知识的时候,往往结果会让我们大跌眼镜,几乎所有的学生会用贴标签的方式来做题,把老师课堂讲的内容全部用到某一首诗歌的解答中去。所以我们会常常看到,刚刚讲完一个手法,学生会很快把这个手法生硬套用到训练的诗歌中去;我们讲完送别诗的情感,学生一旦遇到送别诗的情感考查类的题目,便只会“依依惜别”“对友人的思念”等情感内容的分析,解答内容非常的单一。其实,究其根本原因就是我们老师还停留在教知识的意识范畴,而我们的学生却成了一个个知识的接收者。思维何在?探究何在?批判何在?更别说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文化素养。可见,传统的被动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很好的适应新的时代的要求,也未能很好达到教学的效果和目的,所以,核心素养下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二、完善诗歌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的对策

(一)构建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渐入式课堂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古人认为诗言志,是作者强烈情感的表达。试想一下,如果不是自己切身的体会而是别人把诗人的情感转述给你这样的感情体验有自己来得深刻?即使是所有感悟那也是别人的感受,和你自己完全不一样。所以诗歌课堂教学要避免满堂讲的弊病,特别是多媒体的诗歌教学真可谓“内容丰富”,从作者简介到写作背景,再到朗读的音频、视频,让人目不暇接。其实,对于识记的知识,老师应该学会放手,让学生在自习中掌握,老师要做的只是在课堂中检查和总结。比如在讲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诗歌时,我是这样处理识记的内容的,把全班分成四个组,分别整理老师提出的四个论题:第一,我眼中的苏轼;第二,写作背景;第三朗读,并找出生僻字。第四,怀古咏史诗歌有哪些?有什么特点 ?然后请同学推选汇报人,来总结汇报各自的专题。这样的课堂老师从讲解者到引导者改变,学生从被动听课到主动参与,对于自己负责的专题也能做到深入了解,印象深刻;对于别人的专题也能学习到知识。我在几分钟对写作背景组、朗读组的同学做出一个总结:豪放派,特点是气势宏大,豪放不羁;这是一首典型的豪放派词,上片要读出豪放之景,下片要读出旷达之情。

    感性的诗歌课堂应强调从学生生活情感体验入手引导学生理解诗句,把握诗歌主旨。例如在讲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时候我们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同学们经历过生活中最愁苦是什么时候?你会用什么词语来形容?然后再结合背景一个亡国之君王,一个沦为阶下囚受人凌辱之君王来体会千古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中愁苦之多,愁苦之深。再如在讲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列缺霹雳,丘峦崩摧”等句子描写神仙洞府时候时候我们可以让学生描述下心中仙界的模样,再结合具体的诗句分析。而理性则是创造思维情景,让学生走进课堂积极思考。诗歌教学从感性走向理性目的在于让学生从容易到难,从陌生到熟悉来理解诗歌。但是,诗歌是思想性很强的文学作品,没有学会比较,学会鉴别,学会批判,学生的思维就不灵活了。所以教师要在感性教学基础上引导学生理性思考,特别是形成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才能正真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例如在讲授《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时候,我们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很多人都把“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句话解读为苏轼旷达潇洒的精神,你觉得是他真是的心理反映?现在我们分成AB两组结合文本和背景资料进行辩论,各自用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辩论只是一种形式,而通过辩论激活学生思维,学生能更深入理解文本,也学会了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如何鉴别材料。而我们老师更是要在辩论之后进行理性的归纳和指导:同学们我们把握一首诗歌的情感不能定性思维,更不能人云欲云,要有自己的理解和依据。

2017新高中语文课堂标准》中提到高中语文课程这样说:“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按“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可见,由感性到理性认识的渐入式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自己学生的方法。这符合高中课程标准,也符合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语文素养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思想情感、语言积累、语感、思维品质、品德修养、审美情趣、个性品格、学习方向、学习习惯的有机整合。所以,在朗读这种感性步骤中,老师不要吝啬读的时间,让学生自己疏通阅读障碍,在反复的吟咏中感受诗歌的情感, 进而把握诗歌的情感;在疏通诗词的大意中,老师不要做一个翻译者,而是做一个提醒着,引导学生运用文言文工具去理解诗词;在讲解诗歌的技法的时候老师不要直奔主题,而是提醒学生列举学习过的各种类似的诗句,在大量诗歌感知下,再来总结诗歌技法。老师在课堂中扮演一个智者,帮学生归纳知识规律,指正学生的错误,点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感性的基础上慢慢地形成自己对于诗歌的理性认识。

(二)构建一个引导式教学的课堂

叶圣陶先生曾经这样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传统的教学模式要么是满堂灌,要么就是满堂问,都不能取得好的效果。诗歌教学课堂更加忌惮这两种教学方法,前者很机械,容易造成听课疲劳;后者让学生疲于思考老师的问题而未能深入体会诗歌的内容。所谓引导式课堂,就是教师在诗歌教学中设置问题要有梯度,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理解诗歌内容。甚至利用学生自相矛盾的答案设置疑问,启发思维。诗歌是一种饱含情感的艺术作品,诗歌的鉴赏不能浅尝则止,更不可以走马观花。诗歌的课堂结构模式要讲究层层推进,方能抓住要害,感受情感和技法。比如在《蜀道难》中我是这样来设置引导问题的:

师:文章中有一句话多次出现,请大家找出来

生:“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师:我们来看下,与这三句话相关有哪些内容?

生:第一句写蜀道的高和险要,突出蜀道的难

生:第二句写行人的艰难,写蜀道之难

生:第三句通过想象写蜀道之难的外在原因

师:也就是说三句话所表达的情感是不一样的。

生:在内容上讲这种情感是变化的,逐层推进。

师:很好,你能从内容上来考虑作用说明你学会了诗歌鉴赏的基本思路,那么大家觉得还可以从什么角度来考虑作者这样写的目的?

生:重章叠句,有点诗经的味道。是强调的作用

生:是脉络,把文章串联起来

师:很好,大家看下,这三句话中能否找出一个诗眼来?

生:“难”这难字既然写出了作者的情感,也照应了题目。

师:很好,其实我们鉴赏诗歌的作用无非就是从内容、形式、结构入手。刚才同学们的回答虽然零碎,但是众人拾材火焰高,我们把这三方面总结起来就是鉴赏诗歌作用题的三个思考角度。……

这种引导式的学习方式在自主的学习中理清了诗歌的脉络结构,掌握诗歌的诗歌的情感变化。可以说学生在无形中接受了知识,又印象深刻地掌握了文章的脉络结构,情感线索。其实老师还可以继续引导,再深入的追问,比如:难在何处?作者要表达的是什么感情?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诗歌的主旨,然后再引导学生从写作背景、文章依据入手确定作者写作目的:人生的感叹,送友人入蜀。甚至可以结合朗诵深入探讨李白的飘逸雄奇的文风。总的来说引导学生理解诗句我们要引导学生从外而内去构建关联,从写作背景、写作风格、写作标题和诗句本身内容来把握诗歌的主旨。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但如果不向这种需求提供养料,即不积极接触事实和现象,缺乏认识的乐趣,这种需求就会逐渐消失,求知兴趣也与之一道熄灭。”引导式的教学课堂就是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成课堂的参与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能力,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对于语文学科来说,那些有利于学生又好又快学会积累,有利于学生快速提升听、说、读、写能力,又在思想、情感、个性、文化、精神等人文素养方面使学生获得应有陶冶与提升的教学模式,正是新课改的方向和目标。

(三)构建一个充满想象的诗歌课堂

腹有诗书气自华,优秀的诗歌素养需要大量的积累,没有理解好诗歌的意境,是无法真正掌握好一首诗歌的精髓,更不要说素养的培养了。然而,恰恰是课堂上那些看似想入非非的画面场景的描述才能把诗歌中欲说还休,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诗情画意表达出来。所以要让学生有诗歌素养就一定不能扼杀学生们那么充满想象的自主的诗歌画面的描述,而且要有意识让学生把心中这样美好的画面敢于表达出来。学生的想象能把学生的心灵带到诗歌的意境中去,在作品中体会自然之美,意境之美,在诗歌作品的渲染下,无形中受到美育,培养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诗歌想象能力的培养不能一蹴而就,需要老师在课堂中的引导和鼓励。对于诗歌的情景、意境甚至是某些艺术手法的运用和分析老师要敢于让学生尝试想象描述,或是口头表达出来或是书面表达出来,都能对学生的形象力起到很好的培养作用。比如在《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诗词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很好体会豪放派诗歌的语言特色,对诗词中景象描写我做了一些想象的引导:

师:“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一句话描述一个怎样的场面?

生:长江朝东流去,千百年来,所有才华横溢的英雄豪杰,都被长江滚滚的波浪冲洗掉了。

师:这位同学的描写过于平淡吧?江水东去大家觉得用什么词语来形容比较形象?

生:汹涌澎湃的万里长江向东流去

师:刚才第一位同学说大浪淘洗尽了千百年来江水中的风流人物。对吗?

生:不对,“浪”应该是比喻吧?

师:比喻什么?

生:比喻时光。

师:对了。这里不能把浪解释为江水中大浪,应该是时光。大家还知道用水比喻时光的句子吗?比如孔子曾经说过的,“子在川上曰……

生:“子在川上曰,逝如斯夫”。

师:如此的气势、如此的磅礴,让我想起了李白的一句,写黄河的,――

生:“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师:同学们,我们说苏轼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今天我们从这首词的开篇能够领略到豪放派语言的特点了吗?词开篇从一泻千里、日夜东流的长江着笔,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这就是豪放派语言特色。

结论

素养,是后天主观努力培养而成的品质。读懂一首诗固然需要一定的积累和欣赏的知识,但是更需要的是读出诗歌中的韵味。诗歌的素养着重是培养学生拥有鉴赏诗歌的能力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是传统教学中所忽视的内容,构建诗歌素养课堂还需要老师在备课的时候转变思想理念,改变教学的方法和思路。

参考文献

[1] 陈继英. 人生语文教学新模式的构建与演进[J]. 文学教育(下),2014(11):4-9.

[2] 漆永霞. 提高高中语文教学质量的方法漫谈[J]. 新课程·下旬,2018(10):162.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