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

期刊: 学子 DOI: PDF下载

叶宇星

(漳州理工职业学院,福建漳州,363005)

摘要

新时代高职学生个性鲜明,具备较明显的自我意识,价值观和信仰尚未成熟,易受国内外各种社会思潮影响。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思想引领,用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解决现实问题。政治性与学理性是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两个基本特征,政治性是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底色,学理性是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骨架,二者各有侧重又缺一不可。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了“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的要求,便是强调以政治性为统领的基本原则和以学理为支撑的重要方法,为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政治性;学理性

正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国内外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尖锐复杂的新形势,多元、多样、多变的价值取向和丰富繁杂的网络信息深刻影响着高职学生的思想与思维方式。高职思政理论课也需要充分了解学生思想状况,结合社会热点问题,贴近学生生活与认知结构,不断改革创新,增强针对性和吸引力。

一、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的基本内涵

政治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属性,这一基本属性决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是引导价值观念、完善道德规范传播政治意识。学理性则是以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清晰呈现政治论断背后的严密逻辑,最终以理服人。学理性要以政治性为统领,才能站稳政治立场,政治性要以学理性为支撑,才能有理有据。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不但要“求真”也要“达意”更要“入脑”、“入心”、“入情”、“见行见效”。

二、以政治性为统领,坚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治本色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融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青年学生树立“四个自信”,这就决定了其重点是讲政治。习近平总书记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抓好马克思主义的正面教育和引导。[]因此,其他侧重于知识技能掌握的专业课程标准并不完全适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着力于思想引领功能的发挥。旗帜鲜明坚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治本色,既是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的关键所在,也是培养新时代大学生政治素养的关键所在。

(一)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政治方向关乎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和事业兴衰。青年学生的政治方向是否正确,是否与党的基本理论、方针、路线和政策保持一致,关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青年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希望与未来,青年学生的政治立场是否坚定,关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成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职责就是对青年学生进行价值引领,并渗透于具体的学科知识,从而端正政治态度、坚定政治方向因此,课程目标的设置、教材选用教学管理等方面,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把准政治方向,将政治性贯穿于各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日常教学之中

(二)站稳政治立场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大师生座谈会上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我国大学最鲜亮的底色,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青年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主要参与者,其政治立场是否坚定,关系着国家百年大计能否顺利实现。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党的理论宣导主渠道,必须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造才,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青年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行正面的引导。因此,在教学策略选择和教学方案制定的过程中,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作为理论支撑。在教学和科研中,结合新时代中国的具体实际,站稳政治立场,真正做到立德树人铸魂育人

(三)提高政治素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养“政治要强”强调的就是专任思政教师的政治素养要强。其一思政教师必须充分肯定自己所从事事业,必须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坚信不移必须具备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必然实现的坚定信念,要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无私奉献的思想自觉。其,思政教师必须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作为思政课程主导者,思政教师必须明白政治问题无小事,学会从政治上看问题,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就是要做到讲政治,这是思政教师作为“人师”最根本的政治底线。[]其三,思政教师必须时刻保持政治上的清醒。保持政治上的清醒意味着必须做讲政治的知行合一者,这不仅需要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而且需要坚决的行动,不仅要跟党“说”,更要跟党“走”。

三、以学理性为支撑,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与亲和力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兼具思想教育和知识能力教育的系统课程,课程有着较强的学理性,需要在小中大螺旋式上升中不断积累,不断强化,以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体系。高职思政教材内容往往言近旨远仅仅照本宣科难以入耳走心,不仅难以阐明其中深意,学生也深感枯燥无味。这就要求思政课程必须横向拓展和纵向深化,否则师生味同嚼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魅力便也无从彰显。社会思潮纷繁多变,青年学生生活在网络信息爆炸的新时代,接受的各类信息良莠不齐。如何让学生正确认识世界的局势、中国的发展和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使学生对自己的国家、民族、文化有更深沉的认同感,是摆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需学术积淀,需要具备高度的展现力和亲和力。教学方法的创新课堂形式的改变固然重要,但不能止步于此,关键还在于教学内容的创新。讲授青年学生易于接受的、符合时代特征的、贴近学生生活的思政政治理论课才能够更好的展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魅力

寓学理性于针对性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不仅仅指要针对不同年龄不同专业的学生,选用不同的教材和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更重要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以问题为导向,具备敏锐的问题意识,善于发现学生的关切点并加以剖析,才能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此外,还要直面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不回避不掩盖不推脱,既要坚持正面讲授和引导,也要有批判错误观点和思潮的勇气,为学生释疑解惑,从而增强学生的获得感。我国正处于社会深刻转型期和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期,学生在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过程中,常会提出一些模糊不清的,甚至尖锐的社会问题,有的是学生思想认识的模糊地带,有的是各种社会思潮。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从学理上和逻辑中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讲明白讲透彻,这对教师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将针对性寓于学理性中,必须紧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新国情”,更新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运用马克思主义解释和解决问题,同时也不断的丰富和完善马克思主义

(二)寓学理性于亲和力

亲和力在课堂中表现为感染力、吸引力和说服力,它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具备崇高的政治信仰和深厚的理论功底,以生活化的语言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与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意识独立、具有较强的学习选择性这些特征与特点决定了新时代大学生已不再满足于传统课堂讲授的教学形式,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的提升已是本学科亟需研究和关心的课题。

第一,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的提升关键在教师。学记有云:“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信其道才愿受其教”,一个自身理论素养不够高,理论功底不够深,知识储备不够足的老师在说服学生时就容易显得乏力、刻板和不知所云,难以得到学生的青睐甚至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一项教学活动,教师本身知识需要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转换为学生所能够接受的、乐于接受、乐于探求的知识,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学手段和表达方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课堂讲授要建立该门课程相应理论的高度熟悉和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对课堂的内容、进度、互动方式、教学方法上进行划,将教材中较为书面化的内容以生活化、大众化的语言表达出来,才能真正实现在教学中贴近生活、走近学生的效果。

第二,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的提升要以学生为本。新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日益增多,学生学习的选择性也越来越多,学生渴望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能够解决实际问题,而非单纯的理论学习。[]新时代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注重挖掘学生的多层次需要,坚持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尊重学生的需要和选择,坚持与学生平等对话,坚持开放的观点和包容的态度,鼓励学生表达自我,建立双向互动的沟通教学模式。

第三,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的提升要内容为王。提升思政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要注意不能以偏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教学形式刻意迎合学生的“胃口”,以此取悦学生,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娱乐化、媚俗化。新时代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既要遵循课程目标又要有适时的创新,既要不违背大政方针,又要紧密联系实际、贴近生活。[]如何将深奥的理论以贴近生活的方式说透讲通,是当前高职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必修的“内功”。所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也要因时而进不断更新,在学理性基础上富有亲和力。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