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传播视域下高校艺术美育“生态化”构建之探析

期刊: 学子 DOI: PDF下载

谢小平1,柯皓2 ,苏泽华3

(厦门工学院,福建 厦门361000)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文心雕龙》有云:“夫以无识之物,郁然有彩,有心之器,其无文欤。”中国现代的育人标准中对“文”要求也有着重要体现,“德、智、体、美、劳”中的美,也就是美育教育,是当代人对于人文内涵素质的要求,美育与艺术密切相关,人文素质教育以美育为教育实施的基本途径,艺术美育教育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点工作内容。     

 

一、现代传播时代与艺术美育的困境

 

尼采曾经说过,人生只有过程没有目的所有终极目的是虚无的,就像大树一样,若是要向往明亮高处,它的根要向下,向泥士最深最黑暗最恶处延伸艺术美育对高校大学生而言正如此,我们向往高处,就得扎根基础,了解生活,了解人生艺术,拒绝机械功利性的重复,找到自己的方向,迈着大步向前进

现代高校校园文化丰富且杂糅,艺术美育教育遇到了很多难点,学生获取资料的速度和渠道更快更广,多样的文化带来了多样的感受,缺乏正确的判断与引导,获得的艺术感知往往是片面的,加之艺术实践活动缺乏参与度,艺术美育难以取得好的成效。

艺术在于感知,不论是华丽优美的诗歌;或是灵魂寄于天籁声音的音乐;还是翩若轻鸿的舞蹈,都在于对真实艺术的完整感受。高校艺术活动的举办具有一定的艺术美育预期,就比如传统节日活动的文化内涵、思想学习活动中的精神内涵、艺术展演中的美育内涵,每一项都是不可或缺的。目前高校的艺术活动的举行较为浅显,具有一定的功利性,缺乏充分准备和参与积极性,人心浮躁不已,不愿意静下心来体验艺术,更不可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艺术认知,在这种情况下,艺术活动的体验感和参与度大打折扣,艺术美育的效果欠佳。

艺术美育教育是比较感性的,艺术本身就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就像“美“丑”的论辩一直在变化着,认知在发展,艺术美育的评判标准也在发展,教育的成果体现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显现,缺乏整体建构,目前对于艺术美育的有效性更偏向于现实的相对指标,如艺术活动的参与度、传播度、认可度等,艺术深度不够,同时,艺术美育活动参与度较低,这在有效性上是大打折扣的,没有规划与联动,加之缺乏参与度与传播度,导致高校的艺术美育活动本身是缺乏有效性的。

 

 

二、“生态化”艺术美育理念与体系建设

 

(一)“生态规则”与艺术美育理念

 

高校应秉承“立德树人,以文化人”的教育理念,营造和谐的艺术美育教育的环境,尊重人的独立性和主观性能动性,重视校园文化对于人的影响,以道德之标榜来引领,用文艺理念来感化,鼓励学生本身对于美的主动建构,在稳定的文化环境中塑造学生的文化属性,这是一种非常有效且实用的艺术美育建设理念,“以文化人”提出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载体和路径,“立德树人”明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基本路径和主要要求。“德”与“文构建艺术美育的基本目标,文化与品德是当代大学生所要具有的基本素质。与此同时,也需要思想政治的教育内容的引领,需要时代精神内容的融入,“广博通人,思政育人的理念便应运而生。

艺术美育给人以高尚的精神建设,美好的心灵建设,是认知发展的助推剂,人的精神之所以伟大,在于其通过自然认知建立起了一套属于自己的社会认知,并用这种认知在不断地改变着自己生活的世界。其二,艺术美育要关联思想政治教育,艺术与美可能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是需要一个方向,思想教育要融入艺术美育之中,高校文艺活动不能够缺失其本真的思想性和教育性,文艺之花的生长不是野蛮的,是朝着太阳迎风起舞。

艺术美育理念是一种育人规则,其具有鲜明的方向性和动态性,就像一艘在大海中航行的船,思想是船舵,把握前进的方向;品德是船帆,迎风破浪;广博是船桨,提供动力;文化是船身,承载着我们不断前行,船外是风浪,船内是文明。坚持社会主义文艺前进方向,坚持优秀艺术美育理念的“生态规则

 

(二)艺术美育“生态化体系构建

 

高校艺术美育构建就像是打造一个生态系统,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能量和非生命物质,各部分紧密相关、互相影响、循环往复。

1、艺术美育中“非生命物质

校园的艺术氛围和人文环境共同构成了艺术美育中的“非生命物质”,他们承载着整个校园文化的建设,如图书室、音乐厅、文化墙、艺术雕塑、艺术角等等,其包括直接的艺术形式,也包括非直接的艺术形式如工程坊、花艺园等,厦门工学院里的五馆十园就是其最为重要的代表,艺术无处不在,艺术可以赋予这些“非生命物质”以艺术生命,作为高校而言,关注艺术美育中的“非生命物质,重视文化环境的建设,既有学校规划内的文化艺术创造,也要有学生艺术创造的体现,环境是大家共同生存的基础,文艺融于生活,不寻求高山流水之雅致,亦有门前山花开放之烂漫。

2、在传统和创新中汲取“能量

文化与创新是这个生态系统中的“能量”,立足经典文化,通过对经典文化艺术的认识和了解,感受艺术瑰丽的同时也可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播发展,让更多的获得“能量,同时要关注传统文化,中国有儒、释、道的大传统,也有每个地域自己的小传统,地方传统文化艺术也应该被纳入到高校的艺术美育教育中去。

创新也是一种“能量”,是文化融合发展的助推剂,现在艺术的跨文化、跨门类的融合层出不穷,这些融合虽不是非常完美,但是获得了广泛的传播,如果能够得到良好的艺术规范和引导,大学校园的文艺创造氛围将爆发前所未有的“能量”,建设专项的艺术指导课,将传统艺术、民间艺术、跨文化创新融入具体艺术活动中,用创新吸引“消费者,为艺术美育构建提供充足的“能量”。

3、关注两端的“生产者“分解者”

在艺术美育教育中,艺术课程、博雅课程和艺术文化活动是整个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艺术课程与活动是艺术美育教育的基础,直接为学生提供“能量”,授课教师和活动组织教工人员属于“分解者”,甄选优秀的艺术内容,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艺术“生产”为始端,是连接“消费者”的方式,艺术“分解”为终端,是重要把控手段。在具体的艺术美育实践中,应该建立起艺术美育课程和艺术美育活动的双向连接,用课程推动活动,部分艺术理论课程可直接与艺术实践活动结合,建立起配套模式。

4、引导“消费者”的消费理念

在校园艺术美育构建中,学生是“消费者”的主体,在这个生态系统中消费者的成长是艺术美育的主要目标,低级“消费者”能够参与艺术课程与活动,中级的“消费者理解艺术,有自己的目标和艺术喜好,高级的“消费者”具有独立的艺术思维和艺术感知,有着自己的艺术追求,艺术美育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生产者”和“分解者”共同作用在“非生命物质”构建的的艺术环境中将艺术“能量”传递给“消费者”。这需要树立起正确的消费观,现代文艺的快速传播是一把双刃剑,要杜绝低端和破碎的文艺“消费观,树立起继承传统、拥抱世界、勇于创新和社会主义新时代艺术消费观念。

 

(三)艺术美育的有效性评价体系建设

 

艺术美育教育的影响往往是深远长久的,很可能影响学生一生,做好艺术美育的有效性评价不仅可以掌握学生的接受状态,也为生态化的艺术美育系统提供更新和优化的方向。生态化艺术美育的内容是多样的,呈现方式是多样的,那么其评价模式也应该是多样的。

1、艺术理论与艺术实践的结合度

良好的艺术效果体现离不开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既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知道艺术的来源,同时能够落到实践之处,结合度的评判要考虑众多要素,不是盲目的融合,要遵循艺术规律,不可高屋建瓴。

2、艺术思想交流的有效性

美育教育也是一种思想教育,在具体过程学生建构起自己的艺术世界观,艺术思想交流既能让学生掌握知识,同时也能培育自己的艺术人格,思想的培养最为深邃和悠长,在艺术美育过程中要加强艺术思想交流和启蒙,并把其纳入评价系统之中。

3、艺术知识传达的有效性

    知识传达的有效程度决定了基本概念认知的程度,在艺术理论课可重点强化基础知识,做好艺术普及教育,在具体艺术活动中更要关注艺术知识的传达,做好双向感知,老师知道自己教了什么,学生明白自己所学之物。

4、艺术智力开发的有效性

艺术美育也需要开发艺术智力,这是艺术创造的源泉,就比如现代舞的发展不是学院派专业舞者推动,而是其他行业的精英用不同的艺术概念来充实舞蹈艺术,这才有了近代现代舞高速发展,大师云集,艺术的发展一定离不开艺术智力的发展,艺术美育评价应关注艺术智力的开发。

5、艺术情感沟通的共通性

艺术往往以感性的状态呈现,因为我们往往更关注于感性的艺术家,作品中艺术情感的外放往往感人至深,这是艺术感知,也是艺术情感的共鸣,艺术情感的沟通决定了艺术美育的感染力,关注艺术情感的共通可以很好地促进艺术美育的发展与传播。

6、艺术实践能力提升的有效性

艺术美育最为重要的艺术认知,而评判艺术认知的最重要的标准就是艺术实践能力,其包括艺术感知的觉醒、艺术作品创新、艺术活动的组织等等方面,理论都是需要实践去验证的,实践能力是艺术美育有效性评价中重要的一环。

 

结语

现代育人要求是多面的,从上世纪中叶高校美育基本概念的确立开始,“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观念深入人心,现代学科教育在于能力和技能的培养,重实践,艺术美育教育在于内在的培养,重修心,内外兼修方可求能备德,高校艺术美育建设是实现大学生“内在”培养的重要途径,艺通“文”,美映“心”,“文”、“心”皆需雕琢。

生态化艺术美育体系建设,立足“立德树人,以文化人”的理念,扩展“广博通人、思政育人”的思路,重视艺术美育的过程管理和艺术实践,建立起艺术美育有效评价评估系统,加强教学和教研与艺术实践活动的融合,完善艺术“生态环境”的打造,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艺术氛围,让高校艺术美育新时代的建设中具有着旺盛的生命力。

 

  课题项目:厦门工学院管理文化研究项目第二期:高校艺术美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以厦门工学院为例(编号:GYY2022007)成果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