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中职学校德育路径探索

期刊: 学子 DOI: PDF下载

陈瑞琪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江西南昌 330000)

摘要

中职学校承担着为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经济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培养大批劳动者的重大使命,突出对学生的专业技术技能培养,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大量的技术人员。道德教育对培养中职学生道德“知情意行”、培养健全人格和形成科学“三观”等具有重大意义。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与转型,企业对于职业技能从业人员的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等品德素质的需求日益增加。本文通过分析中职德育教学现状,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和困境,并探索德育路径,有利于新时代中职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

新时代 中职 德育

正文


一、 新时代背景下中职德育的内涵及重要性阐释

从德育的概念来看,广义的德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培养所期望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法律素质等,促使他们成为合格公民的过程狭义的道德教育是指专门的道德教育,专指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

从品德教育的学科地位上看,品德教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有特定的教育任务和教育内容,与“智、体、美、劳”并行。从品德教育的基本内容和基本任务上看,品德教育与“智、体、美、劳”其他“四育”相互联系又相互融合,品德教育的基本任务不仅是简单的品德知识灌输,更是品德情感、态度、行为和价值观的整体和谐发展过程。

德育作为中职学校五育之首,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力抓手。中职学生是专业劳动技术技能人才的关键来源和重要储备资源,承担着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经济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使命。中职学生是国家未来产业结构化转型升级的新兴力量,加强中职学生品德教育,对于提高劳动者素养与发展人才强国战略来说至关重大。

二、新时代背景下中职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困境

(一)形式僵化速食德育

随着2014年新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出台,把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公民、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成为国家对德育目标的终极规定。可实情是部分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实际效果没有达到大体标准。思政教学教师没有在实际生活中去观察中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青春期思特征,过于强调灌输德育课程理论知识,导致部分中职学校的品德教育目标既背离学生实际生活环境未来企业生产工作内容,更缺乏师生交流互动,容易导致部分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程产生一定的抗拒心理。教学与实践相分离,德育教学过程流于形式,逐渐僵化,过于追求德育教学活动形式的完善和标新立异,不断创设新的活动主题和活动方案,未触及德育核心,实际上只是在“换汤不换药”,这种德育活动往往看起来主题新颖、方案丰富多彩,实则却是脱离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的“速食德育”。这种僵化的德育极大忽视了学生当下道德习惯培养与未来道德情感发展,只能给学生带来临时的饱腹感和片刻的道德情感满足,不仅不能真正提升中职学生的道德修养,反易与德育初衷背道而驰,让中职学校德育工作走到德育目标的对立面。

(二)表里不一的“灌输德育”

中国近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主张的生活教育思想体系有三大原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德育同样主张知行合一,通过课堂教学理解抽象的德育概念与学生日常生活经验之间非人为和实质性的联系,让学生通过实践来切身体会和领悟德育,德育过程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个体品德的自主构建过程,强调学生通过躬行实践和情感认同达到品德教育的目的。然而部分中职学校的品德教育并没有考虑到中职学生现有的认知发展水平和青春期思维独特性,大多从社会本位的角度和成人视角出发,通过思想品德课程对学生进行单方面的说教和灌输。而教学内容侧重知识性,过度偏重课本理论知识,如同从现实生活中剥离出来的僵化教条,与学生课堂生活、班级生活、校园生活格格不入,失去生活根基,缺乏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致使学生现实情境中道德实践和体验感匮乏,进而导致学生无法将教学做合而为一,最终出现表里不一的“灌输德育”现象。

(三)教师主导过多的“表面德育”

德育过程是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自我教育能力的形成是学生思想道德发展过程的一个重要标志。中职学校德育过程理应关注到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但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学校德育教育过程中教师占主导地位比重过高,难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促进学生提高自我教育能力,导致德育仅停留在表层,未触及核心地带,逐渐形成“表面德育”的现象。中职学校德育教育过程未突出对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具体表现为方面,一是部分中职学校“重技能,轻德育”,往往把对学生专业技能培养放在首位,而忽视对学生职业道德、职业行为习惯、职业意识的培养导致德育机制不健全,尚未形成的大力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局 面。二是在中职学校德育过程中,部分学校虽已开展相关的德育课程及活动,但并未将其本质特点凸显出来,课程主要由教师主导讲解知识,难以调动学生积极性,活动内容简单重复、形式化严重,难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程及活动设计随意性强,缺乏针对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相关培养方案,失去了应有的深层含义。同时,中职学校德育活动过程未体现师生互动性。教师往往偏向于以“园丁与花朵”的关系来思考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认为学生在活动中更多的是被“浇灌”和被“施肥”的对象,未能正确地把学生当成有独立思维个体来看待忽视了学生的创造性、自主性以及主观能动性。三是中职学校在德育评价上注重显性德育教育价值,未关注到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是实现德育目标的重要环节。传统德育课的考评方式是结果性评价,主要为卷面成绩考核,以其他的简单评价为辅,评价主体多以学校、教师评价为主,这样的评价方式很难发挥德育评价的导向作用,同时也难以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

二、中职德育路径探索

2021年,全国共有中等职业学校7294所,招生人数488.99万人,在校生1311.81万人,共有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69.54万人。中职学生绝大多数人毕业后直接进入社会,川流不息地扩充到各条生产线的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只有不断破解中职德育发展中的主要困境,致力于在全国范围内实现更均衡、更完善的发展,促进中职德育的蓬勃兴盛,才能更为有力地推动中职学生顺利就业、敢于创业、造就事业、精彩人生。这意味着要强化德育实效性就务必让德育面向学生、走进心灵、回归生活,增强德育工作的实践性和实效性

(一)发挥课程教学主阵地功能

将品德教育课程教学的主阵地作用充分施展,严格按照教育部文件要求,把德育课程开齐全、课时开足够。例如,将“职业道德与法律”“职业精神与态度”“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融合开办,并根据《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公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国内外国际形势发展进行时政教育、道德法治教育、职业精神教育、哲学生活教育、生命安全教育等,将德育教学工作融入学生生活日常和生活经验,进而提高德育实效性。德育作为“五育”之首,与学科教育和技能教育相互联系、相互交融并趋于一体,由此还可以将德育寓于专业技能课程和其他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当中进行教学,根据不同课程的教学特点,充分探索德育因素,对点渗透德育内容。例如,在学科教学中,整合课程特点,选用多种教学方法,组建各种课堂活动,增加师生协商交流,寓教于乐、寓教于学,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道德实践、在交流中分享道德情感;在专业技术课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法、课题项目法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在专业实操课教学中,结合专业特点和新科技、新技能、新知识发展的要求,对学生进行工匠精神教育、劳模精神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从而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实践性。

(二)创新活动育人,强化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性

为真正发挥品德教育的育人功效,需发掘丰富多彩、实用的德育教育方式。中职学校德育应以体验教育、参与实践为基本途径,有针对性地构思和组建展开主题鲜明、内容新颖、体验深刻、唤醒内心认同的德育实践活动,以实践活动引领职业精神、增强职业能力、规范职业操守、培养职业素质。学校可以发挥党委会、学生会、社团等等组织机制的作用,开展“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知恩感恩懂回报”“学雷锋关爱行动”“养成良好习惯,成就美好人生”等内容鲜活、弘扬主旋律的德育活动和主题班会,培养学生学好技术的职业精神和服务社会的公益奉献意识;组织“点钞大赛”“英语演讲比赛”“财会案例比赛”“创新科技大赛”等竞赛活动,通过实操和比赛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和团结合作能力,从而使德育教育外化于行、内化于心,把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公民、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三)强化德育劳育协同育人机制,笃行“知行合一”原则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中有一原则为“实现人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品德教育和劳动教育都是中职学校人才培养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两者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并且互相渗透。积极开办劳动教育必修课,通过串联中职学校的立德树人问题链与劳动教育课程链,增强德育与劳动教育的协同育人实效性。同时将劳动教育内容和学生的专业、兴趣和生活经验融合起来,将参与性强、召唤力高的劳动教育融入到理论较多、课程为主的品德教育当中,改变“速食德育”和“表面德育”消极现状,触发中职学生积极性、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最终达到达到“知行合一”的效果。建构多主体协同参与的责任体系,打造家庭家务劳育、工匠精神德育、校园德育文化走廊、校企合作劳动德育的“家校行企”多主体协同育人组织,健全多元主体的弹性角色转换机制、有效沟通互动机制,架构涵盖社会、学校、企业和行业协会“四位一体”的劳动德育协同育人体系。

(四)跟随新时代,注重新媒体育人

新时代同样也是互联网+时代,中职学生们几乎都是互联网的“原住民”,他们的学习、生活都与网络息息相关,所以没有网络德育的中职德育体系是不与时俱进、不完整的。因此,新时代的德育教育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结合新时代的特点,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校同时要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充分开发优质德育资源,使德育教育不再局限于课堂,而是通过线上、线下的相互影响,形成一个良好的德育氛围。例如,搭建校园官网、校园学习通、学校官方微博、学校官方微信公众号等网上交流平台,构建德育慕课、微课、学习通等网上资源库,利用自媒体、公众号、小程序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优质德育资源共建、共享、共用。利用网络思政德育传播平台,讲好校园德育故事、学生劳动故事,分享学生工匠精神、劳动成果、德育情感,提升德育时效性和实效性。

三、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特别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职学生作为青年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职学生思想道德状况是影响到我国产业大军的素质、国家和民族未来的重要因素。中职德育唯有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断突破重重困境,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输送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 吴瑶. 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20.DOI:10.27110/d.cnki.ghsfu.2020.001221.

[2] 何平. 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D].华中师范大学,2019.DOI:10.27159/d.cnki.ghzsu.2019.002011.

[3] 任洁. 中职学校德育隐性课程建设的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20.DOI:10.27110/d.cnki.ghsfu.2020.001067.

[4] 孙诚.我国中职学生德育发展现状及改进策略——基于2019年全国中职学生发展状况调查分析[J].职教论坛,2020(03):20-25.

[5] 马国峰,张立场,汤保国.新时代背景下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20(04):69-72.DOI:10.13615/j.cnki.1004-3985.2020.04.012.

[6] 金素端,汪永智.中职德育:在破解主要矛盾中砥砺奋进[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17):56-60.

[7] 杜建群,吴常红,王歆玥.生命观照:中职学校德育教育价值刍论[J].职业技术教育,2021,42(34):60-65.

[8] 王庆超,孙芙蓉,章丽君.中职德育与劳动教育协同育人路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27):91-96.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