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法律职业伦理课程建设探析
摘要
关键词
高校;法律职业伦理;法科学生;课程教学
正文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二者彼此区别又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共生共荣。在社会主义中国,依然坚持“德法兼修”,法律职业工作者是我国法治建设的建设者、参与者,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他们身上更要体现出“德才兼备”,这就需要所有的法律职业工作者遵循法律职业相关伦理道德,接受法律职业伦理道德教育。
一、高校开展法律职业伦理课程的意义
要培养“德法兼修”的法律人才,高校则担负着重要的责任,法科学生在高校学习阶段就应将法律知识与职业伦理并举,让法科学生在学习法律基本知识初时就认识到法律职业伦理的重要性。
(一)法律职业伦理课程具有重要地位
美国法学院协会主席罗德曾说,大多数曾上过法律伦理课者认为,此类课程有助于解决实务上遇到的伦理问题,有力证据显示,职业伦理教育的价值比大部分法律课程要高。在我国法学教育中,法律职业伦理课程也日渐凸显其重要地位。2018年1月30日,教育部发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法学专业核心课程采取“10+X”分类设置模式,其中,首次将“法律职业伦理”设置为法学专业的10门核心课程之一。2018年9月17日,教育部、中央政法委《关于坚持德法兼修实施卓越法治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教高〔2018〕6号)中强调,“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 “ 加大学生法律职业伦理培养力度,面向全体法学专业学生开设“法律职业伦理”必修课,实现法律职业伦理教育贯穿法治人才培养全过程”。“法律职业伦理学”是法学课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对法学其他核心学科具有指导、引领的重要作用。
(二)培养合格的法律人才的重要要求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过程中,法律工作者是主力军,而不论从事何种具体法律工作,包括法官、检察官、律师、公证员、仲裁员、监察官等,不仅需要掌握专门性的法律知识,也需要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和职业伦理,这是新时代对法律工作者、法律人才的基本要求。法律职业兼具公共性和技术性,作为培养未来走入社会的法律工作者的高校,在对法科学生进行法学教育的过程中,要将法律职业伦理摆在重要的位置上,让法科学生在进入法律知识学习的同时也能树立正确的职业伦理观。正如著名法学教育家孙晓楼所说,法律人最重要的是只有具备了法律职业伦理,才能够正确地执行法律,法律人才最为重要的是具有高尚的法律职业伦理。
(三)高校法学教育阶段是法律职业伦理养成的关键期
对于法律工作者而言,法律职业伦理的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应当贯彻于其学习、工作的各阶段,是终身需要不断强化的课题,而高校法学教育阶段应当是法律职业伦理作为终身强化教育的基础教育时期,是法律职业伦理养成的关键时期。从法科学生的年龄上看,尚且年轻,在价值观、荣辱观、是非观等方面尚未完全成熟,在这个阶段对他们进行法律职业伦理进行教育,他们能够更好的塑造对法律职业的初始伦理观,这个阶段接受的法律职业伦理教育是他们今后从事法律工作中伦理价值的基础。从法科学生接受法律的阶段上看,高校的法学教育是他们最初学习法学知识的阶段,他们的法学知识、法治观念、法治信仰和法治思维等都是在这个阶段获得并养成的,法律职业伦理认识也应在这个阶段同时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因此,我们不能寄希望于法律工作者在执业中自己摸索、践行,而应该在其进入该行业前就对法律职业伦理有正确的认识。
(四)树立法律权威、提高司法公信力的需要
“上海高院法官集体嫖娼案”“检察官殴打嫌疑人”等案件给我们作出了反面示例,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和公民法治意识的提高,我们在网络上可以了解到很多法律工作者违反职业道德、违反法律法规的新闻,一方面,这对于法科学生来讲是非常不佳的示范,这个阶段法科学生,正在接受法学知识教育,法治思维、法治观念也正处于养成期,亟需教师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更加明确违反法律职业道德、违反法律法规将有怎样的后果,要在法科学生的心理树立法律的权威,建立他们的法治信仰。另一方面,法科学生作为未来的法律工作人员,加强他们的法律职业伦理建设,可以有效减少和遏制未来工作中的职务犯罪,坚守职业伦理,抵制诱惑,预防腐败,促进公正司法的自觉性,提高司法公信力,维护法治权威有重要作用。
二、高校法律职业伦理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对法律职业伦理课程重视程度不足
在2018年之前,法律职业伦理课程一直处于法学教育的边缘位置,且只有及其个别的院校将法律职业伦理设为必修课,各高校的法学教育列有该课程的多数设置为选修课、考查课,还有很多高校的法学教育并未开设该课程。在法学专业人才教育培养过程中,法律职业伦理教育长期缺位,与其他法学教育的基础课程相比,高校法学教育对法律职业伦理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对该课程的课程设计、目标、特点、考核等均缺乏深入的研究。
(二)法律职业伦理课程师资力量薄弱
由于法律职业伦理课程被定为核心课程的时间较短,相较于法理学、民法学、刑法学、诉讼法学等热门学科,在法律职业伦理课程领域师资力量明显薄弱。一方面,大部分高校在法律职业伦理方面的教师数量较少,鉴于法律职业伦理课程长期处于法学教育的边缘,开设该门课程的院所并不多,且大多是列为选修课,所以并没有专门的教师专职讲授该门课程,多数为法学其他专业领域教师兼授。另一方面,大部分高校该门课程教师在法律职业伦理领域专业素养方面较弱,以法律职业伦理为研究方向的教师非常少,因而这方面的教学经验、科研成果均不足。
(三)法律职业伦理课程教学方面相对简单
基于高校对法律职业伦理课程的重视程度及现有师资力量水平情况,在该课程的授课过程中,教材、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都存在着相应的问题。从教材的角度看,和其他法学基础课程琳琅满目的教材相比,法律职业伦理课程教材就显得凤毛菱角,即使2018年以来,该课程的重视程度得到了显著提升,也相继又增加了几本相关教材,但现有的教材对全国600多个法学本科专业学科点来说,还是太稀少的资源。从教学方法角度看,由于该门课程的大部分教师为其他领域的教师兼授,因而多数采用的是理论教学,以讲授法为主,向学生灌输相关理论知识,考核方式也主要采用的是期末笔试试卷。从教学手段角度看,虽然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高校的授课方式多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但在该门课程中,对现代化教学手段使用的较为浅显,多数还是依靠现有教材口述。
三、高校法律职业伦理课程建设的路劲选择
(一)增强对法律职业伦理课程的重视程度
法律职业伦理教育应贯彻于法学教育的方方面面。
1.重视教材的编写
随着法律职业伦理的课程地位逐渐增高,对该课程的教材编写也应重视,满足该课程的特殊性。组织邀请对法律职业伦理有深入研究的专家学者、有丰富实务经验的法官、检察官、律师、公证员、仲裁员、监察官等共同编写专门面向法科学生的法律职业伦理课程教材。教材要求既要符合学生的接受力,还要增加适当案例,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同时要满足职业的多样性,法律职业伦理有一定的共性,但不同的法律职业根据其具体的工作内容,对职业伦理的要求也不一样,要让学生能够对不同的法律职业伦理差异性要求有一定的认识。
2.将法律职业伦理课程列为必修课
各高校的法学教育中,应修改完善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法律职业伦理课程设置为必修课,正确引导法科学生对法律职业的认识。法律职业伦理课程既具有思想基础性,又具有一定的实践引导性,建议在在开设时间上综合考虑。在法科学生入校后,开展法律职业伦理教育专题讲座,让学生对法律职业伦理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树立法律职业伦理的意识,法律职业伦理专门课程建议在法科学生具备一定的部门法学基础知识的基础后进行系统的学习,如大二下学期或者大三上学期,在这个阶段,学生对法学知识总体结构和法律职业均有了一定的认识,对部门法学有力一定的理论基础,在这个前提下学习法律职业伦理,学习效果较好。
3.加强与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的衔接
法律职业共同体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作为法律职业的准入标准,应加强同法律职业伦理教育的连接。相关部门也应重视法律职业资格考试中法律职业伦理事宜,一方面,在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的报考资格中,增加法律职业伦理教育背景要求,报考人员均需接受过法律职业伦理的课程教育;另一方面,在司法考试的主客观题考核中,应增加法律职业伦理的考核比重。高校的法律职业伦理教育与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相互依托,共同促进法科学生、法律职业准入者的法律职业伦理建设。
(二)加强法律职业伦理课程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更为重要的应是对学生思想观念的引领,学生需要教师长期的熏陶,言传身教来感受法律职业的伦理,因而要加强该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
1.提高法律职业伦理课程教师要求
鉴于法律职业伦理的研究生点开设时间较短、设置高校较少,在教师人选方面均要求为该专业研究方向显然并不现实,但各院校在选派法律职业伦理课程教师方面也要提高相应要求,选派教师在具备丰富法学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要有较高的职业素养,并具备一定的社会实践经验,能够在讲授的过程中丰富该门课程的内涵,使课程内容更加立体,学生更易吸收。
2.加强法律职业伦理课程教师培训
各院校组建好法律职业伦理教师团队后,并不是一劳永逸的,要对教师进行多元化的培训、指导,以进一步提升教师们的水平。一方面,定期开展线上线下关于法律职业伦理知识和教学的培训、轮训、进修等,教师通过不断的学习,丰富、增长自己的专业知识,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更好地传授给学生。另一方面,组织教师定期到实务部门参与实践,这有利于教师将理论知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直观的感受具体法律工作中的伦理问题,以更好地给学生进行讲解。
3.拓宽法律职业伦理课程师资团队
将“走出去”和“引进来”有机结合,在组织院校教师到实务部门实践的同时,邀请不同法律职业工作者,如法官、检察官、律师、公证员、仲裁员等参与到法律职业伦理课程的教学中,共同组建法律职业伦理课程教学团队。邀请他们定期给学生开展专门的讲座,选取凸显职业伦理的案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另外,还可以将社会剩余劳动力资本再利用,邀请不同行业退休的法律职业工作者,他们既有丰富的法律知识和工作经验,还有相对充分的时间能与学生进行交流,满足该课程的需要。
(三)丰富法律职业伦理课程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
法律职业伦理课程与其他法学课程相比,有一定的特殊性。该课程的内容,一方面是包含理论知识,即各法律职业伦理的概念、内涵、内容等,另一方面包含的更多的是思想、态度和情感教育等,法科学生需要将这些理论知识内化于心,将对这些理论的认识转化为一种情感态度、行为准则。要将理论知识的内容传授给学生是相对容易的,现多采用的讲授法授课手段也是可以达到预期目标的,但要完成将理论知识内化于心的目标,则需要采用更加多元化的授课方式,来促进学生的吸收与转化。丰富法律职业伦理课程的教学方法可采取的有很多,如讨论式、情感式、案例式、体验式等,本文主要阐述案例式教学和体验式教学中的模拟法庭和法律诊所方式。
1.案例式教学
案例式教学是法学教育中常用的教学方法,在法律职业伦理课程中也非常重要。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可采用实践中的具体案例,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法律工作者在面对伦理问题时处理的方式是否合适,这样处理的缘由是什么。在操作层面,可以让学生充分参与案例的查找和分析,比照相关的职业伦理规定,学生自身参与的方式,在查找具体行业伦理规定的过程中,会加深对各个具体规定的认识和理解,对促进理论内化于心的效果更加明显。此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每学期组织学生至少2次到法院旁听案件,让学生更加贴近法律职业。
2.体验式教学——模拟法庭
模拟法庭即通过创设法院审理案件的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完成法庭审理的一系列流程。模拟法庭是法学教育中实践教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在各高校运用的也较为广泛,在法律职业伦理教育中也非常适用。这种方式可以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学习运用法律知识的的同时,能够更加直观地体验到法律的威严,感悟法律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体悟法律职业伦理的重要性,将被动的知识灌输转化为主动的学习吸收。
3.体验式教学——法律诊所
法律诊所式教育起源于美国,是效仿医学院实行的诊所教育,使法科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置于“法律诊所”中,为需要法律帮助又生活困难的人提供帮助,“诊断”具体案件的法律问题。该种模式在我国起步较晚,运用的高校也相对较少,但这种模式对于法律职业伦理教育将有着积极的作用,学生可以通过亲自参与到法律实践中,以律师的角度,进行真实案件的处理,开展法律实务活动,且在“法律诊所”通常接待的是需要法律援助的弱势群体,在这个过程中,既提升了法科学生的职业技能,又能为当事人维护合法权益,增强公益心和公平正义的理念,奠定良好的法律职业伦理。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新时代社会主义中国需要“德才兼备”的法律工作者,推动全面依法治国的有序前行。法律职业伦理建设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高校法学教育要将法律职业伦理摆在重要的位置,贯穿法科学生的整个法学教育阶段,不断向国家和社会输送专业化、正规化的法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烁:《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国标”发布》,载《人民日报》2018年1月31日.
[2] 孙晓楼.法律教育[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17.
[3]杜承秀.法律职业伦理培育的路径分析[J].广西社会科学,2018(6):140-144.
[4]张荣霞.法治中国视域下高校法律职业伦理教育[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1(03):125-132+155-1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