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思政实践育人探索—以四川工商学院为例

期刊: 学子 DOI: PDF下载

熊 斌

(四川工商学院,四川成都,611745)

摘要

实践育人是当下我国高等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路径,实践育人不但能够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想格局,为学生正确的发展方向保驾护航,而且还能不同程度的强化学生的责任感、价值感、以及存在感。本文在高校参与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的大背景下,以四川工商学院为例,对高校思想政治实践育人的内涵与价值,学生参与扶贫实践的理论逻辑,存在的问题,以及脱贫攻坚背景下实现实践育人的路径进行探索。


关键词

思政实践育人;内涵与逻辑;问题与路径

正文


 

    成果来源:四川省民办教育协会2022年重点研究课题“乡村振兴背景下思政实践育人路径探索—以四川工商学院为例”,项目标号MBXH22ZD45。

 

 一、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实践的理论逻辑

(一)乡村振兴战略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明确提到乡村振兴摆脱贫困的前提,就是要激发贫困群众自我发展内生动力,加强“三农”工作队伍建设。乡村振兴中人才扮演重要角色,以“人”为中心的思想贯穿于整个战略。由乡村振兴战略与人才强国战略共同构筑的人才培养长效机制,将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新的理论指导。

(二)社区营造概念

社区营造的概念认为居住在同一区域范围的居民,需要对共同的生活环境进行共同创造,使居民之间产生更加紧密的社会联系,即以改善居住环境促进社会邻里关系,形成良好的社会次序。在校大学生以跨学科、跨年级组成的大学生服务队在贫困社区、贫困家庭完成“人、文、地、景、产”的改造,对于基层扶贫开发将起到积极作用,也将为人才培养提新模式。

(三)参与发展理论

乡村治理转型发展的实质是调整传统乡村治理思维和治理方式,参与式发展模式是当前乡村治理所运用的主要理论实践形式。目前为止,参与式发展的内涵不断丰富,并被运用到各个领域。贫困家庭的发展需要激发自身发展动力,同时也需要来自外部资源的有效补给,参与式发展的本质是形成内外部主体的有效衔接,实现资源的合理化配置,达到发展目的。

三、社会实践育人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社会实践育人的理解不够深刻

师生对社会实践育人具体内涵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全面,如将其局限于学生参加校园文化活动、“三下乡”暑期活动、参观考察、调查访谈,与实践的专业化、社会化要求差距甚远,更不用说社会实践与国家的战略需要结合。

(二)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缺乏

社会实践工作涉及方方面面,没有哪一个部门可以单独承担,需形成系统化的管理。有相关统计数据显示:40.9%的高校由学院党委主导社会实践育人工作,17.9%的高校由教务部门主导,14%的高校由学工部门主导,26.4%的高校由团委主导,其他部门主导的占0.8%。同时,部分高校社会实践的经费不足,部分高校没有配备专门指导教师,涉及安全、实施、考核、评价等管理制度缺失或执行不到位,最后导致社会实践“难持续”。

(三)社会实践效果有限

鉴于师生对社会实践育人具体内涵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加之长效机制缺乏,最终导致社会实践育人难以达到预期育人效果。由于社会实践的专业性不够、服务性不强,导致社会实践成果难以真正体现出提升地方经济社会效益。由于社会实践系统性设计不够,导致第二课堂社会实践作用比较单向,难以将陈果反哺思政教学,提高思政教学质量

四、探索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思政实践

四川工商学院通过构建3育人(认知社会育人、扶贫实践育人、反哺教学育人)4保障(组织保障、经费保障、师资保障、制度保障)的服务社会实践体系,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提升学生服务社会的责任意识和能力,在扶贫实践中锻炼人、培育人,在脱贫攻坚服务实践中落实立德树人。学校为贫困地区创造直接经济效益9000余万元,助推盐源县提前脱贫。学校脱贫攻坚工作连续三年获省教工委、教育厅以及省委省政府表彰,是四川省唯一一所三年获此殊荣的民办高校。





扶贫实践育人体系


(一)实施3育人”的扶贫育人举措

通过实施“认知社会育人”“扶贫实践育人”“反哺教学育人”,在脱贫攻坚服务实践中落实立德树人。学校将服务社会实践纳入人才培养方案(1.5学分)、学生所获学分经认定计入“学分银行”,并实现转换。 





    1.在认知社会中实现育人


学校组织低年级师生1100余人次,走访扶贫地农户100余户,并与驻村干部、村干部进行座谈;组织学生围绕盐源社会问题展开调查,并围绕法制建设、禁毒防艾、计划生育等方面进行宣传教育;组织师生与118名贫困学生实施“结对子”帮学;组织学生考察了冕宁红军长征纪念馆、西昌航天博物馆等地;组织师生党员赴棉桠乡中心小学开展以传承革命精神、航天精神,以及爱党、感恩为主题的学习教育活动,近100名学生参加;组织师生在塘泥湾村开设暑期留守儿童补习班5期,150人次参加学习。师生参与帮扶活动由“不关心”变为“积极踊跃”,实现了认识和行为的转变。

2.在扶贫实践中实现育人

学校组织高年级师生900余人次,通过开展调研、综合实训,以及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实验、示范及推广和培训等,培养学生主动服务盐源脱贫攻坚的行为和技术。  1)开展专业调研。学校后组织社会工作等4个专业师生,分别就社区发展等方面开展专题调研,发放问卷,学生成调研报告与产业发展规划,其中,“盐源县留守儿童生活现状及对策”等调研报告被地方采用。2)开展实训与实习。学校先后组织艺术设计等3个专业生,前往盐源开展诸如 “产品包装设计实训”等专业实践活动,多个个设计方案被盐源采用。(3)开展种植推广。在盐源县塘泥湾村建立马铃薯、荞麦新品种示范种植基地,先后组织师生推广马铃薯新品种8个,荞麦新品种5个,开展田间实验、示范,并在周边乡村扩大推广种植。荞麦新品亩产量提高30%以上,马铃薯新品种亩产量提高20%以上。将非化学苹果种植技术作为重点,示范合作平均每亩产值增加30%以上。4)实施技术培训。组织师生对致富带头人等开展非化学种植技术,马铃薯等栽培技术,以及农业信息技术等专业培训;为村民编印《非化学种植技术手册》等10个种类农业技术资料;共组织师生,赴盐源县多个产业园和示范基地开展指导与服务。师生通过精准扶贫中专业技术的应用与推广,为贫困地区创造直接经济效益9000余万元,助推盐源县提前脱贫,实现了促进育人和提升经济效益双赢的转变。

3.在反哺思政教学中实现育人

在帮扶实践中,汇聚地方优质育人元素,丰富思政资源、融入思政课程、改革思政教学,强化“四个自信”,反哺思政教学,提升育人质量。(1)丰富思政资源。先后在盐源县建立“校外实践基地”6个、与盐源县共建“盐源县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并与石蜡沟等4个农业合作社建立了合作育人关系;将冕宁红军长征纪念馆、西昌航天博物馆等红色资源纳入校内虚拟场景体验资源;将驻村干部的帮扶日记进行整理、编印30000余册,作为学校思政教育的补充案例;将盐源扶贫过程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模范人物10名,聘为校外思政实践指导教师。(2)融入思政课程。将脱贫攻坚的举措、成果融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等4门思政课程建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获四川省社会实践一流课程;将学校助力盐源脱贫作为案例融入《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等课程的教学内容,向全校学生讲授;结合“以购代捐”,将思政元素融入校内营销大赛,引入盐源特色农产品,并把校园营销大赛作为市场营销等专业学生的必修实践环节,参与学生销售盐源苹果、马铃薯、花椒等农产品20余万斤,实现了“以购代捐”101万元。3)改革思政教学。将服务盐源社会实践育人作为思政课程改革突破口,2018年,学校思政课程教学改革在四川电视台科教频道播出;开展VR体验教学,组织学生感悟红军长征精神;邀请盐源扶贫第一书记、帮扶驻村乡村干部等,通过“现场+网络”的方式为师生开展教育讲座、召开驻村干部座谈会10余场;举行以传承红军长征精神和新中国航天精神为主题的班团活动。

(二)构建扶贫育人保障的4个保障

1.组织保障

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包括教务处、科技处、学工处、团委、二级学院负责人组成。采取领导班子主责、承办机构主推、全校师生落实的工作机制。同时,将扶贫和育人工作纳入学校年度工作要点,制定工作计划,全面抓落实。

2.师资保障

结合扶贫实践育人需要,从专业课教师中遴选思想政治、规划设计、社会工作、小学教育、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等方面人员50余名,建立“扶贫实践导师库”;聘请农业技术专家教授20余人,建立“扶贫教授专家团”;配备专兼职工作人员4人  

3.经费保障

近年来,学校投入扶贫育人活动经费近300余万。同时,为促进学生提升服务脱贫攻坚和乡村建设的能力,学校先后投入经费1000 余万元,建设VR实验室”“智慧农业技术开发工作室”“电子商务直播室”等实验室、实训室16个。

4.制度保障

学校制订了《四川工商学院扶贫育人实施方案》,先后完善了《四川工商学院扶贫实践安全应急管理预案》《四川工商学院学生扶贫实践质量标准》《四川工商学院扶贫实践指导考核办法》《学生扶贫实践评价办法》等管理制度8个,保障了扶贫实践育人的“有效性”“规范性”。

 

结语

学校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开展思政实践有效的解决了3个教学问题:(1)解决了高校实践育人如何与国家战略紧密结合,精准对接乡村振兴(扶贫攻坚),实现“振兴+育人”的问题(2)解决了高校第二课堂社会实践作用比较单向,难以将实践中的育人元素反哺思政教学,提高思政教学质量的问题;(3)解决了高校社会服务实践成果难以真正体现出提升地方经济社会效益的问题。

党的十九大是新时代的辉煌篇章,作为民办本科高校,则要以整体转型改革为契机,落实“地方性、应用型、开放式”的办学定位,将服务国家战略需要和育人视为己任,以投身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为契机,贯彻“大思政”理念,搭建思政实践育人平台,真正肩负起新时代赋予的新使命,筑牢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线,明确时代定位、直面时代问题、勇担时代责任,才能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时代化,才能促进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周玉.“大思政”视阈下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及其价值探索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J]2019年第2期

[2杨玺.大思政视野下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及其价值J].新晋商,2019年第10期

[4吴奶金,林萍萍,刘飞翔.在校大学生参与基层扶贫的可行性与路径探析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3

[5刘丽莉.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及其价值J].内蒙古教育,2018.06

[6胡晓青.精准扶贫视角下的大学生参与文化扶贫研究[D].成都:西南大学,2017

[7吴奶金,杨雅莉,陈高威等.新乡贤文化促进乡村治理转型研究[J].农业科学研究,2018.39(1).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