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红色题材”思政优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统编版教材为例谈“红色题材”教学的意义及策略
摘要
关键词
红色题材 文道统一 立德树人
正文
一、“文道统一”与“红色题材”概念的界定
(一)“文道统一”的概念
“文道统一”的“文”泛指文章的表现形式,“道”泛指文章的思想内容。“文道统一”就是指文章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文道统一”,指的是对学生的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的辩证统一。统编教科书构筑了“以文育人,以文化人”的育人体系,让学生在鲜活生动的人物、意蕴深长的课文中学习爱国精神,感知责任使命,体会时代担当,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二)“红色题材”的概念
小学语文教材中涉及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课文,以及描写伟人高贵品质的课文。教好语文教材中的红色经典类篇目,是贯彻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教育教学思想,是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让红色种子播撒在学生心中,成为学生的灵魂底色的重要途径,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文道统一”的“红色题材”教学的意义
(一)学生培养语文实践能力的需要
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借助红色题材的特殊价值,引导学生走进情境、走进人物、挖掘背后的故事、理解知识点的同时,学习人物品质、思考自身如何成长、如何努力。
(二)学生学习爱国主义思想的需要
语文学科是落实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课程,在传承和弘扬革命文化中发挥重要作用。《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1]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在语文课程中开展红色题材的革命传统教育,有助于引导学生深刻体会革命精神,深入感受爱国主义情怀,体认英雄模范的高尚品质,传承革命精神,学习爱国精神,感知责任使命,体会时代担当,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学生的心灵塑造和深层情感,是实现语文学习和精神成长的和谐统一,完成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三、“文道统一”的“红色题材”教学的策略
(一)助学系统——整合资源助理解
助学系统包括与学习相关的资料,又包括存储资料的载体和搜索资料的途径。
其中,资料可细分为课内资料与课外资料。
课内资料包括单元导语、语文要素、精读课文及略读课文的提示、课后练习题、阅读链接、交流平台、日积月累等。对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而言,首先要用好课内资料。如,统编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就是典型的红色题材单元,单元的语文要素是“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其中,《少年中国说(节选)》,文章内容有大量的词句,学生理解起来相对困难。因此,应引导学生结合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课文内容,为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扫清阅读上的障碍。《圆明园的毁灭》课后编排了《七子之歌(节选)》与《和平宣言》两个阅读链接。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两个阅读链接,引导学生结合资料理解课文,比较阅读,体会两份阅读材料表达的情感的相似之处。对比阅读后发现,课文与阅读链接都表达出对侵略者的愤恨之情,又表达了渴望和平,盼望祖国统一的美好愿望。在学生的情感得到共鸣之时,教师相机出示《七子之歌》另外五首,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侵略者的野蛮行径,加深学生对圆明园的毁灭的理解。学生的思想得到升华,爱国主义教育水到渠成。
学习红色题材的课文,需要借助课外资料。课外资料包括故事发生的背景、文中人物介绍等的相关文字资料,也可以是图片、音频和影视资料。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教师引导学生想象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后,再结合图片、文字等资料,让学生获得更直观感受。让学生观看相关的纪录片,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圆明园曾经的辉煌。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让学生深入了解圆明园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从而体会毁灭是那样的刻骨铭心,进而顺势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润物无声,实现文道统一。
由此可见,借助资料,可以使学习事半功倍。那么,如何获取资料?获得的资料又可以储存在什么载体上呢?
获取资料最为快捷的方式就是上网查询。当然,查阅相关图书,请教老师或同学,实地走访也是获取资料的途径。教师可以提供一些资料让学生参考。创建网络学习空间,为学生搭建学习平台。如,笔者通过福建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创建网络学习空间。在空间中建设各个小模块。把相关预习要求通过网络学习空间发布,精心设计导学单,把相关的问题囊括在内,学生在课前就可以较有目的地预习。课后把相关资料上传至网络学习空间,又方便学生及时进行复习反馈。学生也可以在网络学习空间上留言,提出问题,方便教师更有目的筛选问题,优化教学设计。把学习的时空拓展至课外,学生有了更充足的思考和复习反馈时间。对于学生更深入理解红色题材课文所蕴含的爱国情怀大有裨益。
(二)问题驱动——层层释疑激兴趣
红色题材的课文涉及的时代较为久远,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在进行红色题材课文的教学时应注意各个阶段的学情,关注学生的困惑,适时提问,以问导学,以问促学。在问题驱动的情境中,通过层层释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实现文道统一。
1.抓住最近发展区,巧设疑问
前苏联的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2]这个理论阐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率的重要策略是要树立问题意识。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设计一些目的性强的问题,便于学生学习。也可以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如,五年级上册《冀中的地道战》一课的学习,既要继续巩固快速读的方法,还要掌握带着问题读的方法,提高阅读速度。因此,学习带着问题阅读,是本课达成单元任务的重要途径。教学本课,教师引导学生在略读的基础上,自己提出问题,或者看到课题,可能产生什么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有很多,这时候,教师要把学生的问题归类或引导学生自己归类,把相关问题合并,让学生带着问题再次默读全文,寻找答案,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和学习效果。
2.把握生成的瞬间,及时追问
课堂因生成而推进,因生成而精彩。教师应把握生成的瞬间,及时追问,进而在解疑释疑中促进学生发展。仍以《冀中的地道战》为例,带着问题快速读,边读边寻找答案,以提高学习效率。但,学生不可能一下子把所有问题都想出来,随着学习的进行,他们会产生新的问题。教师应及时捕捉生成的瞬间,相机引导,及时追问,适时补充。如,学生可能会提出诸如这样的问题:“地道战究竟是什么样的”,“地道里都有哪些式样”等等。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从文中寻找答案。如此,带着问题阅读,可以很精准地找到相应段落,提高阅读效率,让阅读教学有的放矢。
3.适当借用导学单,甄选问题
红色题材的课文所涉及的故事及人物,年代较为久远,造成学生有一定的理解障碍。鉴于此,教师可适当使用导学单。鼓励学生在课前提问。教师汇总后,对问题进行甄选归类简化。进而根据问题,思考解决对策。学生在提问的时候保持着对学习的浓厚兴趣,问题得到解决后又消除了理解的困难,提问的时候又锻炼了提问的能力,可谓一举多得。如《冀中的地道战》一文,学生在预习的时候,可能就会产生很多问题,教师可以设计导学单或让学生自行设计导学单,把想到的问题预先写在导学单里。学生把导学单上传至网络学习空间,教师对学生提交的问题进行整理归纳,通过甄选问题,精简,最后形成几个问题,并引用到教学设计中,以提高教学效果。
(三)单元统整——系统学习增实效
统编版教材中,红色题材的课文呈现出穿插与集中的特点。具体体现在,一到四年级课文的编排中,红色题材的课文按照不同语文要素穿插到各个单元。五六年级则编排了专门的以革命文化为主题的单元。[3]那么,在教学五六年级革命文化主题单元的时候,教师要进行单元统整,从而增强教学效果。单元统整教学要以语文要素为基本要求,对单元内课文的教学内容、活动内容、练习内容以及课外课程资源进行全面考虑。并且,可根据整体感知、部分感悟、整体回顾三个部分进行单元统整教学。
1.整体感知,调动生活经验激发学习兴趣。
以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为例,开展单元导读活动,可由教师来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对于六年级学而言,绘制思维导图已经不是很困难的任务。教师可布置学生对本单元的课文进行梳理,绘制单元导读的思维导图。如,以时间为顺序,《七律·长征》是关于长征的内容,《狼牙山五壮士》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开国大典》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的场面,《灯光》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学生可按时间顺序绘制导图,并且把相关内容也附在时间轴上。另外,由于这些文章描写的事件距离学生的时代已经很遥远,要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很难。因此,在课堂时间允许或课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可安排相关的影片给学生观看,刚好前三篇课文都有相关的影片,学生在观看相关影片之后,声音和视觉的冲击会让他们对于相关历史事件有更深刻的印象与感受,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部分感悟,多种学习方式分块高效学习。
在整体感知的前提下,开展精读学习。这个环节,学生可根据学习的需要,对单元内容所需要学习的内容进行重组或是选择性感悟。
仍以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为例,教师可根据学生的需要,对课文的顺序进行适当调整。如把《开国大典》提到第一课,让学生充分感受新中国成立这种震撼的场面,辅以同名电影,给学生带来视觉冲击及心灵的震撼。然后再以此为序幕,巧设疑问,新中国的成立,是无数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让我们一起走近那个年代,走近先烈们。这样的强烈对比,更能让学生产生共鸣,达到情感的升华。当然,在分块学习的过程中,每位学生可以独立自主地从阅读中获得感悟,谈一谈对某个革命时期的理解,也可以说一说自己得到的启示。
3.整体回顾,总结学习规律促进迁移提升。
这个环节,教师可引导学生回顾自己所学的单元知识,重点强调的是学生发现单元课文学习的规律,深化自己的知识学习感悟,甚至学会从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进行拓展,进而发现新问题,将目光放在更广阔的空间。比如学习《开国大典》一课,课后习题第三大题要求给下面句子作批注。那么,学生在批注的同时可能也会产生新的问题,同学之间交流的时候将会碰撞出更多思维的火花,这让学生有了新的学习空间,刺激了学生学习的欲望,有利于提高单元统整教学效果。将这些方法运用到其它课文的学习,又起到正迁移的作用。
单元统整教学,很大程度上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这对于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提高是很有帮助的。同时,学生学习红色主题课文,在感悟重点词句,体会文章主旨的时候,也受到了革命传统的教育,很有意义。
语文课程修订的指导思想是“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红色主题的课文,遵循着课程育人的导向,每一个活动都发挥着语文的价值。文道统一下的红色题材课文的教学,不仅是语言文字的训练,更多的是以发挥红色题材思政优势,以落实立德树人为导向,进行革命传统精神的渗透,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以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6.
[2]伍新春。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49
[3]刘晶。统编教材革命传统类课文编排特点与教学建议[J].语文建设.2021,总第466期:4
本文系泉州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第一批)研究课题:文道统一下的小学语文“红色题材”教学实践研究(课题立项批准号:QG1451-061)的研究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