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业转型升级需求的高校艺术设计类人才培养优化策略研究

期刊: 学子 DOI: PDF下载

张颖

唐山师范学院

摘要

伴随时间的不断推移,我们国家在文化产业发展道路上面取得不俗的成绩,但是如果站在总体的角度进行分析的话,会发现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一定的距离,处在初级阶段。文化产业在发展当中,专业人才数量偏少,而且此问题在短时间之内无法有效解决。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已然成为文化强国战略当中最重要的内容,艺术人才担任文化产业发展过程当中的主要角色,所以需要应用科学的方法,来培养更多综合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的艺术人才。因此,本篇文章主要对基于产业转型升级需求的高校艺术人才培养优化策略进行认真的分析,以作参考。


关键词

产业转型升级需求;高校;艺术人才;培养策略;

正文

众所周知,现如今我们国家经济向着高质量的方向所发展和前进,社会对于技术技能人才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高校作为各种人才输送的供给方,对传统产业转型省级、众多新兴的产业布局发展,需要第一时间将人才培养结构进行调整,只有这样,才能够培养出更多适合区域经济发展的复合型以及高素质人才。基于此,本文下面主要对基于产业转型升级需求的高校艺术人才培养优化策略展开深入探讨。1、高校人才培养结构对产业转型升级所带来的影响分析 (1)提供人才资源以及智力支持     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我国经济向着新常态的方向所发展和先进,产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产业结构发生较大的改变,企业更需要紧紧跟随时代发展的脚步,将自己传统的工作方式、工作思维进行改变,之后依托生产效率较高的技术,来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得技术将劳动人力资本完全替代,也让更多的劳动力转移,再进行合理的分配。产业结构发展从最初的劳动密集型向着知识密集型的方向发展和不断前进,换句话来说,主要呈现出高科技人才之间的竞争,各大企业在实际发展过程当中,通过对高校当中人力资源进行合理分配与安排,快速得到高科技项目,并且享受高技术水平服务最终获得更好的发展(2)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在高校办学水平提高当中,科研成果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高校科研成果最终会变为生产力,真正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为产业升级以及社会经济更好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助力。2、复合型艺术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分析

通过对党的十九大报告进行分析和研究,发现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我国是42.7% ,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国家的高等教育普及程度已然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并且向着普及化的方向发展和前进,教育普及化程度得到大幅度的提高,保证人民群众都会享受到最基本的教育。但是想要不断进行完善教育服务体系,还需要切实做好教育工作。现如今社会每天都会发生不一样的变化,教育供给侧出现教育结构失衡等各种问题。高校向着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方向所发展和前进,是高等教育结构与人才培养模式分离之后的结果,同时也满足社会发展过程当中所提出来的要求,长期以来,人才的培养模式完全按照学术和学科分类机制对学生展开教育,主要目的就是为国家培养出更多专业人才,对高等艺术教育发展所创建出来的贡献大家都是明确的,但是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全球经济获得更好发展,多种学科之间出现的交叉情况,许多专业化人才一旦接触到自身专业以外的知识,就会出现茫然无措等问题,这种具有单一性问题的人才培养模式,发展期间出现的问题越来越多,因此,在新时代下,高等艺术教育需要进行快速转型,通过改善教育供给侧结构等多种方法,不断健全与完善教育教学体系,为学生提供更具多元化特点的教学方式,满足新时代下发展过程当中所提出来的相关要求[1]

3、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之下的高校艺术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出现不匹配问题     据了解,高等艺术教育在长时间发展中,都将自己关注的重点放在专业人才培养上面,并将其作为非常关键的人才培养目标。这种具有单一性问题的教育方式,老师将自己关注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美学素养等多个方面,却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产生忽视的态度,导致其综合应用能力与适应能力偏弱。再加上老师所使用的教学方式是填鸭式,所以学生的创新能力也非常的弱。精细的专业划分与狭窄的知识面,导致学习设计的学生不懂得纯艺术。但是新形势之下,社会所需要的是设计性的人才,不仅需要懂得艺术,还需要明确设计、绘画等多方面的人才,故而教育当中的教师需要将自己传统的教学方式、思维进行改变,寻找到最适合、最恰当的复合型艺术人才培养方法[2](2)课程设置出现问题,教学内容落后    据了解,现阶段在高等院校毕业的艺术学生,走出校园之后,出现就业困难等问题。另外,更多的企业无法找到综合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的复合性人才,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主要就是因为知识结构与产业需求出现脱节问题。首先,课程设置方面最明显的问题就是无创新、并且重视专业技能的教育,并没有交叉课程等等,忽视学生人文素养提升,所以造成学生所学习到的知识较为单一,无法适应社会所提出来的多样化要求;其次,教学内容较为落后。教学更是出现中断问题,无法吸引学生更好参与到学习过程当中去。学生并没有明确自己学习的目的和缺乏学习的目标,自己的学习态度并不是非常积极,故而学习效果差强人意[3](3)缺乏健全、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在培养艺术人才创新思维、移动能力等方面,实践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方法与路径,能够本着学生更加全面的理解和掌握专业的知识,并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程度。但是在具体教学过程当中,教学实践却成为艺术人才培养当中最薄弱的部分,校园与老师对实践教学并未加深了解,也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所以导致教学安排出现随意问题,缺乏更加完善和健全的管理制度和评价考核体系。另外,因为高校资金、专业设备的缺乏,对艺术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动手能力等多个方面的培养产生较大影响,所以导致人才培养质量偏低[4]

4、基于产业转型升级需求的高校艺术人才培养优化策略分析 (1)制定出具有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通过制定出具有多元化特点的教学模式,将政府、学校、行业、企业等多种优势全面发挥出来,构建产学研创用合作长效机制,为各大企业参与到校园建设人才培养当中搭建平台,使专业建设与产业链上各关键主体更好融合, 最终形成多元主体利益链。高校将职业教育集团作为依托,以最快的速度获得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等管理部门给予自己的指导和帮助,并且加深与主导型企业产教融合的力度,明确产业发展的实际方向,找到专业对接产业链方向,结合产业链技术升级当中所提出来的要求,展开专业链的建设,第一时间对产业链的转型升级、对技术人才所提出的要求变化全面了解。    此外,高校还需要与企业进行深度的合作,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校园、企业双方通过更好的沟通以及交流,将各方优质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与安排,最终真正实现人才的精准培养。再将人才培养计划加入到企业发展过程当中去,通过现代学徒制、师资共享等多种有效的方法,让产教融合更加紧密[5](2)更新教育组织形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随着时间的推移,产业升级转型呈现出高速的发展态势,各大企业对高校产教融合的成果非常关注,并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校园更是需要将企业当中的产业资源、生产工艺、企业文化等多种内容加入到高校当中去,凭借人才以及科研优势等特点完成企业升级转型发展。另外,高校有培养专业人才的责任,通过企业加入行业资源以及相关要素,可以大幅度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6]    校园、企业双方主体办学,将专业或者是产业作为基础,不仅能够让校园以主动、积极态度明确和了解以及接受企业发展过程当中所提出的要求,吸引企业深入参与到高校人才培养过程当中去,而且紧紧围绕在企业产业需求的周围,来设置课程,使专业课建设更具灵活性,同时还能够展现出专业教学的针对性[7](3)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老师在学生学习阶段,扮演主要的角色和占据关键的位置,是帮助学生获得更好发展的“引路人”,所以在师资队伍建设期间,需要遵循“引进来”和“走出去”两项原则,不仅包括技术性、实践性、高层次人才作为教学团队的中坚力量,而且在另一个方面,还需要为校园当中的教师多组织一些学习以及深造的机会或者是通过培养等多种方法,帮助老师去学习更多专业以及具有先进性特点的知识,开阔教师的视野,增强教师教学能力,大幅度提高 其教学水平。另外,在师资队伍管理期间,需要找到艺术与技术、科学等其他学科的入手点,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帮助专业教师展开联合聘用,加深各个学科教师之间交流,最终建设出一支具有多元化特点的师资队伍[8](4)制定出更加完善的教学质量长效保证体系     想要能够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最终真正实现复合性艺术人才培养的目标,还需要对教学过程当中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步骤更好的组织起来,最终形成日常管理、定点管理等管理机制。加大教学期间管理的力度,同时还需展开常态化的监督与控制,通过年度测评等有效方法,对质量信息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最终提出改进的意见或者是建议[9]结束语:

总之,艺术对社会以及对国家所产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艺术高校人才培养当中的道德培养是非常关键且重要的内容,应该运用怎样的方法,才能够使艺术人才能够为社会主义更好的发展、更好的建设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已然成为最亟待解决和深思的问题之一。设计类高校,需要对各类教育资源进行有效安排以及分配,将现有的传统教学制度进行更新,给予学生极大的尊重和理解,脚踏实地的培养以及重视学生的“工匠精神”,以产学研合作的方式,使更多学生通过实践设计,加深自己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和认识,为高校以及社会更好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郑晓晴,秦昌盛.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下的应用型艺术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 艺术评鉴,2019(01):171-173+179.

[2]姚岚. 深入文化育人理念,实施创造性艺术教育——文化传承创新视域下的高校艺术人才培养[J]. 大学教育,2019(04):165-167.

[3]王克祥,徐倩倩. 信息时代的工匠精神——高校数字媒体艺术“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大众文艺,2019(24):238-239.

[4]赵晓明. 艺术院校“招生-培养-就业”三位一体的实践研究——以天津音乐学院为例[J]. 高教学刊,2020(28):6-10.

[5]尹晗. 大数据时代高校个性化音乐艺术人才的培养模式研究[J]. 北方音乐,2020(14):247-248.

[6]夏洪波. 互联网时代高校新媒体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 大众文艺,2021(24):156-157.

[7]文哲,陈艾,郭佳伦. 河北省艺术类高校与文艺院团合作机制研究[J]. 戏剧之家,2022(05):187-188.

[8]王珊. 高等教育国际化视野下高校舞蹈艺术人才培养与创新对策[J]. 艺术评鉴,2022(01):89-93.

[9]朴京花,崔玉花. 高校民族艺术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研究——以延边大学为例[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36(06):154-157.

作者姓名: 张颖  1991.12     河北迁安人,硕士研究生 讲师

研究方向:环境艺术、文化创意、思想政治教育

 

 

课题: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课题《基于产业转型升级需求的高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优化策略研究》,项目编号:JRS-2022-3260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