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音乐教学中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策略
摘要
关键词
高校音乐;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策略研究
正文
一、高校音乐教学中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存在的问题
针对“民族文化”钱穆先生曾说过:“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生命,是一种精神的绵延。倘若一个国家民族没有了文化,那么在很大程度上就相当于没有了生命。”因此,民族文化的传承是相当重要且必要的。因此,针对于高等音乐教学,新课改中提出要在高等音乐教学中渗透民族音乐文化、传承民族音乐文化。但是在实际的民族音乐文化的渗透和传承过程中,还是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将直接影响着高等音乐教学效果、影响着民族音乐文化的有效渗透和传承。以下几点是笔者探究出来的高校音乐教学中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音乐教师音乐教学观念落后
众所周知,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采取的教学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知识获取、哲理感悟、身心发展等等,在高校音乐教学中亦是如此[1]。然后,在目前的高校音乐教学中,不难发现,一些教师的教学观念还是受着应试教育的影响与压迫,使得这部分教师在音乐教学中格外重视音乐理论知识的教学和统一教会学生唱一些歌曲。他们没有在教学实践落实新课改中提出的“加强音乐教学改革,渗透民族音乐文化教育”的教学观念和教学目标。导致一部分高校音乐教师出现这些情况的原因主要是这两点:1、教师缺少对民族音乐的研究热情,他们不太愿意花时间去挖掘民族音乐文化以及文化蕴藏的深意。2、教师对音乐教学的认识出现了偏差,他们认为音乐学习应该追随时代潮流。
(二)教师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了解不充分
我们都知道我国音乐具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音乐的类型、形式、主题、风格等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社会背景,不同人文习俗的影响下也都是各不相同的。中国古代有哪些音乐?历史上有什么记载?我国古代音乐主要分为:上古时期音乐(秦汉之前)、中古时期音乐(秦汉至隋唐)和近古时期音乐(宋元明清)。古代音乐的题材主要分为民歌、艺曲、歌曲、戏曲以及器乐曲这五大类[2]。总之,音乐,尤其是我国民族音乐各方面的内容都十分的广泛。实际教学中,一些高校教师并不能全方位地了解这些内容,他们往往只能熟练掌握某个方面的音乐知识和技能,对于其它方面的则是了解甚少。基于教师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了解不充分,便无法在音乐教学中更加深入且全面地向学生们渗透民族音乐文化的相关教学。
(三)民族音乐的传承存在着趋利化
民族音乐文化往往囊括了对应民族的风俗习惯、语言系统、思想意识和家长观念等。但在如今的新时代里,一些少数民族的年轻人对于本民族的文字、音乐、语言等都不太了解。但在“民族特色与经济贸易”的交互下,有部分少数民族群体穿上了民族服装,打着民族特色的幌子,利用现代音乐对民族音乐进行了改造。这样的行为并不能称之为对民族音乐的传承,更像是破坏。倘若学生们接触到了这类音乐,就很容易对他们造成不良的影响。
二、促进高校音乐教学中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策略
(一)转变音乐教师的教学观念,提高教师音乐素养
众所周知,教学观念是引导教学行为的重要指南,要想推进高等音乐教学改革、落实在高等音乐教学中传承民族音乐文化,首先需要做的就是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有助于促进音乐教师教学观念转变的途径有很多;教学观念的转变也包括了很多方面。首先是关于促进音乐教师教学观念转变的途径:第一,教师自身认真研读素质教育中的相关内容、思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思考“新课改中对高等音乐教学提出的新要求”等内容[3]。第二,各个高校提高对于音乐课程的教学重视度,并针对于音乐教学提出具体的要求,即要求音乐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融入民族音乐文化,要求音乐教师们要在教学过程中积极优化和创新原本单一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在学校的统一要求下,能很好地督促音乐教师们及时转变教学观念,积极投身于音乐教学改革中。第三,各个高校需要对音乐教师的综合素养提出高要求,音乐教师自身也要树立起“终生学习”的观念,在日常坚持学习,重视自身音乐知识、民族音乐知识、音乐技能等综合能力的提高。
(二)加强教师对民族音乐文化的认知能力
在实际的高等音乐教学中存在着教师对民族音乐文化了解不充分的问题,这一问题将直接影响着高等音乐教学改革的顺利开展,影响着民族音乐文化在音乐教学中的渗透效果和传效果。因此,加强教师对民族音乐文化的认知能力是迫在眉睫的。关于如何有效加强教师对民族音乐文化的认知能力,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音乐教师们在理念上加强对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视度,这样才能从思想上促进自身学习民族音乐文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教师针对于高校学生的学习能力、认知特点等,对教材、教学大纲、教学内容等进行整理,在其中加入更多的民族音乐文化知识[4]。3、高校组织针对于音乐教师的培训,在培训中为音乐教师们介绍更多的民族音乐文化,通过定期的培训学习不断提高教师对民族音乐文化的认知能力。4、音乐教师要积极参与课外、校外的艺术实践,从专业性的实践活动中获得唱、弹、跳、理论等方面的能力培养,以此训练自身的业务能力、提高自身的音乐文化素养。
(三)创设极具民族特色的音乐学习氛围
大量的教学实践都表明学习氛围对于学生的学习具有着相当大的影响作用,对于高等音乐教学来说自然也是如此。因此,教师要想确保音乐教学改革的有效开展,确保民族音乐文化的有效渗透和传承,就需要着力于创设浓厚的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学习氛围。关于极具民族特色的音乐学习氛围的创设,笔者根据自身多年的学习和教学经验总结出了两条可行的途径。
第一,借助多媒体设备创设极具民族特色的音乐学习氛围,多媒体设备具有着能够将生硬、死板的音乐歌词以有声有色、形象生动的形式展现出来的特点,这样不仅可以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让学生感觉到轻松和愉悦,对于学生后期的音乐学习有着有效的促进作用[5]。通过多媒体设备的适时运用,使得原本生硬的音乐知识变得生动形象,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感受到民族音乐文化的魅力。
第二,通过一边播放音乐一边讲故事的方式创设极具民族特色的音乐学习氛围。该途径的主要过程是,教师在教学某部分的音乐知识或是某首歌的时候,可以一边播放音乐一边以讲故事的形式为学生介绍与之相关的音乐文化故事。就以教学“古筝”这一古典乐器为例,在教学初期,教师可以为学生大概介绍一下古筝的发展历程,即筝最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广为流传,于秦国时期盛行……总之古筝是我国相当独特、重要的民族乐器之一,自古就深受人民的喜爱。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中国十大古筝名曲向学生介绍,十大古筝名曲分别是:《渔舟唱晚》《高山流水》《出水莲》《林冲夜奔》《汉宫秋月》《东海渔歌》《香山射鼓》《寒鸦戏水》《侗族舞曲》和《战台风》,教师在介绍这十大古筝名曲的时候可以一边讲解一边为学生播放对应的音频。除此之外,教师可以选取其中的几曲,为学生讲解与该古筝曲有关的历史故事。通过讲故事与音乐播放的结合,能营造出一个较为轻松且十分有意境的音乐学习氛围,也能一定程度上丰富学生对于音乐文化知识的了解度。
(四)完善高校音乐教材,加入更多的民族音乐文化
众所周知,教材是开展教学的基础,是教学的重要依据,在高等音乐教学中自然也是如此[6]。如今,要想在高等音乐教学中落实民族音乐文化的渗透和传承就需要完善原本的音乐教材,在原本的音乐教材中加入更多具有民族音乐特色的音乐知识,就如具有代表性的民族音乐作品。这就要求各个高校需要注重音乐教学改革;要求音乐教师们需要注重对音乐教材内容的研究与更新。关于音乐教材的完善,教师们可以尝试以本地特色文化为切入点,即在音乐教材中重点加入一些与本地民族特色有关的音乐文化。例如,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州地区的高校音乐教师可以尝试将诸如高昌乐、伊州乐、龟兹乐等一系列的维吾尔族民间音乐的艺术传统加入本地的音乐教材中。再例如,在云南省地区,音乐教师也可以尝试基于云南本土音乐文化丰富音乐教材。如教师可以在声乐课程中加入诸如《小河淌水》、《月光下的凤尾竹》、《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有一个美丽的地方》、《放马山歌》等等这类云南本土特色的声乐;又如教师在开展视唱练耳教育中,也可以引入云南民族本土音乐作为模唱和听辨的对象。鲜明的民族音乐特点的引入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让学生更加深入的感知到本土音乐的魅力,让学生获得民族音乐文化的学习。然而,在实际的高等音乐教学中,并不是添加了具有民族音乐特色的音乐知识就足够,更重要的是,教师们需要对这些音乐知识的内涵进行挖掘和有效教学,让学生真切学习和掌握相关音乐知识中蕴藏的民族音乐文化。
(五)重视聆听体验,引导学生在聆听中想象
音乐其实是一门听觉艺术,即通过聆听的途径又或是其它的辅助手段来获得音乐的体验和感悟,从而获得情感和心情上的愉悦。另外,有专家指出:“艺术的感受往往就遵循着从模糊到清楚的聆听体验,引导学生在聆听中想象、从简单到丰富、从整体到局部的基本规律。”因此,笔者认为音乐教师们可以尝试将“聆听”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认真聆听音乐,继而对聆听到的音乐做出一个大概的了解和解析;继而由教师对音乐的背景、旋律、演奏乐器等情况进行讲解,然后再让学生聆听,帮助他们从再次聆听中获得新的了解。就以《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这首中国民间音乐的教学为例,在教学前期,教师首先需要注重为学生营造一个相对安静适合聆听的课堂空间,继而要求学生们闭上双眼,认真聆听歌曲,一边聆听一边感受歌曲的旋律、思考歌曲中运用的演奏乐器、想象歌曲表达的意境、思考歌曲可能蕴藏的情感[7]。通过第一遍的聆听,学生们能感受到这首歌曲整体旋律比较轻快、表达了美丽的一望无际的大草原的意境,蕴含的情感可能是对家乡的赞美。待学生们通过聆听对这些歌曲有了简单的了解后,教师便可以补充讲解到:“《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这首由蒙古族女中音歌唱家德德玛演唱的,这首名歌入选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优秀歌曲100首;这首民歌采用无声调式中的宫调式,整体上旋律明快、向上,其具着浓郁的蒙古族音乐风格;整首歌曲想要表达的情感是对草原美丽的赞美与热爱。”待教师补充讲解完后,需要要求学生再次认真聆听该歌曲,继而结合教师刚才的讲解对歌曲中的意境进行大胆想象。待再次聆听结束后,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的MV视频,视频中会有生动形象的大草原、蒙古族人民生活劳动等画面,能带给学生视觉上的感触,让学生深切感受到蒙古族的风俗人情、地域美景。综上所述,采取着“积极开展聆听体验,引导学生在聆听中想象”这一教学策略,能训练和提高学生聆听音乐的习惯和能力;能从视觉和听觉等多个感官角度带给学生深刻的情感共鸣和特色文化体验。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高等音乐教学中渗透和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终将成为高等音乐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这样的改革能促进学生音乐素养、综合能力素养等的全面提高。笔者根据自身多年的学习和教学经验,对高校音乐教学中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析,并提出了六个方面的策略。希望能为促进民族音乐文化的渗透与传承、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刘泽. 高校音乐教学中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J]. 戏剧之家,2021(17):118-119.
[2] 冯波. 高校音乐教学中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策略[J]. 四川戏剧,2021(05):164-166.
[3] 陈静. 高师音乐教学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J]. 戏剧之家,2021(22):120-121.
[4] 李珊珊. 高校音乐教学中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具体策略[J]. 艺术评鉴,2021(15):102-104.
[5] 黄丹宇. 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高校音乐教学研究[J]. 戏剧之家,2021(35):109-110.
[6] 杨军. 对高校音乐教学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几点思考[J]. 艺术评鉴,2019(06):80-81.
[7]李雨昕. 浅析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高校音乐教学实践[J]. 北方音乐,2019,39(08):176-1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