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想政治课法治意识素养培养路径探析

期刊: 学子 DOI: PDF下载

徐颖佳 傅红冬

(淮阴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淮安 223001)

摘要

思想政治课程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法治意识的培养是高中政治课程承载的重要任务。文章通过对高中法治意识培养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从提高教师法治素养、增强学生主体地位、整合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丰富课程资源、加强法治实践角度提出高中政治课法治意识培育的路径。


关键词

高中思想政治课,法治意识,培养路径

正文


 

【基金项目】 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思想政治教育重大项目:习近平关于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论述研究(2020SJZD163)阶段性成果。

法治兴则国家兴,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础。高中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是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关键时期。思想政治课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肩负着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重要任务,因此,如何依托高中思想政治课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是广大高中政治教师亟待解决的一大课题。

高中生的法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不断推进,高中生法治意识培养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大多高中生对于一些法律知识和法律常识的认知有所提升,部分高中生已经能够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但在取得成就的同时,高中生法治意识的培养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法治意识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教学理念落后,法治素养不足

教师是教学活动展开、加强法治教育落实的主导者。学生法治意识素养培育的效果与教师对相关法律知识的了解程度紧密相关。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部分教师在讲授法律知识时却轻描淡写、有心无力,未能较好地实现培育学生法治意识的目标。这是因为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唯分数论大环境制约了对学生素质发展的培养,教师在设置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往往只注重知识层面,没有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此外,部分教师自身对于法律知识的掌握程度并不深刻,目前高中政治教师大多出身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法学领域的知识很少涉及,法律知识欠缺,所以在讲授理论知识时便会出现价值引领不够深刻、问题探究不够深入的情况。

(二)学生在课堂中缺乏主体性,学习积极性不高

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建构的过程,是预设性和生成性的统一。在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全程讲授,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水平,教师掌控着发言权,使学生没有分享自己观点进行讨论探究的机会。同时,当前高中生的法治意识的培育还以知识灌输为主,教师仅仅局限于让学生了解教材中的内容、掌握考点,不进行系统全面的讲解这就使得本就抽象单一的法理内容更加枯燥乏味,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调动,学习积极性大打折扣。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只是被动地进行机械记忆未能从情感和实践上有所体悟,学生只存在于“知的阶段,“情、意、行”阶段很难向前推进。

(三)政治教材法治教育内容较少且存在滞后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需要广大思想政治课教师把依法治国理念贯穿于思想政治课教学全过程,着力于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但高中政治教材涉及法治教育的内容较少且存在滞后性,使得部分教师教学开展遇到困难。一方面,目前高中生使用的必修教材中,仅有必修3《政治与法治》一书涉及专题的法律内容,选择性必修《法律与生活》是专门讲法治的一个模块,但选择性必修课程是选择本课程作为学业等级性考试的学生必须完成的学业,因此,没有选考政治的同学就没有学习这一模块的机会,所以从整体来看,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教学内容相对有限。另一方面,教材中的法律内容具有滞后性实际情况的变化使得国家对法律的修订也与时俱进。如2024年3月1日开始执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废除了行贿罪中的特殊减免处罚情节、将违法所得用于行贿将从重处罚、在为亲友非法牟利罪中,新增了从亲友处接受不合格服务也属犯罪的规定。而学生使用的教材却是相对稳定的,无法做到随时更新,这就使得学生学习的内容不够全面,缺乏时代性。

(四)教学方法较为单一,缺乏创新性

在核心素养时代,多数教师仍囿于传统教学方式,未能做出改变从而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在教学中,大部分教师习惯使用讲授法、案例教学法,使用一些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陈旧案例,照本宣科地讲授法理内容这不免引起学生倦怠,不易于学生消化较为晦涩的法律知识,这就要求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运用生活化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加课堂趣味性

(五)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具有局限性

课程资源是实施新课程的重要保证,它在教学中的作用不言而喻。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于教师开发利用多种资源的能力提出了新要求。课堂是教学的有效载体,蕴藏着大量的课程资源,它应包括文本视听网络、人力等多种资源。但大部分教师往往对课堂资源的开发非常限,仅局限在教材层面上而忽略了其他课程资源。同时,当前课程资源开发还处于对教学事例的简单罗列和对教材例子简单替换的浅层次开发阶段目前很多教师认为课程资源开发就是在讲解教材中某个观点或问题时多用教材以外的例子进行补充或者多给学生看一些课本上没有的材料、多放几段视频,把能找到的和能用上的资源全都用上缺乏对课程资源深入细致的挖掘

(六)理论与实践分离,知行缺乏统一性

从高中生的学习特点来看,政治学科文字繁多抽象高中生对法律知识的学习常浮于表面,不能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比如说,在课堂中教师《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知识进行了案例分析,让学生熟读理解,但当他们自己在超市买到过期食品时,大多数学生的做法却是把食品丢掉,缺乏用法律武器维护自权利的意识和能力。知识的获取最终是为生活服务,学生把学习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正如列宁所说,“实践高于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1]当前高中生法治意识的培养缺少行为示范去引领法律知识落地生根,没有真正起到让高中生运用理论知识处理生活实际问题的作用,知行缺乏统一性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路径

(一)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提高教师法治素养

育人者先育己,立己者方能立人。习近平总书记曾提“教师重要,就在于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 [2]因此,教师不仅是教书匠,更是学生的塑造者。一方面,教师要做时代新人,及时更新教理念在以生为本的教学背景下,教师要转变唯分数论的教学观念,改变应试教育的功利化倾向。学校要把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成效纳入对教师的评价标准中,使教师引起重视,加强学生法治意识素养培育力度另一方面,教师要不断学习,提升自身法治素养。教师要多阅读法律专业书籍,比如《法学概论》、《法律常识一本全》等,还要密切关注社会热点,不断更新知识库提升法律理论修养,做好学生发展的“引路人”。

(二)增强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关注学生需求

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要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 [83]高中生法治意识素养要想落实好就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从座位上站起来主动地参与到课程中来例如,在学习《政治与法治》中人民代表大会: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这一课时,教师可以模拟人大代表选举程序,学生选举出心中的代表,还可以组织学生模拟民主监督的评议会、听证会,让学生在民主的氛围中体验、感悟法治,从而养成依法行使权力履行义务的习惯,树立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法治意识

(三)挖掘法律素材,有机整合教学内容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学的重要载体,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熟悉教内容,充分挖掘、梳理整合教材中有关法治意识的内容。教师要创造性地挖掘、拓展与整合必修3《政治与法治》中的法律知识,为学生建立起易理解的网状体系。如在讲述《刑法》中有关偷税、漏税的规定,并列举学生生活中关注的案例,“中国内地影视演员袁冰妍偷税逃税罚款超430万”的案件,以案释法,让学生明确依法纳税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从而有效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

此外,教师在运用教材时应注意:教材中的法律内容以及列举的具体案例、材料,虽是根据“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原则,从实际生活中收集或提炼而来,但由于事物是发展变化的教材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会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因此,教师需要不断对资料加以更新,力求使用最新的材料,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时代感

(四)创新教学方法,构建多元课堂

首先,教师可以使用情境教学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一个生活化的情境可以使学生的心理机得到充分发展,更好地达成教学目的,为法治意识素养的培育服务。其次,教师可以通过探究教学法,培养学生的法治思维。探究教学法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发现问题寻找答案的一个过程,最终达成解决问题的目的。教师要结合“最近发展区”理论,问题的设计承接学生的法律知识储备的同时也要增加难度,以便学生自主解决。例如,教师可以展示一些法律与道德两难的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判断,如:展示案例“昆明一医生献血帮助危重产妇渡过难关,社会舆论大赞医生救死扶伤,危难关头给了病人第二次生命。但法院却判决医生所在医院罚款6万元。”探究问题:“社会舆论和法院为什么反应不一致?”“遇到合理不合法的事情应当如何抉择?”通过对两难问题的探究让学生明确法律的权威性与至上性。最后,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采用议题式教学实现对学生的价值引领教师组织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探究和解决问题,促使学生构建高阶思维模型,获得法律认知,建立法治情感,形成法治信仰,最终推进法治意识核心素养充分落实。向同学们展示议题:如何增强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同学们全方位探究建设法治政府的意义教师还可以举行以“假如我是执法者”“我为政府献计策”为话题的主题活动,让学生法治意识的培育落地生根

(五)丰富课程资源,拓宽教学渠道

教师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影响着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以及对教材内容理解程度。首先,注重文字、视听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师要充分利用好班级图书角,增设法治专栏,放置便于高中生理解阅读的漫画版《民法典》《中国法制报》、《检察日报》等书刊;同时在课堂、课下抽出时间播放《今日说法》、《法治进行时》、《法律讲堂》等法治栏目。其次,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是无形的教学资源,教师要把学生的生活实践和情感体验作为重要资源进行运用教师可以邀请司法机关工作人员来校举办讲座帮助学生解决法律困惑培养法治意识。最后,熟练运用信息化资源。教师充分利用互联网开放性、共享性、便捷性、大容量的优势,设计出生动有趣的课堂,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六)加强法治实践,实现知行合一

第一,校内法治实践,夯实法治教育第一课堂。教师可以组织开展法治专题演讲情景剧表演手抄报评比等多样化的法律宣传活动,让学生在愉快、有趣的氛围中学习法律知识。例如,针对频发的校园欺凌现象,教师可组织法治进校园法律知识讲座,让学生了解相关法律条文,引导学生形成法治意识启发学生思考“遇到校园欺凌该怎么办,鼓励学生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人身权利,将法律知识运用于实践。第二,校外法治实践,拓展校外法治教育第二课堂。教师通过带领学生参观法治文化长廊、走进社区对居民进行法律知识讲解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法律素养同时,也可以起到法律宣传的作用

结语:

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任重道远,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法治素养、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对教学内容方法资源优化润饰,增强思想政治课的说服力、针对性、时代性、实效此外,教师还要带领学生参加多样化的法治实践,使学生自觉参加到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队伍中来,从而推进我国法治建设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列宁全集:第55卷[M].中央编译局.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83.

[2]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J].人民教育,2014(19):6-10.

[3]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001).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