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大学生志愿服务构建实践育人新模式
摘要
关键词
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育人;新模式
正文
大学生志愿服务,其精神源自于我国传统优秀文化中的真善美,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是志愿服务发展到一定高度的产物,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彰显。新的形势下,我国要最大化发挥大学生主力军的价值性,方能实现强国富国的战略目标,而志愿服务则是锻炼大学生的有效路径。通过志愿服务,大学生可服务大众和社会,推动社会风尚前进,促进社会全面发展,在全社会范围内掀起良好助人风气。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育人简述
志愿服务最早起源于慈善事业,指的是志愿者提供知识、时间等多方面帮助的一种社会公益性活动,它和慈善事业不同,不是以金钱物质帮助为重要内容,志愿服务活动是秉承自我意愿,彰显奉献精神,不以获得物质报酬为目的的一项活动。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天津考察时曾讲,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的一大标志。志愿服务内涵和我国传统文化美德相吻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彰显。教育部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重视并强化以人为本、育人为本精神,集中培育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提倡学生在实践中摸索,通过实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提高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教育教学和社会实践的融合一体。2012年,《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再次强调了高校要提高对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视,可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到教学中,不断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水平,把教育和生产劳动、实践融合,注重在实践中学习,在群众中学习。从根本上扭转教育中过于重视理论而忽略实践的现象,增强实践教育力度,完善实践育人的方式,创新实践育人方法,加强实践育人投入力度,创建和完善实践育人平台,打造实践育人机制,确保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全面展开。
实践育人的最重要方式之一是参加各项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借助于志愿服务、公益、社会调查等构成实践教育的有效载体。大学生志愿服务则是实践育人的有力落点。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主体力量是高校学生,他们不是为了获得物质报酬或者其他利益,只是在闲暇时间以自身的技能、知识等,为国家、社会发展、个人价值实现而付诸行动的公益性活动。
大学生志愿服务是提高学生道德修养的重要平台,秉持奉献、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在志愿服务当中帮助关爱他人,服务回馈社会,不断提高自我道德品行和思想,不断传播正能量,同时志愿服务也是锻炼学生专业技能的良好途径。高校学生在校专业学习,所累积的知识、技能等都是志愿服务中提供帮助的根基,有利于推进学习和实践的结合,实现学以致用的目标。而且志愿服务也是能大大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良好途径。高校提倡和号召大学生积极参加志愿服务,以亲身体验感来锻炼自我各项能力,培养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提高自我使命感责任感,实现大学生的真正全面发展与成长。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育人现状与问题
走访和实地考察多所高校师生以及志愿服务活动中被服务的群体,借助于电话访谈、见面沟通等多种方式,全面了解了大家对于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的意见和想法。总的来说,如今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实践育人存在如下问题:
首先,志愿服务类型较为传统,缺乏新意。当前大学生志愿服务有诸多不足和瑕疵,这令志愿服务理念停留在传统层面,未第一时间更新,与时代发展趋向保持一致,体现志愿服务活动特征,导致大学生志愿服务质量不断下降,高校实践育人功能未得到全面发挥。新的形势之下,志愿服务类型较为单一、传统,不具备时代特色,只一味的停留在单一化的活动内容上,不但影响了志愿服务理念的价值引导性,也大大挫伤了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积极性,更别提志愿服务活动实践育人功能的全面发挥了。
其次,志愿服务管理机制还需不断健全和优化。志愿服务的组织饯行离不开完善机制的管理和约束。管理机制完善,能够促使志愿服务育人价值更好地发挥,当前我国颁布有《志愿服务条例》,但却并未形成体系化科学化的法律制度系统。很多极具地方特色的志愿服务法律法规,没办法统一应用到高校中。针对这一问题,专家孙伟表示,要不断优化大学生志愿服务机制,提高大学生思想引领性,健全评估系统,以此来不断推进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发展。特别是在志愿者培训、筛选、评测、激励等几点上,很多高校都没有建立体系化志愿服务管理机制,从而令许多学生在活动中消极倦怠,大大拉低志愿服务活动效果。
最后,志愿服务环境因素的影响。良好的内外环境能够确保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育人功能全面落实。一方面,大学生在志愿服务活动开展中需要良好的实践育人环境作支撑,高校志愿服务组织架构、志愿服务活动激励机制、人员管理模式等均是学生自愿参与的重要考量因素。二则,高校周边的社会环境、经济环境、人文环境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实践育人有着不同的影响作用。
三、依托大学生志愿服务构建实践育人新模式探索
1、志愿服务与人才培养相结合,优化课程改革新体系
制度方面,必须要将志愿服务纳入到人才培育规划总方案当中。比如可以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划出一定的学分,把志愿服务纳入到实践教学内容中,当作课程考核合格的一项条件。专设创新创业学分,颁布《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学分管理办法》,把志愿服务工作加入到创新创业教育学分管理当中。每个学期抽调7天时间,设为固定的创新创业实践周,把志愿服务加入到这一周课程的选修目录当中。
教师培训方面,要加强教师素养培训,打造四有教师团队,同时彰显和提升不同高校特色,把爱心支教活动提上日程,开展一连串与教育关联度高的志愿服务活动,组织相关的活动实践,打造爱心接力、爱心支教、爱心圆梦等志愿服务新模式,增强教育实践能力培育,推动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2、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开辟实践育人新途径
加快协同创新,将学校教育和社会历练相结合,打造人才培育的直通车。号召和鼓励大学生志愿者组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大学生志愿者科普活动,让学生从本专业出发,深入到社会和市场中进行调研宣传以及科普讲解,每年以百村万户的进度不断深入到各个社区、乡镇,展开科普宣讲,为大众带去真正的实惠和福利。围绕着扶贫、乡村振兴、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等主题组织开展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踩准时代发展脉搏,在实践中建立自我使命感,也更全面的了解社会诸多方面。
3、技能培训与素质提升相结合,丰富成长成才新内涵
强化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筹兼顾,要会做服务,又要增长才能,要提高素质,也要提升技能水平,要成长为专业之才,也要做富有道德使命感的新社会主义接班人。譬如,康复专业师生利用专业特色和优势,开展特色实践活动,利用节假日进行健康宣讲和康复服务:内容包括针灸推拿等传统康复手法、运动损伤评估和治疗、常见急慢病(落枕、腰痛、扭伤等)处理和健康宣教等。帮助同学们多渠道多方式地提升自己的专业认知,为今后的职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校内成立康复小屋,挖掘校内潜在可服务群体,同学、老师等有很多亚健康和急慢病等问题,依托学校康复实训室,进行简单的诊疗活动。带领专业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区、服务居民、康复宣教。与湘潭市各社区、各合作医院、湘潭市福利院合作,甚至挖掘湘潭市运动相关行业开展一系列活动,康复保健社下属的“情暖夕阳”团队在2020年学校百优十佳先进典型表彰中荣获十佳,逐步形成志愿服务品牌,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4、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夯实就业创业新根基
通过第二课堂创新来补充第一课堂的不足,实现第一、第二课堂的有效衔接,提高专业认同度,加速人才培育,通过多项并举,推进理论和实践的完美链接,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统一,促进人才的全面成长。高校要将立德树人当作核心己任,鼓励大学生认真学习,攻克学业难题,同时顺应社会实践、素质提升、创新创业、志愿公益等共性诉求,参考第一课堂模式,着手发展第二课堂,并对过程、结果予以记录和留存,支持和认可学生参与体验感受以及效果,以获取良好的育人效果。在湖南省首届医学检验技能大赛中,我院2019级医学检验专业3名学生组成的团队,经过激烈角逐,团体总成绩名列第四、本专科院校学生组第一,同时荣获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组团体“特等奖”。在第十四届“挑战杯”湖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决赛中,我院老师指导的项目荣获三等奖。在学校举办的点子大赛中,我院易点滴项目获一等奖,共享陪护床项目获三等奖。同时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医学技术学院广大师生挺身而出,积极投身抗疫工作,先后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青年学子,他们坚持奋战在各种类型的疫情防控检测点、疫苗接种点、核酸检测点等防疫场所,承担起防疫排查、疫苗接种和核酸检测等工作任务。特别是寒暑假期间,广大师生牺牲个人休息时间,深入当地街道社区、疾控中心、医院参加抗疫志愿服务,1000余名志愿者参与疫情防控志愿服务活动,开展志愿服务活动3795场次,“志愿红”闪亮在抗疫一线,受到地方和医院的高度评价。
5、突出重点与全员参与相结合,设计个性化培育新菜单
创建一主干、多枝干的管理架构以及学校主导、学员负责、班级执行的三级联动制度,设计开发多元化活动菜单,推行重点项目和个性化项目结合模式,不管是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都要全力配合,校内外资源相互补充,实现服务自我和服务社会的双目标,以此来满足当前学生的个性化诉求。
在扶贫救困、助老助残、社区服务、社会管理等多个方面施行全面覆盖,创建固定化的实践服务基地,建立专业特色服务团队,开展实施具有品牌特色的志愿服务活动,塑造学院有活动、活动有优势、优势能长久的志愿服务新模式。与此同时,结合学院组织架构,定期或者不定期展开志愿服务嘉年华等活动,结合不同学院特征,发挥资源优势,每一年都开展专业特色的志愿服务。另外,班级也要定期组织设计特色服务活动,令志愿服务成为一种人人争先恐后参与的新风尚。
此外,也可以不断健全各项激励机制,以此来调动大学生的参与热情,从而为志愿服务提供源动力。比如增加组织激励,可以创建响应的表彰制度,每一年进行评比筛选和表彰;施行社会激励,从社会层面上给予志愿服务以认可和表彰,虽然志愿服务并不图物质奖励,只是凭借着自身的满腔热情和精神去参与活动,但社会以及大众要反馈给他们更重要更宝贵的激励,使其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激励机制并非是有功利目的的机制,而是一种制度和鼓励,以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在全校掀起参加志愿服务热潮。
四、结语
大学生志愿服务是实践育人的一种举措,在培育我国高校人才素质、实践能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尽管相较于发达国家,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起步偏晚,各方面理论体系和经验等都不够成熟全面。但是自党和国家颁布的一系列政策、文件、法规中,我们不难看出,对于志愿者服务的重视度在不断提高,而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育人的价值也在不断凸显。因此,大学生要从自我出发,意识到志愿服务对自身的锻炼作用,积极的投身到各项志愿服务活动中,通过活动服务他人回馈社会,实现自我的能力提升和价值彰显,充分发挥出志愿服务的实践育人价值,让自己一步步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李茂平.志愿服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J].社会主义研究. 2020(17)
[2]高飞.大学生志愿服务教育培训机制问题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1(24)
[3]陶俊青.以大学生志愿服务实现高校实践育人[J].纺织服装教育. 2019(20)
[4]周静.浅谈高校青年志愿服务与大学生精神文明建设[J].世纪桥.2020(32).
[5]宋海鹰.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长效机制建设研究[J].山东大学.2021(10).
[6]郭鑫宝.抓住机遇引导志愿服务的常态化发展[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21(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