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大学生志愿服务构建实践育人新模式

期刊: 学子 DOI: PDF下载

袁艾兰

湘潭医卫职业技术学院医学技术学院

摘要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是实践育人的重要方式之一,对高校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目标有重要影响意义。基于此,本文展开对大学生志愿服务构建实践育人新模式的分析和探索,从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着手,将实践育人功能当作核心分析点,从当前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和问题分析总结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育人的实现策略和模式,从而推动当前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育人功能更好的发挥。


关键词

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育人;新模式

正文

大学生志愿服务其精神源自于我国传统优秀文化中的真善美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是志愿服务发展到一定高度的产物,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彰显。新的形势下,我国要最大化发挥大学生主力军的价值性方能实现强国富国的战略目标而志愿服务则是锻炼大学生的有效路径通过志愿服务大学生可服务大众和社会推动社会风尚前进促进社会全面发展在全社会范围内掀起良好助人风气。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育人简述

志愿服务最早起源于慈善事业指的是志愿者提供知识时间等多方面帮助的一种社会公益性活动它和慈善事业不同不是以金钱物质帮助为重要内容志愿服务活动是秉承自我意愿彰显奉献精神不以获得物质报酬为目的的一项活动2019习近平总书记在天津考察时曾讲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的一大标志志愿服务内涵和我国传统文化美德相吻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彰显教育部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重视并强化以人为本育人为本精神集中培育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提倡学生在实践中摸索通过实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提高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教育教学和社会实践的融合一体2012《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再次强调了高校要提高对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视可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到教学中不断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水平把教育和生产劳动实践融合注重在实践中学习在群众中学习从根本上扭转教育中过于重视理论而忽略实践的现象增强实践教育力度完善实践育人的方式创新实践育人方法加强实践育人投入力度创建和完善实践育人平台打造实践育人机制确保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全面展开

实践育人的最重要方式之一是参加各项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借助于志愿服务公益社会调查等构成实践教育的有效载体大学生志愿服务则是实践育人的有力落点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主体力量是高校学生他们不是为了获得物质报酬或者其他利益只是在闲暇时间以自身的技能知识等为国家社会发展个人价值实现而付诸行动的公益性活动

大学生志愿服务是提高学生道德修养的重要平台秉持奉献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在志愿服务当中帮助关爱他人服务回馈社会不断提高自我道德品行和思想不断传播正能量同时志愿服务也是锻炼学生专业技能的良好途径高校学生在校专业学习所累积的知识技能等都是志愿服务中提供帮助的根基有利于推进学习和实践的结合实现学以致用的目标而且志愿服务也是能大大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良好途径高校提倡和号召大学生积极参加志愿服务以亲身体验感来锻炼自我各项能力培养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提高自我使命感责任感实现大学生的真正全面发展与成长。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育人现状与问题

走访和实地考察多所高校师生以及志愿服务活动中被服务的群体借助于电话访谈见面沟通等多种方式全面了解了大家对于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的意见和想法。总的来说,如今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实践育人存在如下问题

首先志愿服务类型较为传统,缺乏新意。当前大学生志愿服务有诸多不足和瑕疵,这令志愿服务理念停留在传统层面,未第一时间更新,与时代发展趋向保持一致,体现志愿服务活动特征,导致大学生志愿服务质量不断下降高校实践育人功能未得到全面发挥。新的形势之下,志愿服务类型较为单一、传统,不具备时代特色只一味的停留在单一化的活动内容上不但影响了志愿服务理念的价值引导性也大大挫伤了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积极性更别提志愿服务活动实践育人功能的全面发挥了

其次志愿服务管理机制还需不断健全和优化志愿服务的组织饯行离不开完善机制的管理和约束。管理机制完善能够促使志愿服务育人价值更好地发挥当前我国颁布有志愿服务条例》,但却并未形成体系化科学化的法律制度系统很多极具地方特色的志愿服务法律法规没办法统一应用到高校中。针对这一问题,专家孙伟表示,要不断优化大学生志愿服务机制提高大学生思想引领性健全评估系统以此来不断推进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发展。特别是在志愿者培训、筛选、评测激励等几点上很多高校都没有建立体系化志愿服务管理机制从而令许多学生在活动中消极倦怠大大拉低志愿服务活动效果

最后志愿服务环境因素的影响。良好的内外环境能够确保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育人功能全面落实。一方面,大学生在志愿服务活动开展中需要良好的实践育人环境作支撑高校志愿服务组织架构志愿服务活动激励机制人员管理模式等均是学生自愿参与的重要考量因素二则高校周边的社会环境经济环境人文环境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实践育人有着不同的影响作用。

三、依托大学生志愿服务构建实践育人新模式探索

1、志愿服务与人才培养相结合,优化课程改革新体系

制度方面,必须要将志愿服务纳入到人才培育规划总方案当中。比如可以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划出一定的学分把志愿服务纳入到实践教学内容中当作课程考核合格的一项条件专设创新创业学分颁布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学分管理办法》,把志愿服务工作加入到创新创业教育学分管理当中每个学期抽调7天时间设为固定的创新创业实践周把志愿服务加入到这一周课程的选修目录当中

教师培训方面,要加强教师素养培训,打造四有教师团队,同时彰显和提升不同高校特色,把爱心支教活动提上日程开展一连串与教育关联度高的志愿服务活动组织相关的活动实践打造爱心接力爱心支教爱心圆梦等志愿服务新模式增强教育实践能力培育推动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2、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开辟实践育人新途径

加快协同创新将学校教育和社会历练相结合打造人才培育的直通车号召和鼓励大学生志愿者组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大学生志愿者科普活动让学生从本专业出发深入到社会和市场中进行调研宣传以及科普讲解每年以百村万户的进度不断深入到各个社区乡镇展开科普宣讲为大众带去真正的实惠和福利围绕着扶贫乡村振兴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等主题组织开展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踩准时代发展脉搏在实践中建立自我使命感也更全面的了解社会诸多方面。

3、技能培训与素质提升相结合,丰富成长成才新内涵

强化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筹兼顾要会做服务又要增长才能要提高素质也要提升技能水平要成长为专业之才也要做富有道德使命感的新社会主义接班人譬如康复专业师生利用专业特色和优势,开展特色实践活动,利用节假日进行健康宣讲和康复服务:内容包括针灸推拿等传统康复手法、运动损伤评估和治疗、常见急慢病(落枕、腰痛、扭伤等)处理和健康宣教等。帮助同学们多渠道多方式地提升自己的专业认知,为今后的职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校内成立康复小屋,挖掘校内潜在可服务群体,同学、老师等有很多亚健康和急慢病等问题,依托学校康复实训室,进行简单的诊疗活动。带领专业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区、服务居民、康复宣教。与湘潭市各社区、各合作医院、湘潭市福利院合作,甚至挖掘湘潭市运动相关行业开展一系列活动,康复保健社下属的“情暖夕阳”团队在2020年学校百优十佳先进典型表彰中荣获十佳,逐步形成志愿服务品牌,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4、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夯实就业创业新根基

通过第二课堂创新来补充第一课堂的不足,实现第一第二课堂的有效衔接提高专业认同度,加速人才培育,通过多项并举,推进理论和实践的完美链接,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统一,促进人才的全面成长。高校要将立德树人当作核心己任,鼓励大学生认真学习,攻克学业难题,同时顺应社会实践、素质提升、创新创业、志愿公益等共性诉求,参考第一课堂模式,着手发展第二课堂,并对过程、结果予以记录和留存,支持和认可学生参与体验感受以及效果,以获取良好的育人效果。在湖南省首届医学检验技能大赛中,我院2019级医学检验专3名学生组成的团队,经过激烈角逐,团体总成绩名列第四、本专科院校学生组第一,同时荣获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组团体“特等奖”。在第十四届“挑战杯”湖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决赛中,我院老师指导的项目荣获三等奖。在学校举办的点子大赛中,我院易点滴项目获一等奖,共享陪护床项目获三等奖。同时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医学技术学院广大师生挺身而出,积极投身抗疫工作,先后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青年学子,他们坚持奋战在各种类型的疫情防控检测点、疫苗接种点、核酸检测点等防疫场所,承担起防疫排查、疫苗接种和核酸检测等工作任务。特别是寒暑假期间,广大师生牺牲个人休息时间,深入当地街道社区、疾控中心、医院参加抗疫志愿服务,1000余名志愿者参与疫情防控志愿服务活动,开展志愿服务活动3795场次,“志愿红”闪亮在抗疫一线,受到地方和医院的高度评价。

5、突出重点与全员参与相结合,设计个性化培育新菜单

创建一主干多枝干的管理架构以及学校主导学员负责班级执行的三级联动制度设计开发多元化活动菜单推行重点项目和个性化项目结合模式不管是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都要全力配合校内外资源相互补充实现服务自我和服务社会的双目标以此来满足当前学生的个性化诉求

在扶贫救困助老助残社区服务社会管理等多个方面施行全面覆盖创建固定化的实践服务基地建立专业特色服务团队开展实施具有品牌特色的志愿服务活动,塑造学院有活动、活动有优势优势能长久的志愿服务新模式与此同时结合学院组织架构,定期或者不定期展开志愿服务嘉年华等活动,结合不同学院特征,发挥资源优势,每一年都开展专业特色的志愿服务另外班级也要定期组织设计特色服务活动令志愿服务成为一种人人争先恐后参与的新风尚

此外,也可以不断健全各项激励机制以此来调动大学生的参与热情从而为志愿服务提供源动力比如增加组织激励可以创建响应的表彰制度每一年进行评比筛选和表彰施行社会激励从社会层面上给予志愿服务以认可和表彰虽然志愿服务并不图物质奖励只是凭借着自身的满腔热情和精神去参与活动但社会以及大众要反馈给他们更重要更宝贵的激励使其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激励机制并非是有功利目的的机制而是一种制度和鼓励以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在全校掀起参加志愿服务热潮

四、结语

大学生志愿服务是实践育人的一种举措在培育我国高校人才素质实践能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尽管相较于发达国家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起步偏晚各方面理论体系和经验等都不够成熟全面但是自党和国家颁布的一系列政策文件法规中,我们不难看出对于志愿者服务的重视度在不断提高而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育人的价值也在不断凸显因此大学生要从自我出发意识到志愿服务对自身的锻炼作用积极的投身到各项志愿服务活动中通过活动服务他人回馈社会实现自我的能力提升和价值彰显充分发挥出志愿服务的实践育人价值让自己一步步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李茂平.志愿服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J].社会主义研究. 2020(17)

[2]高飞.大学生志愿服务教育培训机制问题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1(24)

[3]陶俊青.以大学生志愿服务实现高校实践育人[J].纺织服装教育. 2019(20)

[4]周静.浅谈高校青年志愿服务与大学生精神文明建设[J].世纪桥.2020(32).

[5]宋海鹰.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长效机制建设研究[J].山东大学.2021(10).

[6]郭鑫宝.抓住机遇引导志愿服务的常态化发展[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21(10).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