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职院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摘要
关键词
高职院校;教师;心理健康
正文
前言:人的日常生活、学习、社交都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状态,这也是生活成长的重要基础,教师的心理健康是进行日常教学活动以及家庭生活的基本保证。近几年来,随着大国工匠、高质量高职教育的发展策略,高职院校教师面临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同时受到社会偏见、学生家长对自身工作不认同等诸多因素,对教师的心理健康造成不利影响,最终影响其日常生活、教学质量以及学生心理健康等诸多环节,因此教师的心理健康对高职院校的高质量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高职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教师起到的是教书育人的作用,首先,教师的心理健康与学生的心理健康紧密联系。教师的心理活动会通过其行为活动表现出来,在日常教学实践当中,教师的一言一行影响着学生的行为举止和心理活动。如果教师难以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极容易在课堂上表现出暴躁、喜怒无常、情绪不稳定等特点,这会让学生长期处在紧张焦虑之中,轻则影响学习效果,重则导致学生心理健康受到影响。
其次,教师的心理状况影响学生性格成长以及价值观念的形成。高职院校的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重要的养成阶段。教师的行为方式、言行举止都会在无形之中对学生造成影响,教师如果将不良情绪带到课堂上,难免对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产生影响,甚至对教师产生敌对抵抗心理[1]。
对于教师自身而言,稳定健康的心理状态有利于发挥其自身技能、提高工作效率,心理健康是教师进行日常教学、产品研发、企业合作等一系列社会实践的基础。健康的心理情绪能够保证其职业技能和个人情感正常的发挥,从容自如的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客观理性的看待生活工作中的困难和挫折,以一颗积极乐观的心态投入到工作当中,达到理想的工作效果。
最后,教师的心理状态对身体健康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教师时常产生焦虑、烦恼、忧郁等不良心理状态,就会对其自身的情感、意志和性格带来诸多不良的影响。轻则影响其睡眠质量、饮食胃口,重则导致其生理上的病变,造成各类疾病。由此可见,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对教师的个人发展、日常工作、身体健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高职院校教师的主要心理问题
笔者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发现,心理健康问题在当代社会较为常见。根据自身工作经验,我认为教师普遍存在以下四种心理健康问题。
首先便是心理问题躯体化症状,受到工作、家庭等压力,加上个人身体素质的差异,教师的心理问题以躯体不适或者某方面躯体症状表现出来。最为常见的便是失眠、腰椎、颈椎等身体疾病,但是大多数身体健康问题都是从心理状态变化开始的,焦虑和抑郁是最为常见的问题,通常在日常工作中表现出情感冷漠、思维迟缓、健忘等症状。
第二,教师的人际关系问题。当前阶段,我国职业教育受到社会高度的关注和重视,高职院校也在经历着重要改革和蓬勃发展,学生生源呈现较大的复杂性,教师的社会关系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这种复杂的社会关系以及不断变革的高职教育给教师带来了一定的心理压力,从而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第三,教师的职业倦怠感上升。部分高职院校教师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之后,他们发现在教学中难以发挥自我价值、个人经济利益难以实现,久而久之产生了对学生管理的退出和自我效能感的缺失,日常工作表现出心理和行动上的倦怠与烦躁。
最后,教师的情绪管理问题。教师不仅面临着工作上的压力,有时还要处理家庭的琐事,所以在与学生同事和家人交往的时候容易产生矛盾,造成情绪失控。
三、高职院校教师心理题的成因分析
高职院校教师的社会关系较为复杂,在不同场景中扮演的角色也不一样。如果不能有效转化角色,灵活处理好来自家庭、工作、社会的矛盾和压力,就容易导致心态失衡,产生心理疾病。笔者认为当前阶段下高职院校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构成原因较为复杂,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职业教育固有体系问题
1、学校的发展前景问题
在近几年,高职院校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关注。对于教师个体而言,职业生涯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较大的工作压力。教师既要通过日常教学活动来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同时,学校的生源质量、就业合作体系难以支撑其自身工作健康稳定发展。这一突出的矛盾使得高职院校的教师在工作当中面临着较大的阻碍和瓶颈,难以通过自身努力获得自我价值的提升,无法从工作中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对教师的心理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2]。
2、来自低分的教育对象问题
随着普通高校的扩招、就业制度的改革,职业院校招生质量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学生、家长,社会、企业以及教师个人会对职业教育产生严重的偏见。一旦教师在工作中带有这种思想,那么就会表现出情绪低落、工作消极、埋怨学生、不求上进等不良现象
(二)教师个体差异
1、自我期望值过高
教师是一份特殊的职业,如果教师不能客观认识现实环境,具有完美主义倾向的教师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这一类教师往往对自己要求较高,给自己设定较高的工作目标和追求,同时也希望学生能够以自己为风向标,在学习和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但是实际情况往往事与愿违,受到个人工作能力和工作特点等因素影响,在工作过程中会遇到不一样的机遇,有时候个人的努力与回报不成正比。同时,学生的科研能力、技术培训难以达到教师自我预期,这会对自己的工作产生怀疑。一旦教师不能够理性客观的看待现实问题,就容易在心理上产生不良反应,内疚、自责、甚至悲观厌世,产生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
2、学历提升问题
学历是在进行科研项目合作、职位晋升等环节的敲门砖,尤其是在高职院校教育受到重视的今天,教师面临着学历提升的问题。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教师通过攻读在职研究生来提升学历,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年长的教师受到外语水平和专业知识的限制,难以满足实际的学习要求。年轻的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既要加强自我学习,同时也面临着职位晋升、教学质量、家庭生活等方面的压力。不同年龄层次的教师在学历提升过程中面临着不一样的压力,这也成为心理矛盾的重要来源。
3、家庭等其他原因
教师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也会面临着婚丧嫁娶、生离死别的情况,如果教师不能够妥善处理这些突发情况和正常生活工作之间的关系,心态难免会产生一些波动,并且对自身的心理影响是长期而且难以察觉的,从而产生心理问题。
四、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干预对策
(一)学校主管部门应当敢于“破冰”
教师之所以会出现一定的心理压力和疾病,除了与个人原因有关,也与学校的制度建设存在关联性。学校管理者应该调动所有可能性,帮助教师增强自身心理修养和道德建设,让他们以健康、积极的心态去从事这一光辉职业。
1、加大宣传力度,培育好外部环境
破除高职教育的陈腐发展观念是首要工作。首先,这需要学校加强相关工作的舆论引导,将教师的心理健康与学校的高质量发展相联系起来。在实际工作中,学校可以通过网站、报纸、杂志等形式开设媒体宣传专栏,根据教师的实际心理状况制定相应的心理健康手册,同时聘请专业的教师在学校内部开设系统的课程,带领所有老师参加学习。
除此之外,还应该在教师职称评定上面出台相应的改革措施。传统的职称评定往往以论文发表数量、科研成就为主要参考依据,这种评定方式具有一定的不合理性。这是因为高职教师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与当前职称评定的要求存在差别,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加重教师的心理负担。所以学校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论文和科研情况仅仅是作为一个参考依据,在进行职称评定时应该注重教师的本职工作,从而减轻教师在工作中的心理负担和工作压力。
2、利用现有条件和资源抓住机遇,应对挑战
提高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始终是其发展的核心要素,学校的管理者要始终坚持面向市场、服务就业的办学方向。在日常教学,学生的社会实践环节要严格依照相关法律办事,结合自身发展特点和地域优势,突出自身的办学模式。在处理学生的就业工作时应当秉持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发挥各个学院的专业特色,利用信息渠道加强老师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搞好就业服务,提升就业质量。努力打造自身品牌,促进高职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从而让教师打破心理壁垒,感受到自身工作所带来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3、加强顶层设计,实现自我价值,帮助教师释放压力
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进行心理建设是最无奈的管理办法,要想实现高职教育的高质量发展,笔者认为学校管理者应该着重在日常管理和校园建设当中进行“柔性”的文化构建。
第一,学校可以通过目标激励,帮助教师实现自我价值。目前高职院校的发展处在转型的关键时期,各个学院可以根据教师的教学特点个人能力,制定长期的发展培养计划,并且对教师进行有阶段性的资金补助,有效激励教师自我发展。同时管理者应该充分倾听每一位教师的发展建议,充分尊重和爱护教师的个人主观意愿,以此帮助教师实现自我价值[3]。
第二,通过典型人物和具体事例为广大教职工树立榜样。在实际教学管理过程中,可以积极评选出道德模范教师、技能工匠教师、教学能手等,通过这些榜样的力量来帮助教师树立高尚的人格和爱岗敬业的工作态度,激发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教育使命。
总之,目标激励和树立典型这两种“柔性”的文化构建能够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端正工作理念,减轻工作压力,构建适合自身发展、实现自我价值的工作环境,有效减少心理疾病的发生。
4、建立完善的心理咨询机构和保健体系
制度的实施能够有效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但是学校也要在内部建立完善的心理咨询和疾病保障机构。除了定期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身体检查之外,学校管理部门还可以与专业的医院、有经验的工会人员组成健康委员会,为所有教师构建完善的心理健康监测网络,为每一位教师制定健康档案,并且做到及时更新,对不同的心理健康问题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和保健方案。
(二)教师加强自我调节,维护心理健康发展
在日常教学和生活当中会出现许多难以预料的现象,如果教师不能处理好突发事件与工作生活之间的关系,教师心理状态就会出现一定范围的波动。
1、正确对待学生,学会悦纳学生
高职学生与其他高校学生存在一定的差距,作为一名高职教师,我们应该客观理性的看待这一现实,在某些方面应当适当的转变自我观念。
部分年轻教师在刚步入高职教育的领域时,会有一定的认识偏差,如果过低的看待高职学生,久而久之会在工作中产生一定的厌烦心理,导致学生和老师关系不融洽,自我心理也会产生问题。如果如果过高的看待高职学生,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实现自我价值。笔者认为,高职教师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引导,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人生价值取向进行正确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够营造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有效提升教学质量,教师也能够通过工作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保证其身心健康发展。
2、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
教师的人际关系较为复杂,既有与领导之间的上下级关系,也有同事关系、师生关系、家庭关系。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在工作生活中不论对待何种身份的人,都要以坦诚,豁达,真诚的心理进行交往,从而缩短与他人的社交距离。在工作中与同事存在矛盾时,应该积极主动的换位思考,营造一种和谐、真诚的工作氛围。同时,要充分的尊重、接纳、信任学生,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还可以与学生进行生活交流,打破壁垒,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4]。
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让自己处在一个和谐、真诚、友善、健康的人际交往环境当中,能够充分的发挥自身才能,有效避免心理疾病的产生,保证自身心理健康发展。
结语
高校教师这一份职业光荣神圣责任重大,相比于其他社会人群,教师应该具备更为稳定的情绪和健康的心理。在当前时代快速发展、工作压力大的环境当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绝不仅仅是一个短暂的补救性措施,任何高校和老师都应该将其设立为长远的战略性发展目标,保证高职教师在健康的环境下发挥自我潜能,实现自我价值,促进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荆玉梅,张玉,李思慧,朱明亮.心理危机防控视角下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素养:意义、构成要素与提升路径[J].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2(03):112-116.
[2]张鸿莹,孙宁昊,王袆,佟瑞鹏.基于CiteSpace的高校教师职业心理健康文献计量分析[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22,32(02):16-21.
[3]肖颖. 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师胜任力模型构建与应用[D].广东技术师范大学,2021.
[4]杨睿娟. 中国高校教师职业心理健康理论构建与实证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