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活动区环境,促进小班幼儿发展

期刊: 学子 DOI: PDF下载

杨美丽

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顶墩实验幼儿园 351100

摘要

文章说明了良好的活动区环境创设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它是幼儿活动的基础,也是保证幼儿活动质量的根本,以小班活动区环境创设为例,从创设宽松、自由;生活化、情景化;互动化的活动区环境三方面加以阐述了以幼儿为本位,追寻幼儿发展的核心要素,使幼儿积极地与环境、材料对话,自主、快乐地学习,促进幼儿各方面的能力在原有水平上获得发展。


关键词

幼儿 生活化 情景化 互动化 活动区环境

正文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指出:幼儿的游戏活动主要指自发、自主、自由的活动。而活动区游戏作为幼儿园游戏之一,是由教师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实际情况创设活动区环境,投放各种材料,让幼儿根据自己的需要区选择,并与之积极互动的活动。它是幼儿喜欢的活动之一,在活动区中,幼儿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自主地选择,在活动区里快乐地与同伴交往、学习,这一过程中,充分地发挥了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每个幼儿都在自己原有水平上得到发展。因此,良好的活动区环境能为幼儿提供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空间舒,舒适、宽松的活动氛围,能满足不同幼儿发展的需要。

 一、创设宽松、自由的活动区环境,营造良好的活动氛围

 从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他们的实际需要出发,为幼儿创设一个宽松、自由的活动

区环境,营造良好的活动氛围尤为重要,它能给幼儿的整体发展有着正面的作用,是活动区游戏得以顺利开展的基础。因此,我们要把幼儿园活动区环境变成一个实验室,结合小班幼儿实际,合理划分、精心布置这个“实验室”,让幼儿在宽松、自由的“实验室”里,快乐地学习、生活、游戏。

 1.合理划分活动区位置,营造宽松、愉快的活动氛围。

由于小班幼儿年龄小,他们的行为容易受情绪支配,科学、合理的活动区域划分,将直接影响到幼儿的活动氛围。同时,小班幼儿教育的重点是情感、语言、动作和规则方面,因此,教师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划分好活动区的位置,营造宽松、愉快的活动氛围,促进小班幼儿各方面的发展。在安排活动区域位置时,我们要考虑各个活动区的特点,尽量把性质相似的活动区安排在一起,动静分开,减少活动区之间相互干扰。这样,不但让幼儿在科学、合理的区域空间里,轻松、快乐地游戏、学习,也保证了各个活动区游戏能顺利地开展,显示出了教师的教育“智慧”,促进各个活动区融洽的联动。例如:在小班班级的活动室里,把相对安静的阅读区和需要动手动脑操作的益智区安排临近的位置,将生活区融入娃娃家的角色区里,也可以和各角色区临近的位置,把光线充足、靠近水源的位置设为美工区。

 2.精心布置活动区环境,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

    整洁、美观、舒适的活动区环境,是幼儿的游戏兴趣得以持久的关键。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在布置活动区环境时,主要以形象生动活泼、色彩鲜艳、情节简单的卡通动物的风格来创设各个活动区的墙面环境及各类活动区进区标志或活动区材料归类的标志等,符合了他们的年龄特点,激发了幼儿活动的兴趣。

小班幼儿思维具体形象,他们大多喜欢色彩鲜艳、亮丽的物品。因此布置各个活动区的大环境时,我们尽量选择他们所认识的红色、黄色、蓝色、绿色等色彩搭配,给予他们较大的视觉冲击,让他们一进区,犹如进入色彩斑斓、梦幻的童话世界。例如:在我们班阅读区环境的创设,我选择蓝色、绿色等冷色调的地塑铺在地面上,另外添置一些软垫、靠垫在阅读区里,让幼儿坐着或靠着,并在安静且舒适的环境中阅读,与同伴分享书本故事,享受阅读的乐趣。同时,这样的阅读环境也给人清新淡雅的感觉,容易使人心绪宁静,让幼儿较快进入书的海洋里。在益智区环境的创设上,我以黄色、红色、蓝色横条装饰墙面,并在墙面上挂些有规律排序的挂饰或者材料投放的照片装饰,让幼儿进区一看到色彩的有序排列、叠放,就充满了好奇心,随之有了进一步探索的欲望,能主动与同伴一起挑战,在游戏中玩出乐趣、玩出水平。

可爱夸张的卡通动物造型,更是小班幼儿所喜欢的形象。因此,在布置活动区环境或添置活动区操作材料时,尽量选择他们喜欢且熟悉的动物造型,如:小狗、小花猫、小兔等,让他们看到这些可爱、活泼的动物造型,易于激发游戏的兴趣,积极投入到游戏中。例如:在美工区的作品展示墙上,我们以小猫、小兔、小狗、小鸭等动物作为背景,供幼儿展示作品,这些动物形象的背景仿佛有无形的力量,每次都吸引一些幼儿进区活动,同时也会听到幼儿讨论:“你今天要展示在哪个小动物的家里”“我喜欢小猫,我要放在它的家里”……这样不但激发了幼儿创作的欲望,更为幼儿展示自己提供了机会,使幼儿更加积极投入,体验成功的快乐。

二、创设生活化、情景化的活动区环境,促进幼儿的发展

小班幼儿年龄小,对环境的认识相对较为感性,也较为具体、直观。因此,生活化、情景化的活动区环境的创设更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生活化的活动区环境贴近幼儿的生活,容易挖掘幼儿的生活经验,让幼儿积极投入到活动区游戏过程中,而情景化的活动区环境,能让幼儿较快地融入到游戏情境中,与同伴进行角色互动,促进幼儿语言、社会交往等方面的发展。

1.创设生活化的活动区环境,促进幼儿的发展。

《纲要》中指出:要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2]。小班幼儿年龄小,他们的生活经验来源于周围环境,喜欢模仿生活中一些事情,并乐此不彼。因此,我们要创设生活化的活动区环境,充分调动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他们模仿的意愿,并在游戏过程中,进一步拓展他们的生活经验,从而习得知识,掌握技能,促进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例如,在班级创设的角色区—— “娃娃家”,旨在为幼儿提供与我们日常家庭相似的生活化环境,培养幼儿学习自己穿脱、折叠衣服、穿脱袜子鞋子等简单的生活自理能力,幼儿每天把自己脱下的衣服折或者挂在衣服架上,这样反反复复的穿、脱、折、挂、扣纽扣的过程中,自然地学习穿脱、折叠衣服等生活技能。并让幼儿在给“娃娃”喂食、穿鞋的过程中懂得正确拿汤匙和穿鞋、绑鞋带等简单的生活自理能力,使幼儿在这一生活化的活动区环境中,快乐地模仿、学习简单的生活技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甜甜糖果屋”,由于小班幼儿特别喜爱吃糖果,且他们在生活中也可见到各种颜色、各种形状、各种味道不同的糖果,因此我们班创设了这一活动区,旨在让幼儿在这一活动中学习制作糖果、包装糖果等,促进了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另一方面幼儿在与同伴制作完糖果后进行买卖糖果,这一过程中,也提高了幼儿之间的交往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等。

2.创设情景化的活动区环境,促进幼儿的发展。

 小班幼儿活泼、好动,他们喜欢玩,游戏更易于他们所接受,而富有情景化的游戏

更是每个幼儿普遍欢迎的,因为具有一定情景的游戏,能让幼儿积极、快乐地投入,这样不但加深记忆,也提升了幼儿活动的兴趣。因此幼儿园活动区游戏作为一种教育游戏,教师就更应创设情景化的活动区环境,吸引幼儿积极参与到游戏中,促进幼儿各方面的发展。

例如,在“益智区”里,我投放了插有回形针的小鱼片、有磁铁的鱼竿、小篮子等材料,一段时间后,发现每个幼儿游戏的时间短,玩了一会儿就不喜欢钓鱼,他们缺乏耐心,游戏短,不够持久。针对这一现象,我改变了之前的策略,创设了“娃娃来钓鱼”的游戏情景,在游戏前,先引导幼儿观看钓鱼的场景,让幼儿懂得钓鱼的相关经验。并启发幼儿充分利用班级“材料超市”里的各种材料,如:奶粉罐、饮料盒等搭建“鱼塘”的材料,搭完“鱼塘”后再来“钓鱼”,幼儿搭建过程中玩,其增加了游戏的兴趣,同时有的幼儿也会把钓来的“鱼”送到“娃娃家”或“小吃店”,模仿大人烤鱼、煮鱼……他们在不同角色里模仿着,增强了各个角色区的联动,带给了幼儿持久活动的兴趣,也激发了幼儿无穷的智慧。

在语言区,活动初期,我投放了些玩具电话机,引导幼儿与同伴说些简单的礼貌用语及一些常用互动用语,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但同样,幼儿的兴趣不高。于是,我们在语言区里创设“宝宝来表演”的情景,布置两个小窗口的电话亭、木偶台、投放了玩具电话机、手偶若干,幼儿打电话邀请其他小朋友来观看木偶表演,在打电话的过程中,幼儿会说些简单的礼貌用语,同时有些幼儿在表演的过程中,练习了一些简单的对话等,使幼儿积极、快乐地参与游戏,促进了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

三、创设互动化的活动区环境,满足幼儿的需要

每个孩子都有其各自的特点,他们的兴趣、爱好和能力都存在差异,因此,我们要创设适于其发展的活动区环境,并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提供难易不同的活动材料,满足不同幼儿的需要,这样不但调动了幼儿活动的兴趣,也让幼儿在与自己喜欢的材料积极互动的过程中,促进了个性化的发展。同时,小班幼儿教育的重点是常规的养成,完善的活动区规则,良好的游戏常规,幼儿才能充分与材料互动,并与同伴积极交往,也是幼儿活动区游戏得以持续开展的基础。

1.制定完善的活动区游戏规则,奠定了幼儿与环境、材料有效互动的基础。

小班幼儿年龄小,他们的规则意识薄弱,同时幼儿自我控制能力差,喜欢一个活动区游戏会百玩不厌,为了保证每个幼儿每天能在不同的活动区内活动,防止幼儿的兴趣过分倾向,我们针对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制定完善的活动区游戏规则,不但便于教师观察幼儿的活动区游戏情况,也强化幼儿规则意识,形成富有班级特色的活动区文化,为幼儿更好地与活动区环境及材料互动奠定基础。

例如,在我们班级的一个角落,设置一块总的活动区进区卡(规则牌),在这张卡上有幼儿自己设计的自画像或其他喜欢的物品作为个人标识及各个区的标志(幼儿自己设计或班级一致投票认同的代表各个区的动物粘粘纸),教师事先把各个区的标志粘在幼儿卡上,当你今天玩了美工区,那就相应的要把美工区标志撕掉,在下次,幼儿就会知道自己已经玩了哪个区,并有意识地更换另外一个活动区进行活动,这样便于教师在本周内清楚地了解幼儿选择活动区游戏的情况并进行有目的观察。

幼儿熟悉总的活动区规则后,教师再根据幼儿活动的情况,分级制定各个活动区的规则,在不同阶段提出不同的活动区游戏规则。如:在益智区中,教师第一阶段要求幼儿将物品摆放整齐,待幼儿掌握后,第二阶段提出新的要求,让幼儿将物品摆放指定的地点(根据篮子的标志相应放回原处),这样旨在让幼儿有一段消化、学习时间,同时教师再运用语言适时、适度的去提醒幼儿,帮助幼儿形成了一定的规则意识,满足了幼儿发展的需要。这样,为教师创设互动化环境、幼儿与活动区的材料有效互动作好了铺垫,保证幼儿活动区游戏的顺利进行。

2.投放层次性的活动区材料,满足幼儿的需要。

由于每个幼儿的家庭教育和环境的不同,他们的发展水平不同,其需求也不同,同时《纲要》也指出:“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2]”。因此教师为幼儿创设互动化的活动区环境,投放不同层次性的活动区材料,注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使幼儿与活动区材料有效互动,促进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发展。

例如,在美工区,我刚开始投放了橡皮泥和碗,让幼儿学习制作汤圆。待幼儿熟练掌握这一技能后,再提供橡皮泥、牙签等让幼儿制作“可爱的刺猬”,让幼儿学会搓大圆和小圆,并用牙签把小圆插在大圆上,制作“刺猬背苹果”的形象,能力弱的幼儿在第一阶段学习制作汤圆,在第二阶段学习制作大汤圆、小汤圆,而能力强的幼儿在第一阶段学习制作大汤圆、小汤圆,第二阶段则制作“可爱的刺猬”。当然能力强的孩子也可以自由地发挥创作,制作不同的物品,让每个幼儿都在原有水平获得发展,体验成功的快乐。

 又如在科学区中,我们为幼儿投放了大小各异的牛奶盒、饼干盒等,让幼儿学习垒高、平铺的技能,一段时间后,又投放了颜色、大小、高矮不同的纸盒,这样有的幼儿可以进行分类,有的幼儿进行垒高,有些幼儿甚至在垒高的过程中学习有规律的排序垒高等。只有这样为幼儿提供不同层次性的活动区材料,创设幼儿与材料有效互动的环境,满足每个幼儿的需要,并与材料有效互动,让每个幼儿在自己原有水平上获得发展。

总之,作为幼儿园教师,我们应努力创设有利于小班幼儿发展的良好活动区环境,提供丰富、适宜的区域活动材料,形成完善的活动区游戏规则,使幼儿与活动区环境的有效互动,促进小班幼儿各方面能力在原有水平上获得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 玛丽亚•蒙台梭利.发现孩子[M].蒙台梭利丛书编委会,译.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12.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