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语言动静态性对比分析
摘要
关键词
英汉语言 动词 动态性 静态性
正文
引言:学习英汉语言对比时,无论是词性、句法,或是词汇,英汉两种语言之间都存在较大差异性。该差异性产生了两种语言的对比分析与研究。对于英汉两种语言的动静态性比照分析,其分析意义具有较大参考价值。其分析意义在于,通过两种语言动词的动静态性对比分析,从而得出这两种语言中动词的使用规则和通用表达方式,总结出:英语总体呈现静态性,而汉语偏动态性的这一规律。在以后的英汉翻译活动中,我们才能更好地通过这一普遍性规律,注重英汉互译各自的侧重点,更好地避免僵硬、完全一一对应的互译方式。
摘要
一、英汉语言动词在语法和词汇方面的差异性
在约定俗成的英汉语言词汇分类和语法环境中,英语句子中的谓语动词要受很多形态变化规则的约束,使用时有很多不便,所以一般每个句子只有一个谓语动词。而对动词的需要有不至于此,于是只能采取名词化的方法。换一个说法:英语属于屈折语,英语动词的使用受到形态规则的严格限制,一个句子结构通常只用一个谓语动词,或者至多是几个动词并列作谓语。大量原来应该用动词表达的概念除了用非谓语动词表达外,必须借助于动词以外的词类,其中主要是名词和介词,以及形容词和副词,名词和形容词等可以由动词派生或转化而来。这种使用优势不仅降低了动词出现的频率,而且削弱了动词所表达的意义,产生了动词的虚化和弱化,这就使得英语的表达呈现“静态”倾向。而汉语呈动态的原因之一是它是分析性的,所以词类界限并不明显,但动词距离人的体验最近,又无需形态变化,故而最具优势。在汉语词汇分类和语法环境中,汉语属于非屈折语,汉语动词没有形态变化的约束。在使用中,由于对动词的约束不像英语严苛,没有英语的多时态,人称的变化,所以使用起来灵活,方便。汉语也没有谓语动词和非谓语动词的形式之分,原形动词可以充当句子的各种成分,可以在句中多次连用,甚至重复,重叠,合成并用,这无疑会使汉语动态性意味更浓。因此汉语除了部分句子没有动词以外,大量句子都不止使用一个动词,动词的优势必然使汉语的表达呈“动态”倾向,因而现代汉语显得优美而舒缓。在语法和词汇方面,我通过下面的英汉互译例子加以分析:
(1)He was a nonsmoker.
他不抽烟。
(在该例中,汉语里的不抽烟,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既可指不抽烟这一动作,也可指不抽烟的行为习惯。最先学习英语时,我们可能会译成He doesn’t smoke.但在英语语境中,通常情况下,指的是不抽烟的行为习惯。行为习惯是较长时间段内的动作持续状态,所以综合这里在选择词汇和句法方面,通用的是He was a nonsmoker. Nonsmoker这一名词化的核心,使整个句子呈现出静态化的特征。在汉语语境中,由He was a nonsmoker翻译成汉语他不吸烟,可见英文的名词优势和汉语的动词优势。
同样的例子,如:(2)我钢琴弹得不好I’m not a good piano player. (3)He is the murderer of his boss.他谋杀了他老板。前者互译中,汉语语言表达不会说成“我不是一个好钢琴手”,而主要采用动词主导型句法。在后者的互译中,汉语表达中,“他谋杀了他老板”这一事实,虽然谋杀属于动词,但英语表达中,强调的是他是杀害老板的谋杀者这一行为发生的事实,因而译成He is the murderer of his boss. 综上,英语动词+er/or的名词,不仅表示职业,是为了行为的需要,带有很强的动作性。
其次,值得注意的是,英语中名词占优势导致了介词使用的频繁,因为大多数介词表示名词与名词之间的关系,或至少要放在名词之前,表示方位、方向、所属等,而介词本身就是状态很强的小品词。汉语由于动词的优势,导致介词并不丰富,所以英文的很多介词只能译为汉语的动词,如against对应的汉语是反对,across对应的汉语是穿过,through对应的汉语是通过等。英语中还使用动词表示方向或方位,所以一些表示方向或方位的英语副词对应的汉语仍是动词,比如:over-结束,up-上去,away-离开,off-出发等。再如。英语中表示人的心理或生理感觉的状态时,往往使用形容词来表示,而汉语会使用动词。比如:sure-确信,alive-活着,afraid-害怕,sympathetic-同情等。又如,在具体的英译汉例子中,英语的名词转译为汉语的动词,例如:此句英语中的形容词+介词,higher than等同于汉语中的增加了,形容词+介词的表达相对于汉语中的“增加了”,动态化明显弱化。
An increase in the December 2006 passenger volume by 13.3 percent versus the same month last year meant that the total for the full year (19.2 million passengers) was 7.6 percent higher than in 2005.
2006年12月的旅客人数较前一年同期增加了13.3%。这说明全年的旅客总数(1920万人)较2005年增加了7.6%。
二、英汉语言动词在语言方面的差异性
英语静态性和汉语动态性各自的特点虽然不同,但它们都具有语言的艺术美感。首先,英语的静态特点体现了英语的含蓄性,即英语用肯定的方式只说现状、事实或者应该做的事情,其提示或警告的不应该做的事情有读者自己理解;而汉语则是直接做出明确的指示,具有外露的特点。比如经常见到的一些标语:
(a)Keep off the grass. 勿踏草地!
(b)Keep your head in. 别往外伸头!
英语不说 Don't step on the grass, 而说Keep off the grass。 远离草坪自然就不会去上面踏了。这使“距离产生美感”的道理包含在其中,含蓄的说法是客气的,有礼貌的。相反,汉语的表达方式则是外露的,汉语中多用“不要”、“请勿”等字眼,直截了当。
其次,英语的静态特点使英语显得庄重而正式,而汉语的动态特点则会使汉语显得比较随和。用一个法律英语的例子来说明:
(a)sentence of life without parole 终身监禁不得保释
再者,英语的名词化倾向使语言更加简洁明了,正如汉语中的成语一样。比如:
(a)No pains, no gains. 不劳而获
(b)Penny wise and pound foolish 小处精明,大处糊涂
结论
从英汉语言的动静态性比较分析,可看出,英汉语言动静态性优势互补。英汉互译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就是“静态”与“动态”的相互转化过程,也是英语的形合结构和汉语的意合结构的相互转化过程,以及英语综合语和汉语的分析语的相互转化过程。而最根本是英语的抽象思维与汉语的形象思维的转化。这也体现了中西文化在认知思维方式上的不同。汉英语言发展中的简化倾向是造成其各自特点的直接动因。无论是静态美还是动态美都使语言变得优美,简洁,工整。在以后的英汉语言互译使用过程中,我们能更好地发挥其各自的优势,那在翻译中将是更有益的了。
参考文献
董史良,翻译的思维问题,《中国翻译》。1998年,第三期,第5-8页。
邵志洪:《英汉语研究与对比》,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1997年。
王文化,动静之间,《中国翻译》。2001年,第二期,第45-46页。
杨元刚:《英汉词语文化语义对比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