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动画电影中中国形象

期刊: 学子 DOI: PDF下载

薛媛媛

吉林动画学院 (吉林 长春 130012)

摘要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国际地位地不断提升,我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在美国动画电影中,到处都可以窥探出中国形象,如《花木兰》等优秀的好莱坞电影。中国形象在美国动画电影中的呈现,既源自于我国深厚的文化历史背景,同时也与我国国际地位地不断提升有关。本文将以《花木兰》为例,深入探讨美国动画电影中的中国形象,以此来有效研判美国动画电影的创作思路以及方向,继而为我国动画电影地发展与变革提供清晰化的思路和导向。


关键词

美国;动画电影;中国形象

正文

1998年迪斯尼推出的动画电影《花木兰》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该片在美国赢得了票房的丰收,但在我国电影市场上,它却遭受了冷遇。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偏差,可能与中美动画电影所阐述的文化观有关。2004年迪斯尼再度推出动画电影《花木兰2》,该片在中国大陆依旧反响平平,甚至没有进行公映。按理说,迪斯尼推出的花木兰系列电影都融入了中国元素,而且花木兰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地位颇高,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大的反差,可能与美国动画电影中中国形象的塑造等有关。

一、中西方对木兰故事的不同诠释

在中国人的文化认知中,花木兰是一位女英雄,她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至今仍然被人们津津乐道。美国动画电影以花木兰为素材创作了系列的动画电影《花木兰1》、《花木兰2》,在国内电影市场上并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而是反响平平,甚至《花木兰2》都没有在大陆公映。事实上,木兰故事是重要的素材,但中西方电影人在诠释的过程中,或多或少都带有自身的文化烙印和刻板印象。

(一)中国动画电影中的木兰故事

《木兰辞》塑造了一位巾帼女英雄——花木兰。她是勇敢女性的代表,她勇敢坚决,刚强不慕荣华富贵,富有牺牲精神。千百年来,她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在中国人的文化认知中,花木兰显然是一个另类。虽然,花木兰并不是传统的女性,也与当时的封建礼教是相违背的。但正因为花木兰的反抗精神,正因为花木兰的牺牲品质等,才使得她赢得了人们的推崇和尊重。与花木兰相比,旧时代女性饱受封建礼教的束缚,三从四德,足不出户是她们的真实体现。比如在她们的认知中,“小时候从父婚后从夫老时从儿”等早已经刻入骨髓。但花木兰不同,她身上体现着浓厚的反抗精神,她不愿意随波逐流,在需要挺身而出的时候,她敢作敢为,义无反顾的替父从军,从此走上了从军之路。花木兰身上的一举一动,无不与孝文化息息相关。事实上,儒家思想中孝文化的真谛是非常宽泛的,也是推崇孝文化的。所以,从这一点来看,《木兰辞》中所讴歌的花木兰替父从军并不是宣扬所谓的保家卫国情怀,而是植根于人们心目中的孝文化。在中国动画电影中,花木兰也是非常重要的素材宝库。他们利用动画、动漫人物所塑造的花木兰形象,在揭露花木兰果敢行为的同时,也在无时不传达着浓厚的孝文化。

(二)美国动画电影中的木兰故事

在中西方文化融合不断加快的进程中,我国很多优秀传统文化都在西方电影中得到了体现。美国是动画电影高度发展的国家,迪斯尼植根于丰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积极推出了两部《花木兰》动画电影。但在该系列的动画电影中,虽然场面上很华丽,但在具体内容上却或多或少带有一定的偏见,这也是美国动画电影《花木兰》在中国电影市场上频频遇冷的一大原因。从美国动画电影中,可以看出它们在处理花木兰这样一个中国人心目中的文化图腾时,更多是从以下方面来进行阐述和表达的。

第一,个人主义。美国动画电影《花木兰》在进行编创制作的过程中,并没有按照《木兰辞》,而是遵循自身一贯以来的电影标准等,特别是在刻画人物形象以及构建故事情节上,美国动画电影《花木兰》并没有遵循原著,而是通过自己的方式来进行刻画,这就使得动画电影中浓缩着丰厚的个人主义。但事实上,在中国受众的文化认知中,中国人是含蓄内敛的,虽然也有个人英雄主义,但在大是大非面前,中国人更懂得谦让,更懂得内敛。花木兰替父从军也并不是为了彰显自身的能力,更不是为了炫耀自身的本事,而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为了孝顺自己的父亲而最终走出了从军之路。显然,在动画电影《花木兰》中,迪斯尼所展现出来的人物精神或者特色,更多是典型的美国思维方式,重视个人价值,重视个人权利,这显然与中国受众的文化认知是存在着较大的偏差的。所以,当美国动画电影进入中国市场后,中国受众可能就会觉得云里雾里,不知所云,完全颠覆了自身对《木兰辞》中花木兰形象的认知,这也使得该动画电影频频遇冷。

第二,英雄主义。美国动画电影《花木兰》,从表面上来看,是美国发达的电影工业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碰撞与融合,是美国对中国传统文化认知的体现,但若从深层次上来进行剖析,可以发现,该动画电影《花木兰》实则是宣扬美国英雄主义的另类编创,是颠覆了中国人传统认知的另类物种。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在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它们对于个人英雄主义是极其崇尚的,所以在很多美国电影中导演对于主角个人英雄主义的描绘往往是浓墨重彩的。在动画电影《花木兰》中,迪斯尼显然是从这方面来进行解读的。在动画电影中,花木兰是一个非常平凡甚至有一丝自卑的女孩,在生活中的她胆小怯懦,没有一丝自我价值,甚至可以说是一无是处,后来,她替父从军,从此像是换了一个人,既实现了个人的价值,也收获了爱情。这样的编创或者叫另类改编,是不符合原著精神的,更是与中国人一贯以来认知的花木兰精神是相悖的。可能在美国的动画电影中,它们习惯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出发最终经过自身的努力迎来了收获这样的创作套路。但在动画电影中,这种不尊重原著精神,或者仅仅拘泥于人物而重新换装了一个故事,显然是不符合中国人的价值观的,这就使得《花木兰》系列电影受到了冷遇。

第三,女性主义。在以“牛仔文化”为主导的美国社会中,人们更倾向于将花木兰塑造成为一个活泼开朗、挑战规则的女牛仔形象,而不是像《木兰辞》中传统中国淑女形象。比如在动画电影中,迪斯尼用一个细节来反应它们价值观念中的花木兰形象,为了应对媒婆,花木兰不惜在自己的手中做起了小抄。但在中国人的传统文化认知中,花木兰是一个完美的形象,绝不会为了实现自身的目的而做出这样的举动。《木兰辞》中所提及到的花木兰是一个完整的人物架构,但花木兰性别最终被识别后,她重新回到了生养她的地方,并且重新回归了女儿身。在中国人的文化认知中,花木兰从替父从军到回归女儿身是一个轮回,是一个圆满的结局。但在美版的动画电影中,当花木兰的性别被识破后,花木兰所表现出来的仍旧是极具个人色彩和英雄主义的反抗精神。如在动画电影中,花木兰表示她之所以替父从军,是为了证明自身的价值,是为了证明自己是一个有用的人。不可否认,在塑造花木兰的动画形象时,美国电影融入了很多正向化的思想,如男女平等思想、女权主义思想等。但这些凌驾在美国文化背景之上的人物形象,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物形象是格格不入的,甚至是相反相悖的。

2美国动画电影中的“文化霸主”

在美国动画电影中,尤其是在早期的《花木兰》中,从表面上来看,美国电影人在运用高超电影表达技术的基础上,极富创意的运用了一个中国文化元素。但在该动画电影中,无不体现着美国人浓厚深重的“文化霸主”行径和思想,无不彰显着美国人高高在上的文化偏见。在动画电影中国形象的运用上,如果美国电影人不能够从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吸收价值,那么这种结合是另类的,是指鹿为马,是难以符合中国人认知的。正因为如此,浓缩了很多动画电影先进技术的《花木兰》并没有在中国电影市场中“一炮打响”,甚至连一丝涟漪都没有。

2.1将中国形象变为传播西方文化观念的使者

花木兰这样一个刚强女性的形象,在中国人的传统文化认知中,是重要的文化图腾。在美国动画电影《花木兰》地编创过程中,如若它们能够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确视角,如若它们能够扎根于中国人传统文化观念的科学背景下,科学创造出一个遵循原著精神、彰显中国文化价值的花木兰形象,那么该动画电影一定能够在中国电影市场中收获成功。但恰恰相反,美国动画电影《花木兰》实则是利用了花木兰这样的一个人物故事躯壳,其内在无不充斥着美国人所认为的价值观念以及美国人一直以来都贯彻执行的美国精神。这种所谓“借鸡下蛋”的方式,显然不受中国受众待见。因此,可以说,美国迪斯尼的动画电影《花木兰》,实际上是创造出了一个全新的花木兰形象。它们试图通过这样的改变来迎合中国受众的口味,继而获得丰厚的票房收益。但这种异化中国人文化图腾的另类编创,将中国民间故事中家喻户晓的女性形象改变为传播西方文化观念的使者,它套用的文化躯壳是中国民间故事,但内在传递的精神或者价值观念,则是美国精神以及西方一贯以来的价值理念,这显然是美国文化霸主的另一种行径

2.2将传统中国女性形象变为现代女性形象

在《木兰辞》中,花木兰无论是替父从军,还是伤心离别,无不体现着浓厚的儒家孝文化真谛,正因为如此,无数国人都为花木兰的精神所折服,甚至感动落泪。可以说,《木兰辞》中的花木兰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女性形象。如果不是老父亲被迫出征,她可能会像其他传统女性一样,安安稳稳地寻求自身的幸福。但突如其来的变故,让她毅然决然地决定替父出征。可以说,促使花木兰做出惊天之举的是流淌在她身上浓郁的孝文化真谛。但在美国动画电影《花木兰》中,显然只是运用了花木兰这样一个人物,从自身的文化价值理念方面来进行了编创和重塑。在美版动画电影中,花木兰身上所体现的是现代女性的烙印和特色。不可否认,美版动画电影寄希望通过这样地编创等来更贴合现代人的认知,更贴近中国受众的认知。所以,它们在花木兰形象的塑造上,极尽所能的为她赋予现代女性的形象。如在动画电影中的花木兰,通过自身的果敢以及不输男性的精气神等,赢得了所有人的尊重,为自己的家族收获了荣誉,更让她收获了美满的爱情。美国动画电影将这些现代情感或者精神等融入到花木兰身上,看似创新,实则是美国文化地灌输。因此,这些所谓的现代女性特色等,恰恰是美国文化的体现,恰恰是美国精神的象征。当动画电影《花木兰》进入中国电影市场后,则显得不伦不类,无法赢得人们的尊重与认可,自然无法获得满意的票房,甚至《花木兰》第二部都没有机会登陆院线。

2.3美版动画电影侵蚀了中国文化价值

在美版动画电影《花木兰》中,迪斯尼几乎是创造了一个全新的花木兰。这样的花木兰与中国人文化认知中的花木兰是相反的。所以,从这方面来讲,美版动画电影实际上是侵蚀了中国文化价值。在美版动画电影中,花木兰不同于中国传统女性的形象,她身上无不体现着美式文化的特色。在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升的进程中,越来越多的中国传统文化得到了世界人民的认可与尊重。但在利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或者利用中国形象的同时,西方电影人往往会从他们自身的文化视角出发来进行修饰或者美化,这虽然符合美国受众的认知,但却与中国受众的认知存在着较大的脱节。这种侵蚀中国文化价值的表现,是美版动画电影的一大硬伤,是美版动画电影最终在中国市场上“流产”的关键诱因。

结论:伴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中国文化走向了世界文化的前列,也颇受世界人民的认可与尊重。美国迪斯尼公司推出的两部《花木兰》动画电影,虽然使用了高超的电影制作技术,也对人物形象进行了美化与修饰,但因为它们在塑造中国形象的过程中,是从自身的文化价值理念视角出发的,这也使得这两部电影并没有取得成功。在欣赏美国电影中的中国形象时,我们要警惕其中渗透出来的霸权文化。

参考文献:

[1] 李晓昀,李晓红.从《喜福会》到《摘金奇缘》:当代好莱坞的东方想象及亚裔文化的发展[J].当代电影.2019,(1).110-114.

[2] 许译方.原创儿童绘本"走出去"的困境与出路探析[J].新闻研究导刊.2021,12(21):34.

[3] 梁爽,张茜.动画电影《花木兰》中的中国传统符号[J].戏剧之家,2016(4):23.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