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培育视域下继续教育职能研究

期刊: 学子 DOI: PDF下载

张志荣1 回广禄2

1大连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2大连海事大学航海学院

摘要

继续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继续教育领域的文化自信培育工作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抓手,是建设文化强国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的重要工作。文化自信培育是继续教育的一项重要职能,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提高学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体性、帮助学生确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正确认知、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强化继续教育的文化自信培育职能是全面提升继续教育服务社会、满足人的发展需要水平的客观要求。建议从优化政策环境、加大师资建设力度、加强对教学活动的管理和督导、立足实际培育文化自信等方面入手强化继续教育培育文化自信的职能。


关键词

文化自信培育;继续教育;继续教育职能

正文


“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我国继续教育覆盖面广、整体规模巨大,在继续教育领域加强文化自信教育,是在全社会范围内培育文化自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自信培育既是继续教育应当具备的一项基本职能,也是继续教育的职责所在。

一、继续教育开展文化自信培育的重大意义

继续教育是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继续教育领域的文化自信教育对在全社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抓手

一个国家的文化样态是这个国家的人民价值观样态在文化层面的表现,执政党及其领导下的政府对文化建设的领导力、对文化样态的塑造力、对文化走向的引导力必然会深刻地影响着执政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价值观形成的塑造力和引导力。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无疑提升了社会大众对民族文化的自信,但社会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人口社会结构的急剧变迁对社会的思想文化、对人们的价值观造成了巨大冲击,加之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中国社会的文化自改革开放以来迅速地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要唱响“主旋律”,就要以“一元”导向的主导文化引领“多元”取向的多种社会亚文化共同发展,让支撑主导文化的价值观成为社会的核心价值观。继续教育是非全日制教育,主要招生对象是在职成人,招生覆盖面广、上课方式灵活、类型多样,对在全社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说,在继续教育中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教育、坚定继续教育学生的文化自信无疑是一个重要抓手。

(二)是建设文化强国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之强,不仅表现为国际文化格局中文化创新的程度、发展境界的高度、文化影响的力度等客观态势,更表现为其所具有的先进文化精神,以及对本民族文化价值理想所抱有的强大文化自信。”[2]建设“文化强国”,一方面意味着要增强国家的文化力量,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提升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另一方面,也意味着要加强文化自信培育、促进民族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各级各类学校是开展文化自信培育的主要场域。在继续教育中,学校开展的学历类继续教育是其中一个重要类型。我国的学历继续教育规模大,成人学生往往身兼多种社会身份,既是受教育者,也可能又是家庭教育中施教者,还可能是职场上、社会中文化的传播者。因此,就文化的传承、传播来说,他们具有比全日制在校学生更大的辐射范围。加强对这部分学生文化自信的教育是文化强国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文化强国建设基础性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是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的重要工作

文化是人们精神生产的成果,选择何种文化体现的是人们在精神层面的追求与坚守。文化与意识形态具有天然的内在联系——文化是意识形态实现表意的载体和形式,意识形态是文化的内核。形形色色的意识形态总要借助于一定的文化内容和形式来表达自己。尽管巩固意识形态阵地、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是一项系统工程,但基于文化和意识形态的特殊关系,培育文化自信无疑是巩固意识形态阵地、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系统工程中的一个重点。文化自信的培育是一项长期工作。这种长期性,不仅意味着要做好文化自信的代际传承,培育一代代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也意味着要做好终身文化自信的培育工作。继续教育是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继续教育中开展对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是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的一项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的工作。

二、 继续教育培育文化自信的职能分析

继续教育的职能是继续教育应有的作用。作为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培育文化自信是继续教育的一个重要职能。这一职能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提高学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体性、帮助学生确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正确认知、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

(一)增强学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体性

继续教育的学生以在职的成年人为主,这部分学生基于提升学历水平、完善知识结构、提高专业技能等不同目的选择了继续教育。作为一种非全日制教育,继续教育的成效很大程度依赖于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发挥的程度。全日制教育可以从优化校园环境、完善课程体系、探索多样化教学方法、开展实践教学等各方面对学生开展系统化的文化自信教育。但继续教育上课方式灵活,多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授课,甚至完全采用线上授课的模式,教师不能对学生的听课状态进行有效把控,没有全日制教育的教育环境和条件,学生又多是学习时间有限的在职成年人,因此,继续教育培育学生文化自信的职能更多地体现为增强学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体性,即通过引导学生加强自我教育来达到培育文化自信的预期目标。培育文化自信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使命。继续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也不例外,特别是继续教育中的学历继续教育,更要有加强培育文化自信的责任意识。更加规范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学历继续教育培育文化自信的有力保障。学历继续教育应切实贯彻《教育部关于推进新时代普通高等学校学历继续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教职成〔2022〕2号)相关要求,将教育、引导学生自觉加强文化学习、坚定文化自信纳入自己的职能范围,在有限的学时中注重激发、强化学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学习主体性。

(二)帮助学生确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正确认知

文化认知是文化自信形成的第一个环节。一个民族对自己文化的自信以对自己文化的正确认识、科学把握为前提。培育文化自信,是培育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正确地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从整体上科学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主要内容、核心价值观念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逻辑起点。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培育文化自信的应有之义,也是继续教育培育文化自信职能的一个重要层面。

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仅仅是讲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同时也要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特别是要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其核心价值观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直接关乎到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形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是“中国特色”的来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文化自信培育不可或缺的内容。对于没有经过系统培训、专业化教育的学生来说,在缺乏外力协助的情况下面对体系庞大、内容丰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将无所适从,难以有效自学。有鉴于此,在继续教育中开展对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首要地就是让学生正确认识、科学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要内容、核心价值观念,即引导、帮助学生确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正确认知。

(三)促进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

无论就个人层面,还是民族国家层面,文化自信都不会自动生成。就每个社会成员来说,它的生成要求民族国家的成员不仅要具备对自己文化的正确认知,还需要有相应的文化认同的支撑。

培育文化自信,绝不仅仅是对学生进行该民族国家的文化认知教育,从逻辑上,它还必然要包括文化认同教育。文化认同教育绝不仅仅是只有“文化”的教育,它注定是一个内容丰富的复合体,包括民族国家认同教育或者民族国家成员的身份认同教育、民族国家文化认同教育以及对文化自信构成条件的阐释、说明等多项内容。对新时代的继续教育来说,培育学生的文化自信,除了要增强学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体性、帮助学生确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正确认知,还要促进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讲清楚文化认同这个内容丰富的复合体,这是继续教育文化自信培育职能的一个重要基本面。

三、强化继续教育文化自信培育职能的对策

文化的主体是“人”,教育是培养作为文化主体的“人”的一种社会方式。在继续教育中开展文化自信培育是全日制学校教育对文化主体的培养在社会层面的补充和延伸,是继续教育服务社会、满足人的发展需要的一项重要工作。探索强化继续教育文化自信培育职能的有效对策,是全面提升继续教育服务社会水平、满足人的发展需要的客观要求。

(一)优化政策环境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就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发表了系列讲话,国家对文化自信培育工作高度重视,相继出台了系列政策措施,以加强文化自信教育,直接相关的政策文件主要有《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教育部2014年发布)、《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2014年发布)、《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共中央办公厅2017年发布)、《关于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建设的通知》(教育部2018年发布)、《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育部2020年发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教育部2021年发布)、《教育部关于推进新时代普通高等学校学历继续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2022年发布,以下简称《意见》)。这些政策文件的出台,为在全社会加强文化自信培育提供了良好的宏观政策环境。

尽管规范继续教育发展的政策环境在不断改善,但应当注意的是,上述有关文化自信培育的系列政策文件,只有2022年的《意见》是针对继续教育的,但也只是针对高等学校学历继续教育,且也不是为了推进继续教育开展文化自信培育制定的专门政策文件。推动继续教育充分发挥其培育文化自信的职能、做新时代文化使命的重要担负者,还需要专门的政策、制度保证,不仅需要良好的宏观政策环境,继续教育的规范化发展、包括培育文化自信职能的强化还需要有属于继续教育自己的、良好的微观政策环境。加大微观环境建设、为强化继续教育文化自信培育职能提供直接的政策保证和制度支持,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全面提升继续教育服务国家社会发展、服务人的发展水平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二)加大师资建设力度

一是要规范选聘制度、把严准入门槛。要建立健全继续教育的教师选聘制度,依据制度和流程对教师的学科背景、授课水平、职称等级进行全面的考察,在任课教师的选聘上要“按章操作”,坚决杜绝“随机”选择或者请“熟人”授课的情况。各级各类继续教育在教师选聘上务必要端正态度,为切实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把好重要关口。二是要抓好教师队伍培训,建立常态化培训机制。要以集中学习与轮训相结合的形式对教师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夯实继续教育的任课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都应该涵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提升教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有效开展文化自信培育提供人才保障。

(三)加强对教学活动的管理和督导

一是继续教育本身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强对教学活动的管理和督导,自觉督促教师开展好文化自信培育工作。适度的物质激励是对教师额外付出的承认与肯定,能促使教师更为积极地探索提高“思政课程”以及“课程思政”实效性的方法和途径。要依托科学的考核制度,打破固定薪酬,把教师薪酬与授课学时、教学质量结合起来,抓好“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把文化自信培育做实、做好。二是主管部门要加强对继续教育落实文化自信培育工作的督导。教育部、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齐抓共管,严格落实教育部2022年的《意见》要求,健全监督评估机制,分工协作,做好对继续教育教学质量的监督评估,切实加强对继续教育的“思政课程”及“课程思政”开展状况的考察,对继续教育的教师培训、课程设置、网络平台、线下课堂等要全面加强监管,抓紧填补对继续教育领域的“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督导的“真空”。特别是要结合继续教育的实际建立健全对继续教育教学质量的常态化督导制度,以对“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常态化督导来推动继续教育更好发挥文化自信培育职能。

(四)立足实际培育文化自信

一是要注重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找准切入点。教师要把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职业生活、家庭生活以及社会公共生活等方面所面临的思想困惑结合起来,以具体的问题为切入点,从文化、价值观的视角为学生答疑解惑,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教育的具体内容与学生的自我完善、生活幸福、职业生涯发展中的现实需要结合起来,将文化知识的传递、价值观的引导与说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强化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价值感受。二是要结合继续教育本身的实际——继续教育办学所在地、经费、人员配置、继续教育的具体类型等等,做好文化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由于经费和人员匹配的限制,充分利用现有的优质文化教育资源是继续教育做好文化自信培育的首要选择。在信息化时代,包括文化教育资源在内的数字化教育资源越来越丰富,“学习资源开放是大势所趋”。[3]对数字化平台上已有的、非特色的优质文化教育资源,继续教育机构要避免搞重复性建设,不做超出负荷能力之外的资源开发和探索。另外,也要与地方实际相结合,注重挖掘那些带有地方特色、行业特色、职业特色的优质文化教育资源,一方面可以进一步丰富文化教育的内容,另一方面,也可以服务地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

作者简介:

1.张志荣(1977—),女,学历研究生,学位博士,大连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辽宁 大连)。

2.回广禄(1997—),男,大连海事大学航海学院辅导员,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辽宁 大连)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重要论述研究”(L20BKS023)的阶段性成果
[1] 王蒙徽.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推进文化自立自信自强[N].人民日报,2024-01-039.

[2]郑崇选.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基本内涵与重点路径[J].中国文化馆,20231):61.

[3]顾黎,周明华.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J].继续教育研究,20225):14.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