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有情有议的思政课

期刊: 学子 DOI: PDF下载

徐晶

吉林市第一中学 吉林省 吉林市 132000

摘要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高中思政课教学要聚焦课程改革质效提升,立足课堂实际,构建有情境、有“议”味、能共情相结合的思政课模式。教师要深度挖掘高远辽阔的情景,通过联结社会、关注现实体现学科价值、育人价值和生命价值;要精心设计深度参与的活动,通过精心设置一系列富有挑战性的进阶式任务群,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要善于输出直抵内心的情感,通过引入情感化的教学案例和故事,实现心灵沟通,达成情感共鸣。


关键词

情境、议题、共情、核心素养

正文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要激发学生的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涵养必备品格、提升关键能力。高中思政课教学要聚焦课程改革质效提升,立足课堂实际,构建有情境、有“议”味、能共情相结合的思政课模式,通过营造温馨环境、设计问题群组、亲历实践形式,推动学生乐于交流与学习,追求更高目标,促进核心素养提升,进而实现思政课知情意行与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

一、要深度挖掘高远辽阔的情景

学校不是象牙塔,课堂也不是抽象的存在。教学需要联结社会、关注现实。新课标背景下,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非常强调真实情境的创设,因为“学科内容也只有与具体的问题情境相融合,才能体现出它的素养意义,反映学生真实的价值观、品格和能力”。

情境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教学情境创设的最基本要求是必须与教学内容构成内在关联。从教学情境的角度看,情境要内蕴学科内容;从学科内容的角度看,学科内容要内生于教学情境。这种与教学内容的强关联,正体现了教学情境的学科价值。

在讲《法治社会》这节课时,我选择了2024年春节上映比较火的电影《第二十条》这个热点素材作为情景。经过调查,绝大部分同学都在春节期间走进电影院观看过此电影,经过对素材的挖掘,找到法治社会中的多个层面的关联如:电影中经典台词法,不能向不法让步道出了法的本质——公平正义。在法治社会中,每个公民都应享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法律应保障每个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影片中呈现的案件,都围绕着正当防卫的争议展开。这打破了传统观念,以法律保障公民权益,鼓励普通人在生活中见义勇为。法律应当成为保护守法者、惩治违法者的有力武器,让社会更加公平正义电影中的检察官们,在面对压力与威胁时,坚决捍卫法律尊严,还原事实真相,为正当防卫者洗清冤屈。这体现了法治社会中,公职人员应坚守法治信仰,始终依法办案,确保法律的公正实施等。

通过深入挖掘融合点及学生对电影的了解,让他们置身于形象生动的学习场景中,入境生情,给学生传递正能量产生积极的教育作用;通过链接课堂与社会,拓展学生视野,让他们见之更广、思之更深、谋之更远,从而让有限的生命更丰蕴;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真正养成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正确态度、学科学习结合现实生活的良好习惯,从而激发学生的生命自觉。从而让教学情景具有学科价值、育人价值和生命价值。

二、要精心设计深度参与的活动

新课标要求教学设计能否反映活动型学科课程实施的思路,关键在于确定开展活动的议题。围绕议题展开的活动设计,包括学生思考问题的情境、运用资料的方法、共同探究的策略,并提供表达和解释的机会。活动设计应有明确的目标和清晰的线索,采取丰富多样的形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让学生议中研,研中学。学生在探究和解决问题过程中,完成进阶性任务,在层层推进中培养高阶思维,实现深度学习。

教师以议题为中心、以情景为载体、以活动为桥梁开展教学,精心设置一系列富有挑战性的进阶式任务群,使活动型学科课程走向深入。开展评价辨析、案例分析、合作探究等活动,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引发学生深度思考,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其终身学习,为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在《法治社会》中围绕三个议题分别设计了不同的活动形式:

围绕议题一:法治社会的内涵是什么?以三个电影中的案例为情景,设计的议学任务是“三个案子的判决是否公正?请从‘法不容情’和‘法亦有情’正反两个方面进行辩析”。通过对情理法理的两难讨论,在价值冲突中深化理解,在比较鉴别中提高认识,增强学生辩证思维能力,让学生在辨析中明确人民群众对法治社会有更高的要求。“公众朴素的社会期待是什么?”在师生交流的基础上独立思考,促使学生深入理解法治社会的应有特征,概括法治社会的内涵,增强学生总结概括能力提高学生法治意识。

围绕“议题二: 如何建设法治社会?”,以“王永强一家的悲惨遭遇”为情景,设计的“议学任务1:如果时光能够倒流,王永强一家该怎样扭转自己悲剧人生呢?”在制定相应对策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整理和分析资料,运用已有知识、实践经验,沟通课内与课外、知识世界与生活世界,促进学生思维层层深入做出逻辑推理与思维引导,引导学生总结法治社会建设的要求,认同法治建设的有力推进,并积极参与其中从而形成自己的见解。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辨析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一般而言,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参与深度表现在思维活动与实践活动的融通上,因此,设计的“议学任务2:分享身边的法治社会建设”的实践活动便是对以上思维活动的支撑。一个学生深度参与的学习活动一定是在思维与实践之间双向融通、能够来回切换的。这也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原理,人的认识总是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中不断深化的。

三、要善于输出直抵内心的情感

在教育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成果和能力提升,还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推动学生素养发展和生命成长。课堂是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教学互动的场所,通过知识交流实现心灵沟通,达成情感共鸣。

在思政课堂中实现与学生共情共鸣是提升教学效果、深化学生理解和情感投入的重要途径。通过引入情感化的教学案例和故事,使学生能够感同身受。利用教师真实的情感输出,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围绕“议题三:为什么建设法治社会?”以韩明最后的慷慨陈词(观看视频)为情景,进行了三联问:“有人说韩明和吕玲玲太“轴”了,付出的代价不值得。你认为他们的付出,值不值得?”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不自觉的被韩明发自肺腑的、感人至深的这段慷慨陈词所感动,因为他的每一句话都是在替百姓发声,为苍生请命,直抵心灵。学生们已泪眼摩挲。无需教师多言,此刻在学生的心中已经有了属于自己的答案,并种下了坚定理想信念的种子。借此温度,我继续进行追问“有人说这个电影太理想了,现实生活当中真的会有这样的人吗?”在学生的讨论回答后,我一边展示生活中一些政法干警的照片,一边带着自己的真情实感进行情感输出:“电影中的原型正是我们现实生活当中许许多多个很轴的政法干警他们可以为了破获一起案件持续侦查10年,甚至有的为了拒绝打招呼说情而被犯罪分子残忍杀害。他们的是坚韧执着的,是舍生忘死的,是坚守底线、坚守初心的”在激情又有感情的输出中,我哽咽了,我看到孩子们也都默默的擦去眼角的泪水,此刻我们真正的实现了共情。但是我并不止步于此,在共情中我继续让情感升华,继续追问:“如果你路见不平,还会拔刀相助吗?如果做出正确的决定要付出代价,你还会坚持吗?”同学们的回答让我感动,他们用高亢的声音一起告诉我“会、我们会”。随后沉默几秒种,让自己的内心平静,让自己的信仰沉淀、让核心素养落地生花。教师通过实际行动彰显价值的力量,引导学生感受到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有人替你负重前行。用真情实感与人格魅力影响和感染每个学生,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为他们未来的成长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师应树立课程育人的情感和信仰,不负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光荣使命。要营造思想政治教育的温度、打造思想政治的热度、提升思政政治教育的深度,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将理想信念、道德情感、品德修养和家国情怀装进头脑、融入思想、渗入血液、形成基因,成为有担当、有情怀、有作为的新时代青年。

思政课是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帮助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主渠道。构建有情景、有情感、有议题的思政课,应该通过辽阔的“情境”触动学生心灵的,打造情感教育;用“议题”推进有效互动,促进深度学习;“共情”唤醒学生内心的力量,实现育人价值。

一堂有情有议的思政课下来,学生的反应不能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而应是“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打造出学生喜爱的有内涵、能共情、合口味的高品质课程,为学生夯实人生根基,必将助他们成长为栋梁之才,担当起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重任,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