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学科表现性评价

期刊: 学子 DOI: PDF下载

伍威

贵州省威宁县羊街镇羊街小学

摘要

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驱动着评价体系的变革,表现性评价是超越传统纸笔测验,针对在真实情境中应用知识和技能以解决问题的表现而开展的新型评价方式,在小学学段与语文学科特点相结合能够更有效地反映语文学科的功能和育人价值。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来确定评价目标、设计表现性任务、制订评分规则是设计表现性评价的质量标准。


关键词

核心素养;小学语文;学科表现性

正文


1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学科目标

1.1语言能力

语言能力是指学生运用中文主要是普通话来进行交流、理解和表达的能力,聚焦语言的建构与应用。学生要学会汉语拼音,说好普通话,学会倾听和表达,能运用日常的口语和同伴进行沟通和交流;能阅读书籍和杂志,有较为丰富的词句积累,注重语文学习的情感体验,可以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进行写作,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发展书面语言的能力。

1.2文化意识

文化意识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独特部分,聚焦文化的理解与传承。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思想品德,引导学生形成乐观向上的审美情趣,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引导学生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尊重文化多样性,通过学习传统文化来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弘扬我国的优秀文化,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构建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1.3思维品质

思维品质是学习的心智保障,聚焦思维的发展与提升。良好的思维品质能够帮助学生在汉语学习过程中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判断,增强辩证思考能力和逻辑分析判断能力,丰富思维方式,发挥语言促进思维能力发展的作用,形成中文使用者独有或擅长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因此,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使学生逐步养成客观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指向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表现性评价的目标

2.1检测高阶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

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驱动着教育评价体系的变革,从关注分数或等级到关注学生学习的真实表现,是评价范式开始转换的标志。表现性评价(Performanceassessment)作为新兴的评价方式,被理解为“基于表现的评定”(Performance-basedassessment),也被称为“真实性评价”(AuthenticAssessment)、“备择评价”(Alternativeassessment),能够检测学生的认知思维、推理能力以及运用知识去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弥补了传统上只注重“双基”的客观纸笔测验难以检验学生学习真实水平的不足。表现性评价是一种在真实的或模拟真实的情境中,基于评价标准和评分规则,对学生完成表现性评价任务的具体过程和最终结果做出判断,以促进学生能力再生长的评价方式,它聚焦高阶思维和学习能力,能够提高教师教学的有效性,激发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完整的表现性评价由三部分组成:一是评价目标,表达希望学习者达成的学习目标;二是表现任务,布置学习者需要完成的任务或者作业;三是评分规则,建立表现标准并进行分级描述。

2.2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语文是小学教学中的一门基础性必修课,在语文教学中的学生评价对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提升语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语文教学的评价方式仍然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有的仍局限在总结性评价方面,分数就是最终定论。在小学阶段,学生正值身体上的发育期和心理上的叛逆期,很多学生因为语文分数较低而对语文学习失去兴趣,甚至怀疑自己的语文学习能力。将表现性评价运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中,如排练课本剧,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组织演讲比赛和辩论赛,布置任务让学生了解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讲寓言小故事和谚语,为学生建立成长档案等,不仅能够丰富语文教学的形式,突出以学生为中心,更能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知识的欲望,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设计小学语文表现性评价的质量标准

3.1确定评价目标——明确所期望的语文学习成果

评价目标即评价目的,小学阶段语文学科表现性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学生语文学习和提升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文理解能力、思维逻辑能力以及问题解决能力,为日后语文的学习和汉语的运用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进行评价之前,教师应将语文学习目标和表现标准公布给学生,引导学生明确语文学习的方向以及如何参照标准来进行自我表现的评价。

3.2设计表现性任务——创设激发学生表现的真实语文情境

表现性任务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布置的,要求学生完成的活动或具体操作,其主要有与评价目标的相关性、任务表达的清晰性、客观公平性、真实性和可操作性等特点。小学语文表现性任务的设计要考虑以下几点重要因素:首先,体现语文学科的特色与价值,兼顾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双重特点,在满足培养学生对汉语语言知识的识记与应用交流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学生的人文内涵,关注学生文化、道德以及思想情感和价值观等精神层面,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其次,依据学情,充分考虑学生在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水平、学习状态以及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水平,依据实际情况来设置任务难度,循序渐进,切忌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最后,撰写任务指导语,向学生传达评价的思维过程。教师应在指导语中将学生完成表现性任务可能用到的语文学习技能或策略清晰地罗列出来,从而起到引导学生和辅助思维的作用。

3.3制订评分规则——衡量学生具体表现的标尺

制订评分规则是设计表现性评价中最为关键的一步,客观公正的评分规则和公开透明的评分标准有利于调整教师的教学和促进学生的学习,协助学生进行自我反馈并及时调节学习进程,增加自我效能感。评分规则一般包括能够对表现性任务的完成水平予以标记的等级以及对与这些等级所对应的学生表现进行详细的描述。例如,教师在制订朗读教学表现性评价的评分规则时,在基于评价目标的基础上可以结合学生的表现样例,在语音语调、语言表达、流利程度、内容结构、肢体动作等维度进行评分,具体包含多个指标体系。

4结语

教学与评价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在评价目标与教学目标相匹配的情况下,学生通过完成表现性任务所呈现出的语文综合能力是否达到预期的学习结果,以及学生在语文活动的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都需要教师适时地给出评价与反馈。

参考文献

[1]胡佳丽.小学语文教学表现性评价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9.

[2]祝明媛.基于核心素养的统编版小学语文单元教学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9.

[3]陈茜.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实施策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9.

[4]阳莎莎.核心素养视阈下的小学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8.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