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激励策略在小学班主任工作中应用
摘要
关键词
激励策略;小学;班级管理
正文
引言:
素质教育理念下,学生的自律意识、对科目学习的积极性,从根本上影响着学生校园学习的最终成绩。而无论是自律意识的培养,还是学习积极性的激发,都离不开对激励策略的运用。由于应试理念的长远影响,小学班主任在应用激励策略时,仍存在一些典型的错误认知和错误做法。要确保班级工作的有序展开,有必要对这些问题展开系统分析,但在此之前,班主任首先应明晰激励策略的必要性和应用要点。
一、小学班级管理应用激励策略的意义
(一)小学班级管理应用激励策略,充分契合了小学生的行为特点。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拿破仑·希尔曾说过:“没有任何人是不受激励做任何事的”。出于趋利避害的本能,任何年龄段、任何认知层次的人,都能在激励策略的助推下,以更饱满的精神和创造力,去从事眼前的工作。具体到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激励策略的良好运用,将借由激发小学生的竞争心态、顺应其渴望长辈认同的心理特点,显著提高小学生面对学习困难的攻坚积极性,以及配合班主任工作的主动意识。
(二)小学班级管理应用激励策略,承接素质教育核心理念。素质教育理念下的班级管理,要求班主任的管理行为必须遵循凸显学生主体、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完整的激励策略应用,可借由口头激励、评价激励、竞争激励等多种方法,进一步强化小学生在参与班级活动时的主体地位,使原本由老师下达命令的“要我做”转变为受激励心态下的“我要做”。而与此同时,班主任也将收获来自学生的认同,事实上起到了令学生服从班级管理的效果[1]。
二、激励策略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应用现状
(一)实施方式缺乏创新性
在实施激励策略的过程中,方式方法的选择是关系到激励策略实施质量的重要因素。在激励策略的实际实施过程中,部分小学班主任习惯性地采取保守、单一的方式,特别是在面对突发事件时,一些班主任往往将激励策略的实施重点放在追究责任的层面,没有对问题背后的深层原因以及后续的纠正、引导工作给予重视。例如,在处理学生之间的矛盾时,部分班主任常常把是非对错作为唯一的关注重点,以成年人、管理者的身份对学生进行说教,将一些大道理强行灌输给学生,甚至在没有做好学生心理工作的情况下,强行要求学生认错、道歉,导致事件的处理方式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脱离,也使事件处理结果与最初的教育目标相背离。这样的激励策略实施方式,没有与学生的心理特点相结合,极易在实施过程中引起学生的不满甚至逆反心理,不仅降低了激励策略的实施效果,还可能导致师生之间形成沟通壁垒、引发一系列因师生交流不畅而产生的矛盾和问题。
(二)实施过程缺乏规范性
在开展小学班级教学管理工作的过程中,班主任应发挥积极的组织、引导作用。特别是在德育教学过程中,班主任应有意识地采取合理的激励策略,激发学生学习德育知识的热情和主动性,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良好的人格品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先决条件。但是,在实施激励策略的过程中,一些小学班主任对实施目标的理解存在一定盲区,在没有对激励策略进行深入学习和系统性解读的情况下,盲目地实施激励策略,从而导致实施过程缺乏一定的规范性,降低了激励策略的实施效果[2]。例如,部分班主任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没有按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基本原则实施激励策略,忽视了小学生自身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点,盲目地采用物质激励的方式,虽然能够在短时间内产生一定的激励效果,但是从长远来看,这样的激励策略实施过程缺乏一定的规范性,不利于激励作用的长效性发挥,降低了激励策略的实施质量和最终效果。
(三)实施内容缺乏实践性
小学班主任作为小学激励策略的制定者和执行者,肩负着提升班级管理质量与教学质量、确保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使命。为此,班主任有必要使激励策略和班级教学、班级管理以及班级德育工作相结合,提升实施内容的实践性和有效性,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重要保障。然而,现阶段的小学激励策略并没有形成健全的实施体系和管理规范,实施过程流于形式的现象也普遍存在。其中,激励策略的实施工作在内容上缺乏一定的实践性,已经成为降低激励策略实施力度和实施质量的首要原因。在激励策略的实施过程中,一些班主任由于过度追求实施形式而忽视了实施内容的重要性,错误地将自己视为激励策略的唯一主体,没有认识到学生在实施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更是忽视了实施内容的实践性。面对班主任所讲授的空洞的道理,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完全没有提问、发言的权利以及将理论付诸实践的机会。激励策略实施内容在实践性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不仅降低了班级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激励策略实施成效的提升,为此,广大班主任有必要对这一问题给予重视。
三、激励策略在小学班主任工作中的应用路径
(一)深刻领会激励策略应用要点
在应用激励策略前,小学班主任首先应完整掌握激励策略的主要类型。从内容形式上看,激励可大致分为物质激励、精神激励、制度性激励三大类型。其中物质激励,即对学生的正面行为给予实物奖励,比如考试取得优异成绩,班主任为学生颁发奖状;动用班费为优秀学生提供练习册、笔本奖励等。精神激励,可分为正向激励和反向激励,正向激励,即通过表扬、赞赏等方式,使学生乐于进行某种行为;反向激励,则通过适度的批评和言语激将,约束学生不要做某件事。制度性激励,特指经由校园管理层统一规划,依托于评价机制而建立的激励机制,三好学生、学习楷模评选,以班级为单位的集体竞赛等,均属此类。从班主任的视角看,激励机制的应用,需要做好以下“三个结合”:
(1)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 基于年龄和阅历的天然束缚,小学生的是非观、价值观尚未成熟,因而在面对教师的激励策略时,容易萌生错误的认知。比如单纯的物质奖励,有可能使学生养成“为奖励而学习”的物化思维,而频繁的口头激励,则会令学生精神怠惰,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小学班主任在采用激励策略时,要注意做好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的搭配结合。
(2)激励方式与学生情绪相结合。 在正向、反向激励方式的选择上,班主任需特别遵循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结合学生的情绪选择正确的激励策略[3]。例如当某个学生处于情绪低落状态时,班主任应在充分了解学生性格的基础上,详细分析学生情绪的具体原因,进而在疏导学生的过程中,灵活运用正向激励法,通过有事实依据的优点赞扬,使学生走出负面情绪。
(3)激励策略和学科教学相结合。 无论是激励策略的运用,还是纯粹的学科教学,其最终目的都是一样的:使学生成长为品学兼优的人才。因此,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应做好激励策略和学科教学的协同工作[4]。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可通过合理渗透激励策略,有效增强学生对特定学科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另一方面,具体激励策略的选取,也需和学科的具体特点相匹配。例如体育学科的激励教学法,需重点发挥竞争激励优势,力求让学生在争分夺秒的竞技中找到体育运动的乐趣。
(二)熟练掌握多种激励教育方法
激励策略的方式方法既是小学班主任教育教学理念的重要载体,也是达成教育教学目标的关键渠道。因此,在实施激励策略的过程中,班主任所采用的激励方式应依据事件类型与学生的性格差异进行调整,熟练掌握多种激励教育方法,最大限度上保证激励策略的有效应用。首先,因材施教激励法。小学班主任有必要深入调查、了解学生的成长环境、性格特征、兴趣爱好以及学习能力,以敏锐的洞察力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挖掘学生潜力。在实施激励策略的过程中,班主任应秉持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对性格内向自卑的学生采取表扬、嘉奖的激励方式。例如,班主任应将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纳入观察范围,以最大的耐心和细心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和长处,通过班级嘉奖、口头表扬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使学生以更加积极、开朗的心态投入到学习和集体活动当中。对于性格外向的学生,班主任应采取荣誉奖励的激励方式,在学生做出值得表扬的行为时,授予其班级三好生、学习小标兵等相应的荣誉称号,鼓励学生将更好的一面展现在生活和学习中。其次,模范激励法。小学阶段的学生具有较强的竞争意识,在班主任的正确引导下,这种强烈的竞争意识可以被很好地转化为见贤思齐的自我提升意识。因此,在实施激励策略时,班主任可以在文化学习和德育等多个方面设立学习目标,为学生指明努力的方向。
(三)紧密联系激励机制与学生生活
学以致用,是避免让学习成为“任务”、始终保持学习热情的重要心法,而要确保激励策略的长期有效性,班主任也应避免激励策略的“特殊性”,通过对激励策略的生活化运用,使其润物细无声地持续带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班主任在应用激励策略时,不应将其停留于校园学习和班级管理层面,而是要积极向学生的日常生活渗透。一方面,通过家校合作机制,班主任可以和学生家长一道,共同以激励策略确保学生在家中也能保持在校期间的行为习惯;另一方面,在学生的社交过程中,班主任也应利用激励机制,扶正学生在交往过程中的不良态度、不良行为。在具体执行上,班主任首先应制定出面向日常生活习惯的完整评价机制,可采用积分制,对学生在一定时期内的日常行为予以综合评价,比如对积极参加班级活动的、帮助同学解决学科难题的、主动遵守校规校纪的学生,可进行加分鼓励;与此同时,班主任可通过微信联系、电话访问等方式,向家长实时了解学生在家的学习、表现情况,对学生在校外的礼貌待人、尊敬长辈等行为,也可赋予加分。最后,班主任可以班会、学期总结等方式,对积分较高的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嘉奖。这种将学习、生活紧密联系的常态化激励,对构筑学生的自律型人格,具有重要意义。
(四)充分发挥监督机制激励作用
小学激励策略的实施主体不仅包括班主任和小学教师,同时还应包括校级领导以及广大学生家长。对于激励策略的实施效果,不同的实施主体的要求和标准也不尽相同。以小学教师和小学班主任为例,小学教师希望通过激励策略的实施,帮助学生能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当中,从而实现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而小学班主任在关注学生的文化学习之余,还肩负着管理班级、打造班级文化、维护班级形象等重任,所以,小学班主任往往格外重视集体和个人的荣誉。为此,小学激励策略在实施过程中,有必要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以确保不同主体的目标要求均能够得到满足[5]。此外,激励策略的监督制度也应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完善,实现监督主体的多元化发展。激励策略还可以依据监督主体的差异,制定出一系列目标明确、针对性强的监督制度,以提升激励策略的实施力度。激励策略监督机制的建立,应综合考虑不同监督主体的出发点。为方便监督管理,可以将众多监督主体进行归类划分,构建完整的上下级和平级监督机制,提升激励策略监督行为的有效性和透明度。此外,建立完善的激励策略监督机制,不仅要坚持明确的正向激励标准,同时还应遵循“正负结合”的激励方式,通过正向激励的方式鼓励学生再接再厉,利用负向激励的方式避免重复犯错,以明确、统一的激励标确保监督机制的潜在激励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总结:
综上,激励策略在小学教学和班级活动中的合理运用,对学生素质的均衡成长、确保班主任工作的有序展开,均具有促进作用。作为小学班主任,应准确把握激励策略的本质内涵和主要类型,熟练掌握多种实用的激励策略,并擅长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情绪状态,恰到好处地将其运用到教育学生和班级管理工作中。
参考文献:
[1]徐曼,高肖.浅谈在小学班主任德育教学工作中实施激励策略的有效途径[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1(06):141-142.
[2]邴占兰.激励策略在小学班主任工作中的应用思考[J].新课程,2020(12):202.
[3]田元仁.巧激励,活使劲——浅谈小学班级管理中的激励策略[J].家长,2020(20):27+29.
[4]白小艳.激励策略在小学班主任工作中的应用[J].新课程导学,2019(34):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