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院校培养新时代“大先生”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协同机制探究

期刊: 学子 DOI: PDF下载

单紫云,王超,李冬,张良

(湖北师范大学 湖北黄石 435002)

摘要

研究探讨了师范院校如何结合新时代“大先生”的培育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分析其深远价值。研究指出了其中存在的教育资源不均衡、投入不足、师资待提升及教学方法需更新等问题。建议包括寻求社会资助、合理分配资源、加强师资建设、建立激励机制、革新课程体系,为新时代“大先生”的培育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加强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

师范院校;大先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正文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周洪宇指出,构建高素质教师队伍的核心是培育新时代的楷模教师——“大先生”,“大先生”之所以“大”,在于其高尚信仰、深厚修为、广博底蕴和育人智慧,这些品质共同构成了“大先生”的核心特质,使他们在教育界中备受尊崇。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师范院校在培育新时代“大先生”时,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对塑造具民族认同感与责任感的大先生至关重要。

一、师范院校培养新时代“大先生”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现实意义

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师范院校通过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培养了解中华民族文化的教育工作者,增强其对国家民族的认同。在未来的教育舞台上,他们将充当文化传承的使者,持续不断地向学生传递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尊重。

有利于促进中华民族的统一和团结,推进民族关系的和谐稳定

师范院校通过相关课程设计培育出深刻理解民族团结的“大先生”,他们积极传播民族团结理念,更会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宣扬各民族共同奋斗携手繁荣的辉煌历史与现实成就。这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也彰显了师范院校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方面的独特贡献。

(三)有利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师范院校培育具有高尚师德、精湛教育技艺和深厚民族文化底蕴的“大先生”,通过教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激发爱国情怀和创新精神,师范院校的这种教育理念与实践,为国家发展和实现中国梦提供人才支撑和动力。

二、师范院校培养新时代“大先生”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现实桎梏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与教育投入不足

培养新时代的“大先生”和进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需要大量的经费支持,包括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设施建设、教材研发等方面的投入。然而,目前一些师范院校经费紧张,难以提供充足的教育资源,教育资源分配上存在不均衡的现象直接影响了“大先生”的培养质量。

师资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部分教师缺乏相关知识背景、教育观念陈旧教学方法落后师生互动不够密切缺乏既能从事理论教学又能进行实践教学的双师型教师,致使学生无法充分领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内涵和实现途径制约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深入开展。

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需要创新

一些师范院校的课程体系过于传统,层次不够丰富系统全面,教学方法相对单一缺少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入阐述和传授,不能满足学生对整体性问题的认识需求无法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有机融入“大先生”的培养

三、师范院校培养新时代“大先生”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路径探究

(一)积极寻求社会资助,增大教育投资,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

师范院校需要加强与政府部门的沟通与合作争取更多的政策扶持和财政补贴,利用自身的学术影响力和社会资源,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关注和投身于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各师范院校之间可考虑构建资源共享体系,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如远程教育平台和在线课程等,使优质的教育资源能够在更大的范围内实现共享,从而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和覆盖面。师范院校还应该积极寻求与企业的战略合作,以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这样院校不仅能够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还能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实践平台和更广阔的就业途径。

(二)推进师资队伍建设,优化教师团队,设立激励机制

采取多元化策略以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加大师资培训力度,定期组织教师参与系统化的专业提升课程和学术交流研讨,推动教育理念的更新,教学方法与技巧的进阶。积极实施人才引进战略,特别是要重视具备丰富实践经验和突出创新能力的双师型教育人才的引进。这类人才不仅能为师资队伍注入新鲜血液,还能有效促进教学与实践的深度融合,从而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的专业结构和教学能力。通过设计合理的薪酬体系、晋升通道以及提供丰富的职业发展机会,可以更有效地激发教师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这种机制能够让教师们在追求个人职业成长的同时,也为学校的长远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革新课程体系,利用科技手段,重视实践操作教学

在课程设计上,结合新时代的教育需求,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内容,开发具有时代性和创新性的课程模块。重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适当提高实践课程在整体教学中的占比,以有效培育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在教学方法层面,积极引进前沿的教学理念和现代技术手段,例如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等创新模式,旨在提升课堂的互动水平和趣味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鼓励学生参与课外实践活动和学术研究,如文化进社区、志愿者服务活动等,增强学生实践意识,使其在实践中深刻感受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念和能量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语

“大先生”培育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合,对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有积极效应,但面临教育资源不均衡、投入不足、师资待提升及教学方法需更新等问题。建议通过多元筹资、增加教育投入、全面建设师资队伍、优化教师素质和教学能力、创新课程体系、利用科技手段并加强实践操作教学,为新时代“大先生”的培养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深化提供有力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李静.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背景下高校教师素质提升路径[J].民族教育研究,2021:9.

[2] 王稳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机理及其实现[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67-74.

[3] 白屯.延安民族学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早期实践[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12.

[4] 李安辉;邓婕.民族院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体系的构建[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9.

[5] 徐爽;黄泰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民族高校课程体系改革[J].民族教育研究,2022:7.

[6] 王红梅[1].民族院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途径与机制研究[J].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1:5.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