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职业院校融通式历史课程思政路径探究

期刊: 学子 DOI: PDF下载

陆小蕙 陈华 颜秉秋

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 北京市丰台区 100068

摘要

“课程思政”的核心思想是立德树人。以历史教材为主脉运用好课堂育人主渠道功能,融合并结合史、地、政三科课程的各自特点与交叉点,调整相关教材的使用与缩放,形成三科课程交叉同行的活页式教学,构建史地政三科融合传授与价值引领,产生协同效应。运用信息化手段结合艺术专业实践,创设多层次、广视角、宽领域的历史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探究艺术职业院校历史课程思政的有效路径是当前的要务。


关键词

艺术文化教育 课程思政 路径探究

正文

一、引言

探索艺术职业院校文综课堂思政教学是艺术类职业院校建设“特色、高水平学校”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如何让艺术院校的学生热爱历史课堂、积极吸纳文化知识、有效结合其艺术专业特质,夯实文化底蕴、开拓艺术思维、培养合格的艺术表演人才是十分有意义的课题。

2019年部编普通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上、下)内容时间跨度长、内容多,信息量大,重、难点繁杂。2019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2)的知识难度大、突出地理技能的掌握、地理课程思政层次变化多且较复杂;2019年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1-4)政治概念抽象,专业术语丰富,交叉知识点多,理解多于记忆。

因此,如何拓展历史、地理、政治三科交叉糅合,跨学科教学并延伸思政理念的教学值得探索和研究。

二、艺术职业院校历史课程思政的问题剖析

一)学生对思政元素的理解不全面不深刻

以整合后的《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5节《抗日战争》中的内容为例。根据课前调查,近80%的学生对国民党在抗日战场上所起的作用确切,60%的学生对国共合作的意义理解不精准对抗日战争期间,中间政派支持共产党抗日努力知之甚微。35%学生对共产党忍辱负重、高风亮节的认识有待提高

二)传统教学方式,学生缺乏主动性,课程思政难以开展

艺术专业学生思维活跃,反应灵敏,擅长自我表现,但文化学习时间有限,课堂注意力易转移。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受到约束,学习兴趣弱,缺乏主动性。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改变一言堂、满堂灌的、单一的、学生被动的授课形式。大部分学生喜欢采用“讲授(情景渗透) + 讨论或活动”的授课方式。

三)史地政学科的密切联系优势未能充分发挥

调查显示,50%的学生认为地理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最实用,30%学生认为政治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最实用。80%的学生认为学习历史只是听听故事,回忆逝去的人与事。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学生运用地理和政治知识的机会较多。历史思政课堂,将史地政三科融通讲解,将使三个科目的学习相互促进,培养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全方位看问题的习惯与方法。 文化课堂上,80%以上的学生认为,历史课上,将史地政三科知识融合讲解更好。

我们调查50%学生认为学地理最难的是地图,其次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认为最难的是河流、气候等自然或人文地理因素。因此,历史课上把地理或地图知识融合于历史人物、事件中,将有助于学生学习地图等地理知识。调查显示学生普遍认为:政治概念与术语、政治原因意义等政治深层的知识点最难学,单纯的政治课他们很难直接理解与记识。结合史地专业的学习能更好地理解政治概念、政治理论知识与法制法规

三、艺术职业学院历史课程思政的融通路径

(一)融通理念

1、文化课堂上以教师和学生双主体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为主线进行教学活动,让学生参与体验式教学模式,师生主体间的双向或多向交互活动构成课堂教学过程的核心,师生双主体观点是在承认教师主体地位的同时,认可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关注学生个人主体性地发挥。比如:老师课前布置任务,通过学生自主参与制作课件或者其他形式展现本课内容。

2、教师尽量结合学生各专业特色找一些适合的案例或者相关专业内容导入,引发学生兴趣。在课堂呈现阶段,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调动学生的情感与积极性注重巩固基础知识,力求做到创新与继承、文化与专业的结合。

(二)融通路径

1按照“三全育人”的指导方针,调整传统的教学理念,把新时代的新理念融入自己的头脑,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和运用高新技术的能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科学人文素养成为必然趋势。

2、厘清每个历史时期的大事,以基础化、分段式、放射式知识点解构“左图右史”的历史画面,以学生的学习特点、认知规律为基础,对部编人教版高中历史、地理、政治教材进行整合,以历史编年为脉络,对史地政三科教学内容的异同、繁简、逻辑关联、难易程度,进行综合调整、删减、立体交叉,相互渗透,识别出32(学时)。

3、“活页式”教材

史地政三科交叉、融通必定产生教材的重新整合,在确保学生认知程度的前提下,优化三科教学内容,以历史编年为主脉,以重要历史事件为核心,链接相关地理知识的讲解和记识,形成历史与地理的对话,完成历史时与空,人与事的交融,其间糅合思政元素链接,提升思想品质与三观的正确塑造。

4、教法革新:职业教育改革提倡发展学科间交叉研究与课堂思政任务导向

根据我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融入专业特色以时间为脉络、历史大事为线索,以地理与政治知识为拓展和内化平台,讲述历史上的人与再现地理时空下的历史场景,立体展学科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致,从中体会工匠精神、优良传统、家国情怀,思政入心、思政入魂。达成历史学习能力目标,提高历史核心素养。

1)教学交流平台技术

课前通过课堂派平台(或微信群)发布课程任务,学生自主观看资源库中丰富资料;课中利用APP、微课、音视频、PPT等手段重点讲解,组织问题讨论、提问、抢答、投票、和小组PK、成果汇报、知识迁移等环节进行互动,实时掌握学习效果;课后通过完成课堂派线上作业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增强学生的兴趣、提升学生的期待感,保证良好授课质量。

2)学情分析技术

利用问卷星的设计与数据采集快捷、易用、低成本地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学术调研、学情调查、在线投票、信息采集、在线考试、趣味测试等。

5、课堂教学案例

⑴课前准备

运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库,通过问卷星进行知识/技能/素养测评。查找薄弱知识点及学生不感兴趣的知识点,关注重点学生。

利用课堂派或微信群发布历史知识纲要发送史地政教学PPT视频。

⑵课中实施

基于课前测评,关注薄弱点、重难点,循序渐进,分步引导。以京剧班学生历史课堂15节抗日战争中“国共第二次合作”为例。

步骤一:导入视频现代京剧《芦荡火种》片段。该剧由我院京剧系师生与北京京剧院演员共同创演。

我院京剧系师生亲力亲为以荀派花旦为主角的唱腔吐字清晰真切,运腔柔媚,柔中带刚。课堂上学生很快进入情境。

步骤二:链接地理活页

    教师引领学生在课堂派中利用百度地图软件查找沙家浜地理位置、分析评价地理环境。解读沙家浜镇属低洼水网圩区,洪涝灾害特别严重,时有干旱、台风或龙卷风、冰雹、寒冻等自然灾害。通过“一部手机游”APP详解指出沙家浜水深土肥,昔日住在这里的村民大都以捕捞为业。这里湖面宽广,芦苇密布,抗日战争时期,这些芦苇是天然的掩体。新四军在芦苇荡里和日伪军周旋,隐蔽疗伤。今天沙家浜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就在这块红色基地中链接着一段凝重的历史。

步骤三:链接历史活页

✸从“春来”茶馆的沙家浜,气候的恶劣、地域的贫穷、落后,学生体会到抗日战争中八路军士兵的艰苦卓绝。调用资源库,播放我录制的《伟大的抗日战争》微课部分并播放视频《七七事变》片段。感受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筑成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不做亡国奴,迫在眉睫。   

✸师生互动,教师讲解、提问、组织讨论,小组PK

教师举例中间政派的努力(如: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丰富学生对全民族抗战的认识。

✸教师仔细观察学生课堂反应,若未及时反馈,调整策略,及时放慢语速或增加讲解案例。

✸教师正确引导、启发学生把“抗战”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客观地分析,面对深重的民族危机,全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日趋高涨,实现两党第二次合作有客观的基础,中间力量的推动也是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重要因素。中国共产党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进行了不懈努力和作出了巨大的牺牲与让步。反抗日本法西斯侵略者是百年来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愿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揭示民族意识的觉醒。

步骤四:链接思政活页

教师播放歌曲《团结就是力量》剪辑与环球资讯《档案揭密》视频片段。教师解读政治术语如: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间势力、民族精神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战争责任观、弘扬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精神,珍爱和平

步骤五:课堂小结

最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得出结论:中国共产党坚持国共合作是必要的,建立全民族的抗日统一战线是正确的。中国共产党不计前嫌,高瞻远瞩,在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巩固和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共产党人在十分艰苦的环境下在贫困地区,缺医少药、武器装备落后等)坚持抗战,勇毅坚守,这是民族的脊梁,称得上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⑶课后巩固

上传重难点知识讲解PPT,学生回看。课堂派发布作业、分组或个人讲述一个关于抗日时期的小故事,或者结合自身在《芦荡火种》剧目中扮演的角色谈谈创设角色的体会。按作业占70%,小故事或角色体会占30%计入成绩。

课后作业及测评全部打卡上交,100%学生可达到90分以上,80%学生识图能力、历史逻辑分析能力、政治术语理解力提高了。

教师利用“思源社”资源,制作图片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带领学生参观中国抗日战争纪念馆,并在线上利用纪念馆推出的“云端”VR技术观看“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83周年专题展览”

✸教师根据上传信息,及时肯定、鼓励学生的进步;指导并督促学生改进不足。

课前测试/知识点自学、课中讲解探究 + 内化讨论课后作业打卡,调整了艺校学生文化课学习模式,从专业角度渗透到链接地理环境因素弄懂地理环境因素对人文社会的影响,逐层次提升学生的历史逻辑思维从复杂的历史关系中把握主要矛盾,多层面、多视角地观察历史事件引领学生递进式地分析事件合理判断事物发展的规律形成正确的历史认知课堂教学效果很好,学生熟记知识点,如:沙家浜艰苦的地理环境、多灾害的气候、抗战的艰难、“统一战线”、“中间政派”、全民族抗战的意义、中国共产党博大的胸怀与坚定的信仰。有效完成知识能力目标,提升了历史核心素养。促进了地理、思政课与历史课的同向同行。把文化课上汲取的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在艺术舞台上塑造出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

四、特色与创新

研究认为应充分利用各系学生专业特色,通过对教材的梳理选择恰当剧目或专业素材融入历史知识的学习与讲解。教会学生用历史逻辑的思维、情境动态的感受来认知事物的来龙去脉。同时秉承地理知识点的优化记识与思政元素的引领,综合贯通史地政教学过程,由此产生的历史课程思政教学任务有效达成。学生不仅有专业行当的感悟,还可以深化舞台人物的塑造,提升学生的职业获得感

研究通过信息技术分析学生的特点与需求,首先渗透学生亲力亲为的专业剧目,大大提升了情感认知,节约了教学资源又提高了教学效率。运用三科之间关联的知识要素创建协同育人的环境与氛围。史地政三科交叉教学活页式教材新亮点通过回顾演出实况、视频音频等信息化手段给学生以视觉冲击,丰富了课堂教学资源。在专业情景的导入里挖掘地理环境的因素,再展现到历史上的时与空、人与事更迭变换由于地理与政治知识的融合显得格外丰满和有趣,增大学生多层次知识积累。激发学生思考的灵敏度,思维的广度与深度 提升了学生的理解力和认知度,对塑造舞台艺术形象积淀能量。

通过优化教材、拆解与整合易点知识,以历史为核心,以思政升华为主导,地理延展层次为辅助,在专业剧目的渗透下,叙述史实、探究历史根源,发现历史的意义。史地政三科交融,“活页式”教材的教学模式共融共享,落实教学目标。促进历史思政课堂的多样性、协调性、综合性。

融合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历史教学多元化发展。问卷星、课堂派、微信群的使用,可以因材施教,有利于个性化教学。教学资源库的利用,百度地图、VR等技术改善传统课堂环境,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教学效果最大化。通过信息化技术直观地、快乐地理解知识或发现问题近距离地呈现,带给学生沉浸式的教学体验。

 

参考文献

[1] 曹志超. 艺术高职院校实现“课程思政”的路径探析[J]. 智库时代.

[2] 张刊. 课程思政理念在校园文化育人体系建构中的基因式融合研究[J]. 教育研究2630-4686), 2020, 003(001):P.121-122.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