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拉赫玛尼诺夫浪漫曲的艺术创作特征

期刊: 学子 DOI: PDF下载

廖菁

广州新华学院

摘要

拉赫玛尼诺夫是俄罗斯浪漫主义音乐晚期最重要的钢琴家、作曲家,他的创作风格既承载着浪漫主义音乐所需要的柔美抒情的音乐线条、天马行空的幻想、夸张的戏剧表现手法以及丰富多变的和声色彩,同时也善于将俄罗斯民族音乐的和声织体和旋律特色融入到音乐创作中。对于拉赫玛尼诺夫所创作的作品,无论是普罗大众的认知还是乐评、研究,更多还是有关于他的钢琴作品和管弦乐作品,事实上,在诸多艺术创作体裁中,浪漫曲却是他最钟爱的一种形式。本文以《春潮》《别唱吧,美人》为例,剖析旋律伴奏的交互和诗与乐的结合,发掘探索拉赫玛尼诺夫浪漫曲的艺术创作特征。


关键词

拉赫马尼诺夫 浪漫曲

正文

一.浪漫曲

    在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欧洲大陆盛行一种新的室内乐性质的声乐体裁:艺术歌曲。这是一种将诗歌语言艺术和音乐听觉艺术高度契合的音乐形式,作曲家通过遴选符合自己思想意境的诗篇,为其谱曲,赋予其更为丰富的戏剧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侧重表达诗人和作曲家内心的情感精神世界。在法国,作曲家将他们的艺术歌曲称为“Melodie”以别于传统世俗歌曲“chanson”;德奥地区的音乐家称之为“lied”;俄罗斯称为“Romance”;意大利作曲家会习惯将艺术歌曲(以体裁命名如:“Romanza浪漫曲”“Melodia旋律”“Canzone歌曲”“Barcarola威尼斯船歌”)和古咏叹调(歌剧脚本已失传或不合时宜不常上演,多为巴洛克时期歌剧)直接归入室内乐的范畴,统称为“Musica da camera”。虽然各国艺术歌曲风格不同,称呼不同,甚至侧重点和发展的方向都各有不同,但是在类型属性上,都属于艺术歌曲这一题材——是浪漫主义这个时代留给后人最伟大的财富之一。

    俄罗斯浪漫曲(Romance)又称罗曼思,最初起源于一种沙龙性质的室内乐,是带有城市气息的波兰波罗奈兹、马祖卡、帕凡内、华尔兹、吉普赛等节奏特点和欧洲城市小调风格的短曲。到了十九世纪初,俄罗斯古典音乐先驱者米哈伊尔·格林卡将欧洲古典音乐创作手法、本土民族音乐元素融入到浪漫曲的创作中,形成具有俄罗斯民族特色的艺术歌曲,这引起俄罗斯上流社会的追捧。随着浪漫主义思潮和侵略战争的影响,俄罗斯浪漫曲逐渐形成独树一帜的风格特征——以悲情性的抒情方式和细腻深邃的情感表现来引发听众的情感共鸣;音乐作品带有非常强烈的民族主义色彩,全面的映射了当时俄罗斯的社会现实;同时在诸多作曲家之间,又形成一种前所未有的继承和延续的传统。

二. 拉赫玛尼诺夫和他的浪漫曲

     谢尔盖·瓦西里耶维奇·拉赫玛尼诺夫(Сергей Васильевич Рахманинов),1873-1943)是著名作曲家、钢琴演奏家,俄罗斯浪漫主义乐派的代表性人物之一。除了我们所熟知的他在交响乐、管弦乐、歌剧等体裁取得的瞩目成就外,他的室内乐作品更是得到音乐界的广泛认可和追捧。虽然在他所处的时代浪漫主义音乐日渐式微,象征主义、印象主义、真实主义和以勋伯格为代表的表现主义范围内的极端主义逐渐兴起,但拉赫玛尼诺夫的创作基本遵循了浪漫主义音乐的传统——尊崇肖邦和舒曼的悲情浪漫,继承柴可夫斯基和借鉴“强力集团”中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和穆索尔斯基的音乐创作特点,在浪漫主义的框架内创新、塑造和开拓传统的音乐空间。纵观他一生创作的83首浪漫曲,其呈现出不同主题,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生活经历有着很强的关联性,对于诗词文本的择选也映射出他的处世态度和意识形态。早期所创作的36首浪漫曲主要围绕对人生及命运的思考、抒情的独白以及对俄罗斯自然风光的描绘来进行创作;在他的创作中期,虽然冲破世俗的樊笼迎娶了心爱的妻子,但动荡的时局和严苛的政治环境导致他离开俄罗斯四处漂泊。这使他在这一时期的作品一部分是热情洋溢的爱情主题,一部分作品开始呈现出悲观、抑郁的色彩,同时也不乏充满讽刺意味的作品;后期的创作是对痛苦的一种救赎——由于他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成熟的创作技法使他的作品呈现出一种标志性特征:个性认知融合了主观和客观的想法,其作品随即开始出现亲切且坦率的个性。

 

浪漫曲在19世纪的俄罗斯最为流行,当时主要是作为室内乐得到人们的关注,除了音乐本身外,也非常重视人的内心。拉赫玛尼诺夫的浪漫曲创作,总体而言其特征表现在五个方面:第一,传递个人情感。在拉赫玛尼诺夫的浪漫曲中非常关注个人命运与感受,这也使音乐想要传递的核心内容。由此引申到当时的浪漫曲,作曲家不仅热衷于表现个人生活,还希望能够透过音乐让更多人感受到自己对于美好生活的憧憬,从而为浪漫曲赋予想象力;第二,乐曲和自然融合。拉赫玛尼诺夫作为一名作曲家,在自己真正感受了大自然之后,将所有的真情实感注入音乐中。通过内心情感和大自然景物的结合,可以感受到音乐当中传递出的对社会环境的厌恶,想要从精密的大自然中享受到精神层面的安慰;第三,对民间音乐表现出极高的关注度。19世纪的俄罗斯创作音乐作品,很大程度上是与当时的民间故事、传说结合,追求歌曲质朴的风格;第四,浪漫曲与其他艺术形式的融合。不同艺术的结合,使得音乐作品内涵更加丰富,这也对于音乐艺术在现代社会的发展具有极大的影响力;第四,采用独特的音乐体裁。拉赫玛尼诺夫在创作浪漫曲时,采用了比较独特的音乐体裁,极大地表现出作曲家内心的浪漫情怀和音乐表现力。

 

三.作品风格和艺术特征

1. 诗歌与音乐的统一

诗歌是浪漫曲的灵魂。柯尔律治在他的著作《文学传记》(1817)中写道:“诗的特点正在于它能充实、润色诗人自己心里的形象、思想和感情,诗以良知为躯体,幻想为外衣,运动为生命,想象力为灵魂——而这个灵魂随处可见,深入事物,并将一切合为优美而机智的整体”。拉赫玛尼诺夫浪漫曲的诗歌脚本主要选自普希金、托尔斯泰、海涅、歌德和雪莱这些浪漫主义诗人的作品。作曲家需要将自身的心路历程和对诗歌的感悟共鸣融入创作中,在保证准确把握原作的情感意境之外,还要赋予其更强大鲜活的艺术感染力、直观的意象表现力以及创作者在直接含义下隐喻的深层含义,为灵魂塑造血肉。以《春潮》为例:该曲开头以较为活泼的快板速度开始,激动又略带收敛的旋律线条描绘雪花渐渐融化,潮水暗涌的初始景象。随着音乐材料逐渐复杂,起伏的伴奏织体和大量的半音装饰音模仿出春潮汹涌激荡的景象,同时复杂多变的节奏型也给音乐的后续发展注入了更多的活力和动能。听众从诗歌文本中出现的“白雪”“潮水”“奔流”“报信人”“春天来了!”等词汇通过大脑的形象思维勾勒出文本的表象意境,最后借助音乐力度渲染,音响节奏等听觉上的冲击形成共鸣,伴随着沉重辉煌的钟声,随即暗喻也浮现出来,黑暗阴冷的专制覆灭,新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拯救俄罗斯这片土壤。

所以,拉赫玛尼诺夫早期创作的浪漫曲,总体上体现出诗歌与音乐相统一的艺术特征,早在1890年,当时的拉赫玛尼诺夫正在莫斯科音乐学院学习,也是在此时创作出了第一首浪漫曲——《在圣修道院的大门旁》。此阶段拉赫玛尼诺夫创作的浪漫曲,歌词均使用了普希金和莱蒙托夫等的诗歌,而且内容也是集中的赞美爱情。尽管只是早期的创作,但实际上从此时便初步形成了浪漫曲所独有的艺术风格。比如旋律表现的歌唱性以及拉赫玛尼诺夫注入的真挚情感,均为其后续浪漫猪的创作奠定基础。《在圣修道院的大门旁》这首作品,作为拉赫玛尼诺夫创作的第一首浪漫曲,也是其作为感谢献给斯洛诺夫的礼物,名称选自莱蒙托夫的诗歌。尽管这是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一部作品,但依然能够从中体会到拉赫玛尼诺夫的努力。歌曲形式上比较简洁,然而戏剧性效果却十分丰满,通过不同的人物表现作家自己,所以浪漫曲并不是一首单一的声乐作品,也是拉赫玛尼诺夫个人情感的流露。该作品的音乐本体选用单二部曲式,由引子、A段、B段、尾奏组成,旋律方面拉赫玛尼诺夫使用了具有俄罗斯传统的音乐风格,所以旋律线采用级进形式,营造歌唱性演奏效果。歌曲的和声方面,主要应用非主音持续和声,通过t-s-d-t的方式行进。尽管歌曲的结构中AB两段欠缺平衡性,然而实际呈现效果却十分平衡。这是因为拉赫玛尼诺夫在尾奏中应用了前奏音乐的素材,使得乐曲能够首尾相接。

2.歌唱和钢琴的交互

拉赫玛尼诺夫早期创作的浪漫曲《别唱吧,美人》是他第一次开始注重民族音乐元素的作品,作曲家细腻而隐忍的向我们呈示了歌唱旋律与钢琴伴奏间最紧密复杂的交互。首先乐曲以Allegretto的速度和pp的力度,利用八分附点音符和十六分音符构建上方旋律;中间声部使用一系列的半音下行;底声部不断的重复主音。引子部分在钢琴哀婉又隐忍的流动下进入到最后的主和弦,随后进入人声。在这里作曲家使用色彩斑斓的和声——变化七度音背景下的四度音勾勒出一幅忧伤唯美的剪影。9-12小节非常类似歌剧中宣叙调的布局,钢琴在这里只作为伴奏提示作用,人声按照语言和情绪的要求,在高音G上略做停留随即下行,第二段唱词“别再唱格鲁吉亚凄凉的歌。”渐慢似是哀求,五度大跳后的保持音伴随着钢琴的pp正是印证了那若无声息的哀婉。12-16小节由人声来演唱引子部分出现的上方声部旋律,弱起渐强至中强,钢琴在这里奏出是钟声般稳定的持续音和几乎涵盖全曲的半音式和弦外音,这种人声和伴奏相互呼应的复调布局在第38小节再现A段时再次进行旋律互换,那pp半音下行的人声中的哀伤似乎比B段的最高潮还要直击内心。歌曲的尾声有8个小节,使用了和引子部分相同的音乐动机和织体,在这里不断加重的如钟声般的保持音使音乐被一步步深化,“哀伤的潜台词”清晰的展现出对于故土和国家的思念和热爱。

再如《丁香》这一浪漫曲,该音乐的本体采用单二部曲式,降A大调,由两段组成,每段共有两句、4个小节。该首浪漫曲的旋律首句为五声性乐句,呈上升、加长的趋势,演奏时可以体会到宽广、舒展之感,仿佛亲身伫立于丁香前感受花香。进入到乐曲的结尾处,是以主和弦三音为主,乐句因此展现出终止感,也是下一个乐句的引子。随即开始第二个乐句的演奏,此部分力度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采用钢琴伴奏、旋律力度不同,加强了整体层次感。与此同时,第二段的开始乐句力度比较强,而且有向下属小调离调,最后再回到三音。使用钢琴演奏最后一个乐句时,此部分是对前面三个乐句进行呼应,而且在此时也进入到小高潮。直至乐曲的结尾依然回归三音,营造出逐渐消散之感。因为这首浪漫曲主要使用钢琴伴奏,所以在演奏时拉赫玛尼诺夫专门使用右手单音交错的音型,用于描述丁香姿态,而且手指尖音符的快速流动,也可以感受到拉赫玛尼诺夫在创作时愉悦的心情。进入到乐曲的结尾,钢琴伴奏转换为柱式和弦,整体感觉十分的温暖,仿佛清晨绽放的丁香花,听众也能够透过钢琴演奏感受到丁香花的芬芳。

 总结

拉赫玛尼诺夫浪漫曲代表着俄罗斯最高的艺术成就。他习惯利用节奏、和声、稳定音和旋律形成一种固有的组合,这让浪漫曲的主题意义更为明显突出。同时他对于俄罗斯音乐语言和对于诗歌文字精准的把控,不仅很好的勾勒出诗歌文字所蕴含的意象,同时也将诗句中的隐喻通过音乐意象展现出来。

参考文献

[1]拉赫玛尼诺夫浪漫曲的戏剧性实证研究/李二永著——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20.6

[2] [英]柯尔律治.柯尔律治诗选[M].杨德豫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43.

[3]黄晟.穿透心灵的哀伤记忆——解析拉赫玛尼诺夫艺术歌曲《别唱吧美人》及其演唱[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2,30(04):211-217.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