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小学美术教学的教学模式探究

期刊: 学子 DOI: PDF下载

马金金

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张湾镇中心学校

摘要

为进一步传承发扬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确保其历史价值得以延续,教师应考虑将其与小学美术教育结合,有效弘扬民族文化,提升学生审美素养,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本文从非遗文化传承角度,深入分析了在小学美术课程中融入非遗元素的重要性,同时提出具体教学策略,旨在为小学美术教育工作者提供实用参考,推动非遗文化与美术教育深度融合,共同为传承民族文化贡献力量。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小学美术;融合教学

正文


非遗文化传承视角下,小学美术教学活动与非遗文化的融合,可以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爱,提升学生的美术学习动力,创新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文化自信的根基,更是历史的生动教材,其影响已渗透至社会各个领域,将非遗文化元素巧妙融入小学美术教学中,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在基础教育层面推广非遗知识,为非遗文化传承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非遗传承对小学美术教学的重要性

(一)提升学生的表达与创新能力

小学生正处于思维与语言发展的关键阶段,表达水平相对薄弱,容易被教师忽视,导致美术课程缺乏应有创造性与多样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独特的艺术魅力,为美术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提供丰富多彩的素材,通过接触学习非遗文化,学生不仅可以提升美术素养,还能在无形中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将非遗内容与小学美术教育相结合,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实践能力以及全面提升美术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为非遗文化传承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有机融入小学美术课堂,对于保护传承我国丰富的文化遗产至关重要,传统非遗传承方式,如师徒相传,虽承载深厚的文化底蕴,但在现代社会已面临诸多挑战,当前,愿意终身致力于某项非遗技艺的人越来越少,且传承效果受限于个体领悟力,对非遗进行系统理论研究,将其精髓提炼并传承给下一代,尤为迫切。小学美术课堂作为文化教育重要阵地,融入非遗知识可以激发学生的文化自豪感与认同感,有效推动非遗广泛传播,丰富美术教学内容,为非遗在现代社会的传承发展注入全新活力,创新性的传承方式对于保护弘扬中华民族文化遗产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小学美术教学的教学路径

(一)加强美术教师自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知识 

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融入美术课程,美术教师必须首先提升自身专业素养,现实中不少美术教师对非遗知识的认知较为有限,对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和传统工艺缺乏深入了解与研究,需要通过系统学习实践,深入掌握非遗相关知识,提升自身文化素养,转变传统教学观念,以更加多元开放的心态面对美术教学[1]

以国家级非遗项目芜湖铁画为例,其独特的锻造技艺与立体画面效果为美术教学提供了宝贵的资源,但要想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使学生真正领略非遗魅力,美术教师必须对芜湖铁画深入研究,全面把握其艺术特点、历史脉络与制作工艺,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欣赏并理解芜湖铁画,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与审美能力。非遗知识与美术教学的融合,既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也是对美术教师专业素养的挑战与提升,经过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教师可以真正担起传承非遗文化的重任,让非遗在美术教育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二)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得好,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承载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体现精湛的工艺技术,具有极高的审美实践价值,相比传统单一美术课程,非遗内容更易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探索欲望,以剪纸艺术为例,这项历史悠久、深受人们喜爱的民间艺术,只需简单的剪刀、纸张与刻刀,便能创造出千变万化的艺术作品[2]。在美术教学中融入剪纸艺术,能让学生轻松上手,还能在动手实践中深刻感受非遗魅力,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精美的剪纸作品,引导学生领略其艺术之美,结合教学视频或PPT,指导学生亲自动手体验剪纸的乐趣,提升学生审美能力,锻炼学生的创造力与实践能力,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传承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美术课程教学内容,实现教育与文化的有机结合。

(三)根据不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多种教学方法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表现形式丰富多样,包括口头文学、美术、戏剧、杂技、技艺、节庆等,每一种都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在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美术课程时,教师需针对不同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并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避免单一枯燥的理论灌输与简单的观赏活动,防止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美术教师应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欣赏与手工制作相结合、实物展示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相得益彰,甚至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实地考察,加深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与体验。以传统戏曲艺术为例,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不同风格的戏曲片段,引导学生感受戏曲艺术的韵律美与表演魅力,特别是戏曲中独具特色的脸谱艺术,更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欲。教师可以利用脸谱面具等实物教具,详细讲解脸谱的造型特征、色彩运用与图案寓意,将其与戏曲角色的性格特征、道德伦理联系,帮助学生直观领略脸谱艺术独特魅力,提升学生艺术鉴赏能力,深化学生对传统戏曲文化的认知与理解,确保教学的专业性与针对性,赋予美术教学以新的活力与深度,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真正领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无穷魅力[3]

结束语:

综上所述,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校园教育,是深化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保护传承民族文化的关键举措,非遗文化与小学美术的结合,能在学生心田播撒民族艺术的种子,滋养学生的文化自信,美术教育者需积极创新,将非遗元素巧妙融入课堂,运用自身教学智慧,充分展现非遗魅力,培养出既精通美术又深爱民族文化的学生。这种融合教育可以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与审美水平,为非遗注入全新活力,助其找到传承发展的新路径。美术教育者应担当传承文化重任,以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推动非遗文化与美术教育完美融合,共同守护传承民族瑰宝。

参考文献:

[1]戴萍.小学美术课程中的非遗教学实践思考分析[J].美术教育研究,202122):172-173.

[2]王彩霞.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小学美术课堂的策略研究[J].试题与研究,202030):91-92.

[3]智英斌.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民间美术在学校教学中的传承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2106):67-69.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