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文旅发展与非遗传承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要
关键词
文旅融合;非遗传承;外宣现状;翻译对策。
正文
一、前言
在坚定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的号召下,伴随旅游业态的不断完善,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已成为一种具备深刻时代意义的全新发展方向。在文旅融合视角下的文旅项目,尤其是非遗文化的翻译已成为不可或缺的对外宣传模式。就当前疫情时代背景及翻译质量不佳等原因,其翻译现状处于困境与机遇并存的状态。因此,为解决翻译中存在的难题,抓住最佳发展时机,制定准确、合适的翻译对策研究已成为应对文旅外宣的当务之急。
二、文旅关系简析
(一)从文旅结合走向文旅融合
文化与旅游从“结合”走向“融合”是政策转型的产物,二者的结合更多是具体的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间的合作,呈现为点状结合形式,因此其体现的仍为经济产业内部较为机械的合作模式。在政策的发展下,文旅间的体制壁垒被打破,文旅逐渐走向线性融合,并朝着深度的区块融合发展,终结了中国旅游业“流量经济”外强中干的现状,使旅游产业更具生命力与竞争力,实现文化与旅游领域的有机融合与深度融合,让文化始终蕴含于旅游活动之中,并展现其巨大魅力。
(二)文旅融合所存价值
推动文旅融合发展,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已成为现代旅游业发展及文化传播的必然选择。文化为社会与经济价值的复合体,将之与旅游融合可加速旅游产品的升级与结构的优化,从而使二者共同作用于社会经济效益的提升。
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既有与文明内涵相契合的文化,也有在一定物质基础上产生与发展的社会精神生活方式的综合文化,旅游主要聚焦于精神层面的享受与发展,二者的有机结合既是提高旅游发展质量的重要手段,又是传播弘扬中华文化的有效途径。文旅的深度融合,不仅可以丰富旅游业中的文化内涵,提升其产品的经济附加值,还能使文化的社会效益在旅游业中不断放大,满足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精神追求。
(三)文旅融合策略所在
文化与旅游相辅相成,彼此促进,文化始终蕴含于旅游活动之中。旅游是以文化资源为基础的经济产业,但文化侧重于公共服务,以追求社会效益为主,因此,在二者的融合发展中,要尊重各自特性,求同存异,以政策的扶持为契机,实现两种产业的一体化发展。其次,在当今旅游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之下,两者融合需以市场需求为基本导向,深度挖掘融合中的文化内涵,追求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双赢。最后,文化具有极强的渗透力,占据着产业价值链中的高端位置,要实现其随时代变化的健康发展,就要在保留其已有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加以创新理念的研究,采取现代化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改进内容表达方式及其展览的途径。
三、非遗传承简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集民族的情感、智慧、价值观和审美观于一体,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表现,也是各族人民世代相传的文化表现形式之一。非遗,顾名思义即与物质文化遗产相对,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于某种程度而言,它比物质文化遗产更为重要。在如今国家间竞争已转化为综合实力较量的形势下,文化软实力占据重要地位,非遗作为国家的精神文化资源,更是蕴含着不可估量的价值。
传承是非遗保护目的与措施一体化的展现,“传承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好的保护”这一观念已获得广泛的认同。非遗传承最为有效的措施为传播,其对于非遗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工具。非遗外宣则为传播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项,是中国与世界沟通的主要桥梁,在推动中国非遗发展繁荣中发挥着非同小可的作用。
四、文旅项目及非遗翻译现状
文旅融合作为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为全域旅游的繁荣发展开辟了一条意义非凡的路径;非遗作为文化保护与发展的重要内容,是文旅项目发展所关注的焦点;二者的交融具有多重实践价值。笔者通过查阅大量资料,获悉文旅项目发展与非遗传承现状存在以下问题。
(一)现今疫情时代下的困境与机遇
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与生产力不断提高的全球化趋势背景中,旅游业作为传播弘扬国家文化的重要手段,正处于如日方升之势。但是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使得旅游文化产业受到了史无前例的打击。世界旅游组织显示,在疫情最肆虐的时期——2020年,被称为旅游业史上最糟糕的年份,许多著名景点均呈现无人问津之态,非遗侧重于研究个别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这一特点使得其发展更为艰巨。幸而通过国家与人民的不懈努力,疫情得以基本控制,现已进入疫情防控常态化时期,旅游业逐步复苏,但是疫情隐患仍随处可见。在诸多原因共同作用之下,旅游业的发展十分缓慢。
鉴于这一情况,许多旅游企业均开启探索之路,于疫情中找寻机遇,在困境中进行创新,寻求长远发展的道路。在难以实地游览欣赏旅游景观的状况下,充分发挥语言文字与互联网的作用,修正与规范文旅景点翻译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是在后疫情时代到来后,使文旅产业迅速回升的主要方法。
(二)宣传力度不足及翻译不佳的现象
我国对于文旅项目的研究发展起步较晚,从而导致了项目宣传力度的不足。在国务院发表关于发展全域旅游的指导意见后,涉外旅游才得到旅游景区的重视,文旅发展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各景区的官方网站、宣传手册、景点名称、解说词等均以中英双语的形式呈现。然则,与其蓬勃发展趋势相对立的是现有文旅项目参差不齐的翻译现状。
译名不一的现象普遍存在,各著名景点存有的专业名词因译界缺乏统一的翻译细则产生了许多不同的版本,且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非遗外宣资料未配备专有翻译,极易造成信息交流混乱的迹象,使国际受众对于景区文化内涵及非遗文化魅力产生误解。此外,由于译者文化底蕴的不足,逐字死译、胡乱猜译的翻译文本层出不穷,对于将客观景象与主观情感相融合的名胜古迹命名内涵把握较为困难,许多译者均采用音译的方法释义,造成了无意义的语言符号堆砌,其文化内涵毫无体现,更不用说实现两国信息与文化的交流。
(三)文化负载词的随意归化与替换
文化负载词作为最能直接体现语言承载的文化信息,是归属于源语的特有词汇,其不仅具备词汇本身所存的意义,还含有相应的涉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文化意义,因此,文化负载词在其内涵上存在零等值与部分等值等现象。零等值文化负载词即源语在其他语言文化中无与之对应的文化词,部分等值文化负载词是指二者存在相同或相似的语言表达,但其所含的文化内涵不一致的词语。以上两种状况造成了跨文化交流间的主要障碍。
在当今时代中,文旅翻译过于强调其经济功能,许多学者认为文旅翻译应以目标语为中心,以顺应受众的文化与审美为主,以引起国外旅客兴趣为目的,由此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在这一思想导向之下,许多中国历史文化负载词均以西方类似的人物或地点进行归化、替换翻译,没有重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失去了我国文化负载词中蕴涵的独特色彩,未能实现让世界了解中国、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愿景。
四、文旅项目及非遗翻译对策研究
文化是旅游发展的灵魂所在,旅游是发扬文化的重要依托,文旅融合已成为必然趋势。非遗文化价值在文旅融合发展后逐渐显示,各地学者纷纷展开研究探索。研究表明,疫情的突发、宣传力度的不足、翻译人才的缺失、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不当是阻碍文旅发展及非遗传承的主要因素,针对其文旅发展受阻及非遗文化面临的破坏与消耗的窘境,笔者认为可从以下方面寻求问题解决的对策。
(一)“云旅游”模式的兴起与发展趋势
云旅游,即在互联网日益兴盛,“云计算”技术迅速发展的背景之下,以线上+线下形式整合进行的数字化发展模式。云旅游的兴起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实现了非遗文化的跨越式发展。在当今的疫情时代的限制下,其形式改为了一种以情感参与为主的智能化线上云游,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极大推动了旅游业的复苏。
对于国际受众而言,云旅游似为一种更加便捷的旅游形式,全景式观察及专业性解答可使其更为准确地获取想要了解的资讯及视觉体验感。此种状况下的翻译则更具挑战性,在全景观察中对应的语言解说相较于文本,要更为通俗易懂,符合受众的语言习惯。因此,要求讲解员提前了解与熟悉景点相关的背景资料,运用顺序驱动的翻译方式,结合景观的变换,使受众获得听觉与视觉的双重盛宴;在专业问答环节,解答者需储备与景点对应的术语知识,从专业的角度进行简答,满足其精神需求及文化获得感。同时,针对非遗文化的传承,还可充分利用互联网,于相关的外宣网站或是微信公众平台等社交媒体进行翻译推广。
(二)优秀译者的培养挑选与语料库的构建使用
研究显示,旅游行业缺乏统一的翻译标准和英文译写规范、译者翻译素质及职业权威的缺失是造成翻译不佳的主要原因,尤其是在非遗翻译领域,人才供给十分紧张。针对以上因素,笔者认为文旅翻译质量的提高可遵循以下对策,使其得以改善。
加大对于文旅翻译人才培养的力度,可于各高校开设与文旅翻译相关的专业方向,实施交叉学科课程模式,成就既通晓文旅融合内涵与非遗文化,又精通英语的复合型人才;与此同时,也应积极创新,综合地域特色,针对性地探索培养非遗外宣翻译人才。由于文旅中存在大量旅游专业用语与深刻文化底蕴,仅拥有一般英语翻译能力的译者不足以胜任这一角色。此类译者需具备极强的专业素质、权威的职业素养与充分的实践经验,以避免内容无误却不符合目标语受众语言习惯的译文出现,因此,需在人才中再次进行选择,进行与专业素质相关的资格考核,挑选其优,保证翻译的整体质量。
(三)目的论三法则于文化负载词中的运用
文旅翻译最大的难题不在于语言本身,而在于文化内涵的差异,即如何处理文化负载词的问题。文本翻译的本质是为目标语读者提供信息,使其从中获取所需内容,因此,译者进行翻译工作的主要目的是创造一个对读者可能有意义的文本。对于非遗类文本,就是将非遗文化隐含的信息经过处理后外化于译入语表层。在此基础上,译者可自由选取合适的翻译策略释义原文,实现文本为读者所接受的预期功能。翻译目的论三法则的运用可较好地实现这一功能,但也需进行合理取舍。
目的性原则位于三法则中的首要位置,是决定翻译过程的根本原则,其要求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以译本在目标语中达到预期目标为标准,考虑目标语读者的接受能力。因此,目的性原则运用于文化负载词翻译可体现为增译与省译。一方面,在中英文不对等的情况下,直译无法保证文化的准确传达,为其增加必要的翻译作进一步解释,无疑可使读者更了解和接受旅游景点中含有的文化内涵;另一方面,许多景点善于运用多种典故及修辞增强景区的故事性与美的体现,对于国外受众而言可能引发反作用,此时,在不影响原文主体的前提下省译冗杂内容可使译文更为简洁流畅。
五、结语
伴随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及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文旅融合已成为新时代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其中,非遗外宣是对外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促进人类文明发展的伟大工程。当今旅游业已成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促进我国文化繁荣发展、焕发出勃勃生机的重要途径。然而,当今疫情肆虐及各种翻译问题存在,使我国文旅翻译现状不容乐观,非遗这一重要元素的外宣翻译更是阻碍重重。笔者就其现状加以分析,认识到文旅翻译不仅具有提高译本可读性,引发目标语受众兴趣的目的,更为重要的是传承发扬我国文化的使命;而非遗作为对外展示我国民族形象,促使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环节,其重要性已日益凸显。由此,笔者就文旅翻译及非遗外宣对策进行研究,希望可以在一系列实践创新中不断探索前进,扎实推进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际化进程,使文旅外宣材料所承载的文化气息得以展现与传播。
参考文献:
[1]吴理财,郭璐.文旅融合的三重耦合性:价值、效能与路径[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8(01):62-71.
[2]程水英,徐筱妍,刘巧.后疫情时代下我国旅游文化产业的现状与翻译困境[J]. 经济师,2021(12):177-178.
[3]徐睿,袁邦株.红色旅游外宣翻译研究综述[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9(05):39-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