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习题教学中培养学生多元智能的策略

期刊: 学子 DOI: PDF下载

周崇山

甘肃省民乐县第一中学

摘要

多元智能理论是1983年美国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该理论强调人的智能是多元的,除了传统认知理论中的数理逻辑智能和语言表达智能外,还包括空间感知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自我认知智能以及认知自然的智能等。它推翻了传统智力观,提出每个人都有多元智能,每个问题的解决都是多元智能共同作用的结果,认为以传统智力观评价学生是不科学的。这一理论的提出轰动了教育界,使人才的定义和人才培养方向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这一理论与我国的素质教育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强调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讲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并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


关键词

高中物理;习题教学;多元智能;

正文

引言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习题教学至关重要,一方面有助于学生透彻理解物理知识中的基础概念和规律,并将其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另一方面可以促使学生对物理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习题教学除了直接作用于学生物理知识的学习效果,还对其物理学习态度、解决物理问题的思维方式和能力等存在直接影响。

一、基于新课程理念的高中物理习题教学的原则

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重视每一名学生的发展,最大程度地激发其学习兴趣,培养其综合素质。但就高中物理知识来说,其概念和规律具有明显的抽象性,因此,高中物理习题教学应遵循以下两个原则:一是紧扣规律和概念的原则。在高中物理习题教学中,教师应将概念和规律的运用放在重要位置。对学生进行习题教学的目的是巩固所学知识和定理,这样有助于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另外,在学生解答习题的过程中,教师要将侧重点放在对具体概念的应用上,这样除了可以提升物理学习的应用性,还能帮助学生透彻理解物理知识。二是自主训练原则。在高中物理习题教学中,学生的自主性非常重要,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而且能提升学生运用所学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性。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物理习题教学,教师要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并对学生自主答题提供支持和鼓励,提升学生参与积极性的同时,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为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教学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

二、当前高中生的物理学习状况

(一)缺乏自主学习能力

目前的高中生,大都是通过记录大量的物理笔记来学习物理知识,这种方法仅对一部分学生有效,只通过记录笔记学习往往达不到理想的学习效果。没有良好的学习方法,学习的效率自然也不会很高,导致一些学生认为物理是一门非常难的学科,降低了学生学习物理这门学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课堂中,对老师的提问,发言的学生十分少,积极性不高,很少有学生会主动举手回答。这种被动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失去了自主学习的状态和意识。如果长时间发展下去,在学生的潜意识里就会默认物理知识十分困难,“我学不会”,自己打击自己的自信心,更不要谈找到学习物理这门学科的乐趣了,老师再进行教学就更加困难。

)物理学习兴趣不高,深入钻研力度不够

高中阶段的物理知识相较于初中又上升了一个层次,而且对学生逻辑思维、计算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要求都比较高,所以对大多数的高中生而言,物理学习会比较困难。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他们物理学习的积极性。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缺乏对这门学科的学习热情,那么就很难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本学科的学习中,这也是导致物理学科成绩不理想的主要原因之一。而物理作为高中的一门重要学科,教师应运用合理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让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物理知识。

三、高中物理习题教学中培养学生多元智能的策略

(一)提升习题设计水平充分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

科学性就是习题的设计要符合科学认知和事实,不能脱离事实而存在。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学科,高中物理对于真实性和科学性的要求是较高的,习题设计不严谨,不利于科学精神的形成。而题目文字内容本身也是一种文化输出,输出的内容如果不科学,也会影响学生的认知。有些教师在进行习题设计时忽视了题目情境是否能够成立,是否符合科学知识,使题目情境与学生的认知发生了冲突,或者传播了错误的认知,不利于学生认知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比如,有些教师设计题目:手握绳子牵引小球,使小球在竖直面内做匀速圆周运动,然后交代绳的长度、球的质量、运动速度等,求解问题。但事实上这一题目本身就存在着不严谨性,小球在竖直平面内做匀速圆周运动是有一定的条件的,需要保障小球只受向心力的影响,而小球在竖直平面内很难克服重力的影响,即使手拉绳子可以施加力,也很难保障达到匀速运动。因此教师对于习题设计要秉持着科学性原则,避免题目本身对学生的认知产生错误引导。实践性就是强调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衔接,尽可能让学生通过实践探究找到题目的答案。基于物理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性,因此习题的实践性也是习题设计的重要原则。要求教师在进行习题设计时,要贴近实际生活,利用生活化的素材、生活化的现象、生活化的问题设计习题,从而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际联系,并使学生在建模中获得抽象思维与具象思维的自由转换,在解题中发展认知能力、实践能力等多元智能。比如,在设计匀速圆周运动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知识的相关习题时,可以与我们的生活实践相结合。例题:司机行驶中由于线路不熟走到了一个丁字路口,正前方是一条小河,这时司机如果想要避险,是需要紧急转弯?还是要紧急刹车?通过这样的设计,将匀减速运动的位移与紧急刹车后滑行的距离建立起理想的模型,将匀速圆周运动的半径与紧急转弯滑过的距离建立起理想的模型,促进学生应用知识指导实际生活。

(二)引导探究,培养钻研精神

新课程理念的核心之一就是要开展科学探究,为学生提供探究的机会。新课标强调,科学探究主要由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实验过程、搜集材料进行实验、分析论证、评估、交流合作等要素构成。“要素”与“环节”存在较大不同,如果一个过程存在必要环节的缺失,就无法顺利进行。一个具有探究性的教学过程只需要存在上述一两个要素即可,并不要求具备所有要素。只要将科学探究的若干要素囊括在内,即使没有演示实验或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同样也属于科学探究。由此可见,科学探究可以与实验割裂开来。如教学“光的干涉”时,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两列光发生干涉时,光屏上的亮条纹和暗条纹到两个光源的距离与波长存在怎样的关系?遵循类似规律,在声的干涉中,如果将两个震动完全一样的声源固定在同一个位置,波长为0.6m,小明距离声源分别为4.8m和5.6m,小莉距离声源分别为4.5m和5.5m,两个人听到声音的大小有什么区别?在上述过程中,教师提出了习题探究活动中的问题,并指导学生以解决拱形桥问题的经验进行科学探究中的“猜想与假设”“分析与论证”,并获得最终答案。这两个环节的主体都是学生,因此以上习题教学过程具有良好的探究性。

(三)引入物理概念和规律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课堂授课的过程中,应当给学生补充相关的知识内容,尤其是对于概念部分,应当让学生能够准确地对相关概念进行区别和明晰,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身在学习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在高中阶段的物理课堂教学中,会涉及到较多的理论性内容以及较多的概念性内容,教师应当对相关的概念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树立初步认识物理的逻辑思维,让学生能够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更好的掌握相关知识内容,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也能够让学生准确辨别相似的理论性概念,学生在对相关的知识内容进行应用的过程中,也能够减少出现错误和误差的情况.物理这门学科对于学生的理论知识储备以及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这也需要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使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依托具体的情景,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深刻地学习到相应的知识内容,帮助学生梳理自身逻辑思路,让学生的知识体系能够得到丰富和健全,发现学生所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对此进行解决.

(四)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习惯

高中生在做题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出错的情况。如果不对错题进行积极反思,学生再次遇到这类习题时,就可能重蹈覆辙。因此,教师应当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学习习惯。在每次考试、练习过后,都能将自己犯错的地方有条理的记录下来,在复习时勤加回顾。这样可以让学生吸取教训,改正错误,促进解题能力的提升。为了帮助学生做好学习总结,教师可以为高中生布置“错题集”任务。让学生专门将容易弄混的物理概念、答错的物理习题记录在一本笔记上,在每周周末上交给老师。教师从中找出学生犯错的共性问题,专门设置一份考卷,不定时的考察学生。这样可以起到突击抽查的作用,成功加深学生对错题的印象,在心中形成一定的警惕心理。当学生再次面对同类型的易错习题时,就能通过错题训练的经验迅速形成条件反射,避免重复错误的情况出现。

(五)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反思对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因此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下次遇到类似问题时能够吸取教训。为了完成这项工作,教师确定学生在解决问题上所犯的错误,并让学生在错误的地方再次看到自己的错误并理解自己的错误。要留意自己怎样解决难题,也要留意自己做得不好。在教学中学生应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积极思考,充分了解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帮助自己下次集中精力解决问题,获得更多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新技能。为了取得良好的学习成果,学生必须在日常实践中找到更多的解决办法,提高解决问题的技能。随着解决问题的方法增加,物理知识不再枯燥乏味,从而减少了物理老师的教学压力。反思审题是将关键信息进行准确、全面的分析,排除题目出现的干扰项,将存在的已知条件进行全面理解,零误差地分析处于临界值状态的物理量,并且准确了解题目所要求的结果。观察题目中已知量和未知量存在的联系,弄清题目中的干扰条件和有利条件,将物理场景有效并准确地表达出来,进而提高答题能力。反转型逆向思维,是指将已知的事物运用相反方向进行思考,产生新构思的途径。“事物的相反方向”通常是从事物的功能、结构、因果关系这三个方面进行反向思维。例如,垂直上抛可以看做最高点到抛出点的自由落体运动。在解决物理问题时,要对某些已知条件进行适当的变通,进行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思考,利于打开解题的视角,拓宽解决物理问题的思路,有效减少固有思维定式的影响,从而提升学生的应变能力。

(六)强化实践,在实践中获取经验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物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最大不同,就在于实践性更强。学生在实际的实验操作中,可以将课堂中所学的知识活学活用,以便加深印象。此外,如果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问题,还可以及时求助教师进行解决,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物理的解题效率。例如,《楞次定律》这一课教学,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熟悉并掌握楞次定律的内容,感应电流激发的磁场与原磁场的关系,以及定理中对“阻碍”二字的理解。所以,教师在进行这一课教学时,应重视强化学生实践操作。与此同时,教师也要提前准备好教学所需要使用的器材,比如:灵敏电流计、变阻器、线圈、磁铁、电池组等。相关器材准备完毕后,教师则可组织学生开展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学会引导学生边实验、边思考。比如,教师可这样提问:“我们现在要研究感应电流的方向,我们需要设计什么样的方案呢?”然后教师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每位学生利用小组内的器材进行合作实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磁极的方向,以及螺线管的环绕方向,并让学生做好实验记录。最后,教师再利用多媒体展示实验过程和结果,让小组学生对比和交流实践操作中的不足和错误之处。学生经过这样的实践操作和对比后,肯定对楞次定律的基本内容了然于心,这会大大提高他们对这一知识板块的解题效率

结束语

基于新课程理念开展高中物理习题教学,教师应从自身做起,转变教学理念,全面贯彻新课程理念,合理地选择物理习题,并创新教学手段,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转变以往大量做题的传统习题教学模式,使习题教学常教常新,以达到提高高中物理教学效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董倩,冯元君,吕华平.多元智力理论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2020(17):183-184.

[2]王志永.高中物理教学中习题课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策略[J].散文百家,2020(3):198.

[3]岑浙表.论高中物理习题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20(13):136.

[4]黄伟,陆天明.多元智能视野下高中物理差异教学策略[J].基础教育研究,2021(13):84-86.

[5]孔琳琳,张金良.基于多元智能理论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素养[J].湖南中学物理,2021(7):1-3+90.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