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应触及学生的心灵——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思考与尝试

期刊: 学子 DOI: PDF下载

韩博

甘肃省天水市新华门小学

摘要

在社会文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教育任务以及基本目标产生了明显的变化,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成为了主体。许多学校立足于素质教育工程的实施要求,重新调整人才培养计划及方案,全面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及引导,坚持德育为先和立德树人的育人理念,充分凸显素质教育的优势以及本质。小学语文的育人作用比较明显,具有一定的人文性和思想性,能够更好地陶冶学生的情操,是非常关键的德育手段和载体。教师可以整合利用形式多元的语文教学元素,灵活渗透德育。确保学生能够学习语文知识,接受优秀思想文化的熏陶及教化,进而逐步规范言行举止,塑造完善的人格和正确的人生三观。


关键词

语文教学;德育渗透;思考与尝试

正文

引言

德育要求教师坚持多措并举以及以人为本,培养学生健康的三观以及正确的思想行为,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成熟发展,稳步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语文这门课程的人文性、艺术性和文学性比较明显,新课改之后的语文教材编排方式有所变动,教材质量提升较快。大部分的文本语言非常生动形象,气氛较为和谐,内涵非常丰富,发人深省,对学生的教化作用较强。教师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合理渗透德育元素,塑造学生正确的人生三观,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让学生能够站在宏观的视角主动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始终坚持真善美,实现个人德智体美劳的全面成长及发展。

一、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必要性

(一)体现了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在对小学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新课程标准进行分析时不难发现,该阶段的教育教学工作需要以学生的审美情绪以及品德修养为基础,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围绕德智体美劳和谐发展的具体要求,充分凸显语文的人文熏陶作用以及思想感染价值,全面发挥这门课程的育人优势,弘扬民族精神。让学生能够逐步形成一定的爱国主义情怀,在教师的指导下塑造完善的精神品格,保持正能量以及良好的人生态度。具有远见卓识的教师将德育渗透作为语文教学的基本目标以及硬性指标,积极践行语文课程基本理念,主动承担起教书育人的责任重担,确保语文课程能够回归本质、回归归自然。

(二)与语文课程性质密切相关

语文教学的责任和作用比较大,学生的技能学习和知识吸收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教师还需要坚持多措并举,引导学生自主分析不同文本中的核心思想。结合人类文明创造的精神财富以及物质财富来引导学生,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良好的情绪情操以及情感,让学生能够掌握正确的思考方式以及表达方式,逐步我塑造完善的人格,因此语文学科的熏陶作用比较明显。如果教师将德育元素融入进语文学科中,就能够完整地体现语文课程性质,实现学科教学的重要目标。教师需要了解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剖析课程的基本特征及具体要求,全方位、多角度的调整教学思路,提升教学质量。结合整个语文教学的具体流程,适时适当适量的渗透德育元素,全面落实好思想教育工作,让学生身临其境、自主感知和深入体悟。

(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想情感

新课改要求小学语文教师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全面培养学生的情感,真正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逐步夯实学生的学科基础,让学生能够产生良好的学习能动性。在灵活渗透德育元素时语文的人文价值以及思想性得以凸显,教师也会结合语文文本中的情感元素打开学生的心扉,引导学生自主分析文质兼美的文章。大部分的学生能够产生一定的情感共鸣,思想得到了升华,能够逐步形成爱生活、爱自然、爱祖国的真挚情感,深入感受不同文本中的真善美,保持良好的学习能动性。教师则需要将知识技能的传授与思想品德的熏陶相结合,逐步提升学生的感悟能力和理解能力,让学生自主体验不同的情感。

二、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要求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势在必行,这一工作的难度系数相对偏高,教师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深入分析德育渗透的具体要求,实现对症下药。首先,教师需要拉长战线,采取潜移默化式的教学模式逐步熏陶学生、引导学生,灵活渗透德育元素,围绕情感、态度、价值观进一步分析新课程的具体教学目标。根据特定的情境以及具体内容进行调整以及优化升级,充分体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让学生能够接受人文内涵的长期熏陶。这一点有助于尽量避免语文教学陷入枯燥和空洞,培养学生良好的德育素养,确保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深化个人对文本内容以及人生哲理的理解和认知。

其次,教师需要坚持人文性与思想性、基础性与科学性的有效统一,不再盲目跟从其他教师的做法或者是过度求新求异,适当控制知识技能讲解的比重,合理倡导人文精神。逐步强化学生的知识技能水平,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素养,带领学生主动学习我国的优秀文字以及思想内涵,不再喧宾夺主、照本宣科以及本末倒置。充分凸显语文学科的思想性内涵以及本质属性,发挥德育的优势和价值,实现有机渗透和互相融合,确保德育目标、智育目标都能够落到实处,逐步提升整体的语文教学境界以及水准。

三、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对策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对学生的成长成才以及语文教学改革都有深远持久的影响,教师需要讲究方式方法,坚持教务定法,全方位渗透德育元素。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打造品质课堂。

(一)创设生动可感的教学情境

情境教学符合素质教育与理念的本质要求,是一种科学高效的教学方法及对策。有助于转变传统育人模式。有的教师对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认知比较片面,存在许多的历史遗留因素,投入诸多的时间讲解基本理论知识。学生比较被动,无法深入透彻的学习新知识,只能够进行简单重复。这种机械生硬的教学模式存在明显的功利性,只能够完成短期教育目标,违背了素质教育改革的初衷,导致学生成为了知识的容器,一知半解,逐步丧失了学习的自信心和动机。为了避免这一现实矛盾,教师需要打破教学常规,坚持多措并举,围绕语文学科的特殊属性针对性的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能够自主进入情境,获得不同的感悟,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和积极性。特定情境下的情感体验非常特殊,能够为德育工作的开展做好铺垫,教师需要坚持循循善诱以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确保学生能够学透、学懂、学精、学深,主动接受优秀思想文化的教化。比如在指导学生学习《尊严》时,有的小学生人生经验比较少,无法深入了解“尊严”这一基本概念,对个人尊严的维护也不够关注,同时不知道如何尊重他人的尊严。教师则需要以提升学生的责任感以及尊严意识为目的,精心创设教学情境,通过简单设问来引发学生的思考。比如教师可以问学生“大家在生活中遇到困难吗?”“大家会主动寻求他家的别人的帮助吗?”“如果遇到困难有一个人非常的自负,语气比较差,那么大家会接受别人的帮助吗?”大部分的学生持否定意见,认为别人不尊重自己。教师则可以顺势引入“尊严”这一概念,肯定学生的做法,让学生能够深入意识到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离不开互相尊重。在调起学生的兴趣之后,教师则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尊严》这篇课文,强化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更好的融合德育元素与小学语文教学工作,避免学生一知半解。

(二)整合利用多媒体教学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过于关注理论知识的说教,教师以教材为蓝本,出现了照本宣科的问题,理论讲解所占有的比重较高,学生摇头晃脑,成为了知识的容器,缺乏一定的学习兴趣。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会主动抓住德育渗透的契机,充分凸显语文的德育功能。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机遇更加丰富,学科内容得到了拓展及延伸,这些能够为德育融合做好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小学语文教师则需要结合语文教学的现实条件,主动抓住契机,灵活融入德育元素。比如在与学生共同学习《观潮》时,教师会发现一部分学生的想象力以及自主思考能力有所提升,但是没有见过现实中的钱塘江大桥,因此无法感同身受,了解钱塘江大桥的磅礴气势。教师指需要意识到这一问题的负面影响,先让学生自主联想,然后播放提前准备好的钱塘江大潮图片以及相关的视频资料,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深入感知,引导学生分析钱塘江大潮的气势,了解整个江面从涨潮到平静的全过程。如果教学时间比较宽裕,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结合个人的地理知识分析涨潮的具体原因,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科学知识的动机和兴趣,让学生能够深入了解祖国大好河山的美景,培养学生良好的爱国主义情怀。很多的学生能动性比较足,能够在教师的耳濡目染下自主感知、大胆学习和尝试。另外在引导学生学习《圆明园的毁灭》时,教师也可以借助线上学习平台搜集圆明园毁灭前后的对比图片,融入“落后就要挨打”的重要道理,让学生能够意识到只有实现自立自强,才能够不被外人所欺负,逐步树立个人的人生理想以及雄心壮志。这种以多媒体为基础的课堂教学模式符合学生的信息接收偏好,能够更好的打破教学常规,突破时空限制,凸显语文教学的生动性、形象性和直观性,保障学生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

(三)组织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

新时代背景下的人才培养要求产生了明显的变动,理论知识的学习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在完成基本教学任务后,教师还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交流意识以及探究能力,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要求,积极落实好日常教育工作,充分凸显语文这门学科的人文特征以及教育作用,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让学生能够自主参与综合实践活动,提升个人的实践动手能力。这种循序渐进的教育模式有助于完美渗透的育元素,吸引学生的眼球。比如在指导学生学习《为人民服务》时,很多学生学习积极性比较足,对周总理的相关经历以及故事有了初步的认知,能够深入的感受周总理日夜操劳以及不辞辛苦的高贵品质。教师则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合理的划分学习小组,组织合作探究活动,鼓励学生利用学校的图书阅览室以及计算机自主查阅与周总理相关的资料,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收集和整理能力。很多的学生学习热情高涨,能够获得第一手资料,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教师则可以围绕“总理赞歌”开展手抄报活动,鼓励学生在小组内部设置学习目标、合作分工、激烈讨论,主动搜集不同的资料整理笔记,共同完成精彩的主题小报。在自主参与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学生的心灵受到了震撼以及净化,能够全程参与交流活动以及合作活动,深入了解周总理的优秀精神品质,主动接受优秀人格的熏陶以及净化,这一点对推进小学语文教学创新有重要的作用。

(四)打造光辉的教师形象

小学生的可塑性比较强,教师对学生们恰当引导直接关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会坚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在积极引导和正面鼓励的过程中稳步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确保语文教学工作与德育渗透工作实现紧密结合。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往往根据教师的言行举止来决定个人的行为,因此教师需要坚持言传身教,掌握不同的待人处事技巧。为了实现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元素的全面渗透,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教师需要做到环环相扣,注重自我提升,坚持终身教育,以良好的思想道德水平以及综合素质为学生树立学习和实践的榜样,充分的凸显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启发作用。比如为了让学生树立个人的人生理想,明确学习目标。在日常教育工作以及生活中,教师需要坚持自我反思和自我提升,以正确的人生三观以及渊博的知识来引导学生、启发学生,让学生能够说出个人的独到见解,真正做到游刃有余。具有远见卓识的教师还会利用课外碎片时间与学生促膝长谈,鼓励学生拼搏进取、迎难而上,以良好的人格魅力合理渗透的元素,促进语文教学改革及创新。课内外的师生互动不容忽略,在与学生交往时,教师需要做到举止有度、举止文明,培养学生高贵的品格,让学生能够做到乐于助人、诚实守信以及负有责任感。在学习和生活时,有一部分学生会遇到不同程度的问题,教师需要挺身而出,为学生答疑解惑、排忧解难,坚持循序渐进和循循善诱的育人准则,确保学生能够逐步养成宽容美德。为了避免学生中途而废或者是浅尝辄止,教师个人需要严于律己,始终以一颗包容之心宽容学生的错误,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来引导学生,循序渐进的开展德育教育工作,不再过于关注简单的批评和指责。在严格要求学生之前需要严格要求自己,坚持严要求、高标准,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实现德育元素的灵活渗透,有效扫清德育工作所面临的各种阻碍。

结语

在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思想品德教育备受关注。教师需要围绕新时代背景下的教育任务以及教育目标深入钻研教材,合理渗透德育元素,整合多种教学模式稳步提升德育质量及效果,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接班人和建设者,积极承担教书育人的责任重担。

参考文献

[1] 王光辉. 教育应触及学生的心灵——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思考与尝试[J]. 基础教育参考, 2007(9):2.

[2] 李春生. 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思考与尝试[J]. 商业故事, 2017(12):1.

[3] 吴承素. 谈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J]. 课外语文:下, 2014(7):1.

[4] 邹敏. 德育思想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的渗透与融合思考[J]. 语文新读写, 2020.

[5] 林永芬. 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几点思考[J]. 东西南北:教育, 2020(20):1.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