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心灵教育与知识教育

期刊: 学子 DOI: PDF下载

阿致娇

云南玉溪长水实验中学 邮编653100

摘要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指出: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强调“德”的重要意义,重视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挖掘“德”的深邃内涵。育人和育才相统一,而育人是本,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四有好老师是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作为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需坚持“先育人后知识”的理念,做到以我行育人心,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学坚定不移的信念。笔者作为一线教学教师,结合自身经历,积累“育人”素材,以此鼓励自己坚持初心。


关键词

立德树人,实践,经验

正文


一、立德树人

自古以来,我们国家就很重视立德树人,《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孔颖达:"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圣德立于上代,惠泽被于无穷。"《管子·权修》记载:“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我苟种之,如神用之,举事如神,唯王之门”,古代就很重视德育。

当前,习近平总书记也高度重视立德树人,他指出:好老师应该懂得,选择当老师就选择了责任,就要尽到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责任,并把这种责任体现到平凡、普通、细微的教学管理之中。——2014年9月9日,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1]

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这是人才培养的辩证法。办学就要尊重这个规律,否则就办不好学。——2018年5月2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2]

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应该秉承“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在实际教学中实践“先育德”再“育知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指出:“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强调“德”的重要意义,重视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挖掘“德”的深邃内涵。育人和育才相统一,而育人是本,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四有好老师是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

二、实践中“立德育人”,以我行育人心

作为一线教师,尤其是从事历史学科教学,笔者深深知道“育人”,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重要性,结合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历史教师要重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在教学实践中,笔者结合自身情况,有所感悟,在给学生授业解惑的同时也要同步进行德育,努力做到四有好老师。

(一)有理想信念,育人初心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要始终坚持育人初心,尤其是从事教育工作的我们,先育人再授业解惑。在实践中,德育工作做好的班级,整体成绩不会差,学生从思想上接受才能有效进行实践。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先育好人,教授其方法,学生才能内心接受。

(二)有道德情操,秉成德育

师者授业解惑者,教师是除了父母之外的第二任老师,教师的一言一行会影响到孩子,作为合格的老师一定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这就需要教师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作为历史教师,我在授业解惑的同时也会注重培养学生德育。笔者经常和学生说一句话“人应该活在希望之中”,一定要做一个“有温度的人”。历史核心素养之一重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笔者也会在课中渗透。如:中国传统文化,笔者在讲授传统文化知识点的时候,也会对当前一些文化现象给学生做出正确的引导。在涉及抗日战争这段历史,教师可以在授课过程中深挖情感因素,以引起师生情感共鸣。

(三)有扎实学识,启迪知识

在实际教学中,如何上好第一堂课,快速吸引学生,这是许多老师都要面对的事情。笔者认为:上好第一课关键在于把最好的,最具吸引力的那面展示给学生,关键在于与众不同。最最根本的就是自己的学识,用自己的学识吸引学生,尤其是初次认识的学生,务必要第一节课就吸引他们,让他们留下印象。实践中,笔者是这样做的。自我介绍一定要精彩,最好能联系自己的学科,自我介绍和学科知识密切联系,笔者专业历史,自己的姓能和南诏历史相联系,由于自己独特的姓就能吸引学生。扎实的学识也同样能吸引学生,笔者这样授业解惑,把专业知识先自己理解,然后把枯燥的历史知识转变成通俗易懂的知识传递给学生,这需要教师在平时多积累素材。

比如说,记忆新航路开辟的路线,教材很繁琐,笔者采用简单的一些字来记忆。

葡迪问好,葡达答印,意哥美,西麦环。

比如记忆红军长征路线:

红军背一金大泸,过草地,翻雪山,到陕甘。

比如苏联新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斯大林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

战无市,采余粮,集力卫。

新有市,采固税,渡社义。

斯集计,推工业,失农工。

解决措施:赫农,勃工,戈政,苏解体,瓦两极

如;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西方资代,英德美法,英君立宪,

君虚议实,逐限王权。德君立宪,

君实议虚,特采二元,显其封军。

美采总共,分权制衡,联邦中地,

政内三权,政人民主,两党维资。

法曲共和,总统议选,协调保共。

各显特点,方式不一,同一法律。

理解加记忆的方式记住知识点,一步一步让学生跟着老师走,慢慢进步,用学识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有仁爱之心,感化人心

《论语·宪问》载“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修养自己能使身边的人安乐。当前,习近平总书记也提倡好教师要有“仁爱之心”。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也坚持“育人为先”,用“爱”感化人心,重在心灵教育。

在实际教学中,笔者面对的是16-17岁的高中生,他们具备了一定的思维能力,可以和他们进行适当的心灵教育。一旦打开了学生的心灵,教师真正走进学生的心中,学生会觉得教师很值得信任,会和老师交心,学生也会对所学科目不抵触,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成绩自然会有所提升。

在实际教学中,笔者面对以下情况,采取了不同的措施:

1.针对有心理疾病的学生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也会遇到有心理疾病的学生,如(抑郁症、焦虑症),这类的学生对身边的人缺乏信任感。一旦老师和这些学生有思想上的共鸣,这类学生就会慢慢接受老师甚至主动和老师交流。针对这类的学生,在实际教学中,笔者能主动和这类学生说话,主动问他们上课的内容是否能接受,给予多关注,上课的时候可以多站在这类学生的身边,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心。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教师可以采用写小字条的方式给予关心和鼓励,如在作业本上留下信息:小朋友,加油,相信自己在老师的心目中是很棒的,但是老师呢想给你留个问题,如何能快速地让老师记住你。那么,如果真的走心了,这些孩子也会给老师相应的回复,时间久了会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

2.针对不爱说话的学生

在实际教学中,笔者也发现一些学生不与老师交流,甚至是零交流。如何走入这些学生心里,让这类学生接受老师,笔者采取这些措施:课前抽一两分钟,说一些鼓励的话语,用眼神关注这类不爱说话的学生,或者是点评这类学生的作业,适当的提问他们,给于积极的鼓励,哪怕一点点的进步,以鼓励为主。久而久之,这类学生也会慢慢开口和教师交流。如何找到和这类学生共鸣之处,可以通过身边的学生,通过班主任,也可以通过家长,侧面了解他们的爱好。

3.针对性格活泼的学生

针对活泼开朗的学生,这类的学生一旦接纳教师,那就会很走心。笔者在实践中采取这样的措施:“真实”,性格活泼开朗的学生,对待事务会有自己的判断,用最真实的那一面面对这类的学生,他们会立刻做出判断,并试着接受老师。教师在授课的时多采取鼓励的方式去激发这类学生学习,然后调动课堂气氛。针对历史学科,笔者一直都采用讲故事的形式传授给学生知识。

如:涉及到明朝内阁相关知识点,可以采用讲故事的形式把明朝一些皇帝特征概括为“超级宅男”“跑酷皇帝”“木匠工”等,再问学生为什么明朝还存在那么长时间,激发学生去思考,让枯燥的历史活起来。

明神宗朱翊钧,年号万历(1573-1620年),在位48年,其中28年不上朝理政,堪称中国古帝王中的“超级宅男”。其实有明一朝类似行为在世宗、熹宗身上多有发生,而明武宗堪称“跑酷皇帝”,在位期间大多数时间巡幸各地。这种现象表明(       )

A.明朝废除丞相后皇帝不受制约为所欲为

B.内阁制加强皇权时助长皇帝惰性

C.利用宦官掌控厂卫特务机关而天下太平

D.封建王朝末期统治者腐朽不堪

针对活泼的学生,一旦话题足够吸引他们,他们就会积极参与,活跃课堂气氛,这需要教师在平时多积累一些好的,比较贴近生活的素材。

4.针对成绩优秀的学生

   针对成绩比较好的学生,笔者采取“先知识”后“德育”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学习。第一节课就需要用足够的知识吸引这些学生,用学识调动他们。笔者采用口述脱稿式写完古代近代重要的历史时间,采用比赛式让学生参与,以此征服成绩好的这类学生。

5.针对成绩落后的学生

 采用“德育”“鼓励”为先的方法引导,第一步让学生肯学,再传授相关知识点,最后形成肯想,再到想学,最后就是努力的学,成绩自然会一步一步进步。

总之,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始终秉承“先德育后知识”方式,以上素材仅是笔者教学过程中的一些经验总结,以此鼓励自己坚持初心。

参考文献:

[1]习近评:2014年9月9日在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

[2]习近评:2018年5月2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

[3]季淳为《历史学科深化德育应注意的两个问题》,历史教学问题,1994年05。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