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理念下东营市特殊教育学校环境教育课程的路径探索

期刊: 学子 DOI: PDF下载

解晨昕

东营市特殊教育学校 山东东营 257091

摘要

近年来,随着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攫取愈发强烈,生态危机频频出现。造成危机的原因众多,根源在于人。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活动,在提高公民生态素质、解决生态问题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生态文明教育也随之产生,面向生态文明的教育目标正在建构。特殊教育行业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应顺应时代要求,积极进行改革、创新。探索生态文明理念下特殊教育学校环境教育的有效路径,帮助特殊儿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


关键词

生态文明;特殊教育;环境教育课程;路径探索

正文


2018年教育部在《创建中国绿色校园倡议书》一文,指出强化生态文明教育工作,将绿色环保的理念纳入教育全过程,鼓励学生进行针对性学习。对此各地积极性相应,开展多样地生态文明教育活动。东营市各级学校积极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进教学实践之中,其中东营市特殊教学校开设环境教育课程,并积极开展爱鸟日、环境日、环保日等主题班会活动。新时代,基于生态文明教育发展的新要求,特殊教育学校环境教育课程应立足于特殊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根据学生自身特点,制定更具针对性和特殊性的教学目标,努力探索一条适合特殊儿童环境课程教学的新道路。

一、生态文明概念

(一)生态文明概念

“生态”一词最早来源于古希腊,类似于中文语境下的环境一词。“通俗来说,生态就是生物存在的状态,以及他们之间和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状态。”[1]此后生态也被赋予了许多美好的含义,比如健康的、美丽的、和谐之物。“文明”即是人类所创造的精神文明总和,是一种人类的精神财富。“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所逐步形成的思想观念以及不断进化的人类本性的具体体现。”[2]因此生态文明的概念可以从多种维度进行解释,不仅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同样蕴含了生态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关系,生态文明建设与现代化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二、东营市特殊教育学校环境教育课程的实施现状

(一)东营市特殊教育学校概述

东营市特殊教育学校是一所面向全市盲聋儿童、智障儿童以及自闭症儿童,实施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特教学校。学校多次获得的省级、市级先进学校的称号,曾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

学校努力融入教育新思想,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使每一位学生得到适合其身心发展的需求的教育。因此学校在课程设置上,考虑到不同学生发展程度的不同,制定了更具针对性的课程结构。课程方案充分考虑到残疾学生的发展和需求,学校开设了一般性课程和选择性课程构建的课程体系。一般性课程主要包括了,生活语文、生活数学、唱游与律动、生活与适应等相关课程。选择性课程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程度,选择适应其自身发展的课程,激发残疾学生潜能。选择性课程包括,信息技术、环境教育课程以及校本课程。两种课程相互融合,进一步促进残疾学生的身心发展。

(二)东营市特殊教育学校各部环境教育课程的实施现状

东营市特殊教育学校根据不同类别的残疾学生,开设四个学部分别为:启智部(智障学生)、启音启明部(聋盲学生)、康复中心(学龄前儿童)、启语部(自闭症学生)。根据每个学部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不同学部制定了不同的学习方式。其中启音启明部开设有专门的环境教育课程,考虑到本校聋盲生均为高年级学生心理以及智力发展健全,适合开始相关课程。因此以通过学校课堂向学生们传递尊重自然、爱护生态环境的生态文明思想。对于其他学部例如启智部,考虑到本部学生智力发展具有一定的缺陷,不适宜开展专门的环境教育课程,因此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多采用,主题班会以及主题活动日等形式。多样化的学习模式更易激发智障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是,以上两个学部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较为“照本宣科”,缺乏一定的创新性及趣味性。启音、启明部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只考虑到学生的接受程度,却忽略了课程内容的趣味性。过于“书本化”的教学内容,容易使学生产生抗拒心理,从而拒绝学习有关生态文明的相关知识。刻板的教学方式不仅不会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反而会激发学生们的逆反心理。同时启智部老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考虑到智障学生在学习能力方面的缺陷。因此,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注重体现趣味性和多样性。但是,过于娱乐化的学习内容缺乏理论性支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感受到愉快,并没有学习到有关保护生态、爱护环境、保护动植物等相关知识。这种“本末倒置”的学习模式,忽视了开设环境课程的目的与意义。

因此,东营市特殊教育学校需要创设一条,以坚持生态文明为理念的环境教育课程特色教学道路。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面向全体学生,根据不同学生身心发展的差异,制定更具针对性的环境课程教学计划。激发全体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导每位学生成为未来中国生态环境建设的生力军。

三、生态文明理念下东营市特殊教育学校环境教育课程的实施路径

(一)利用“互联网+”改变传统环境教育模式

东营市特殊教育学校启音、启明部的学生多数为14至18岁的青少年,该学部学生可以熟练使用智能手机进行网上学习和聊天。新时代的青少年作为互联网“原住民”,对于互联网技术的熟练应用是我们难以想象的。当今青少年生活日趋网络化,许多学生对于互联网已形成高度依赖。与其一味压制学生上网,不如顺应时代趋势,积极将生态环境教育与互联网结合。开设“互联网+”特色环境课程,激发青少年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前北欧国家已经在生态文明教育中运用信息技术,不断提升生态文明教育的信息技术含量。[3]芬兰开设了“环境在线网站”,方便各年龄阶段学生搜索想要了解和学习的知识内容。丹麦为了推动互联网和环境教育课程融合,颁布了“《教育中的ICT行动计划》《信息技术宏大计划》[4]等文件。

新时代对于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要求,以往刻板的、过时的教学方式不适用与如今的青少年,难以顺应时代要求。此外,对于盲生在课程设置上多一些朗诵类、歌曲类,多使用听觉感官的学习类型。对于聋生多采用与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图片、视频进行教学,方便学生进行学习。在学习结束后多多开展生态文明为主题的知识竞赛、歌曲演唱、舞蹈表演等活动,增强学习趣味性,提升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二)开展多样生态文明实践活动

学校和教师要有事意识将生态文明环境教育作为一项持久化教学任务,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的生态习惯。因此,学校要积极开展多样的生态文明实践活动。对于有智力障碍的学生,教师应和家长积极配合努力创设轻松的学习情境,帮助智障学生在寓教于乐中学会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例如,教授智障学生节约用水。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如果水龙头没有关闭好,小水滴就会顺着水龙头滴落到水槽里,这样小水滴会离开他的小伙伴们。如果水龙头关好的了,那小水滴便不会和自己的好朋友分开。这个案例通过拟人化的教学方式,使智障学生更易理解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在故事中穿插加入简单易懂的生态文明知识,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结语

学校作为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阵地,应积极开展多样的提生态文明教学实践活动,充分调动校内校外一切有关生态文明资源,为校园里的每一位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同时在教学中应坚持生态文明理念的渗透,培养学生拥有持续学习能力,坚持“个别化教学、主题化教学、情境化教学”,制定符合不同类别残障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要求,助力东营市特殊教育学校环境教育课程的变革。生态文明并不是遥不可及的,它需要每一位学生、每一位家长、每一位教师将一个个理念落到实处。早日将我们的国家建设成一个文明、和谐、绿色的美丽中国。

 

参考文献:

[1]谷树忠,胡咏君,周洪.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与基本路径[J].资源科学,2013,35(01):2-13.

[2]霍慧彬,冉芸,高松.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探索[J].环境教育,2019,(09):44-46.

[3]陈帅,黄娟,崔龙燕.北欧国家生态文明教育的三维向度[J].比较教育研究,2019,41(07):75-82.

[4]谢燕妮.芬兰中小学可持续发展教育研究[J].世界教育信息,2017,30(05):50-54+59.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