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进校园之“教”与“学”双向策略的探索

期刊: 学子 DOI: PDF下载

孟琦 1刘娟 2

河北美术学院1 河北 石家庄 050700 河北省教育考试院2 河北 石家庄 050090

摘要

在双减政策的推动下,重新树立教育观念和教育理念,整体中小学教育回归理性[1],注重通过实践活动来减轻孩子的学习压力,提升孩子们的文化素养。而非遗作为文化性和实践性“双强”的活动,传承和创新是必经之路,让其走进中小学课堂不仅成为双减政策下育人方式的探索路径,也成为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实施阶段。本文在高校非遗实践研究的角度从高校育人、实践教学创新、活动实施三个方面探索“如何教”的策略,在中小学生非遗技艺实践学习的角度,从中小学思政浸润、技艺实践、参与互动三个方面探索“怎么学”的策略,将“非遗进校园”的理念和项目在高校和中小学的教育中以“教”和“学”为起点进行双向策略的探索。


关键词

非遗进校园 传承与创新 技艺实践

正文


引言

    在双减政策的实施背景下,教育行业对中小学的教育理念展开了深层逻辑的思考。重塑教育生态成为现实挑战,引起了教育行业、专家及学者对中小学教育的探索与研究。目前针对“非遗进校园”的研究,一方面主要从文化传承与保护、美育、价值观等角度展开探索,另一方面主要是针对具体的非遗实践项目,将项目融入教学,探索具体地传播路径。但无论从高校人才培养的角度还是中小学教育的角度来看,非遗走进校园都是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方向。

一、非遗进校园之“教”的策略

(一)高校育人理念的深化

加强思政教育,坚持立德树人。高校育人和中小学育人是教育体系中不可分割的两个环节。中小学育人为高校育人提供了基础,而高校育人是中小学育人的延伸和深化。两者相互衔接,共同构成了完整的教育链条。在此关系下,高校更应该深化育人理念,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一批传播文化、传播知识的高素质教育人才,鼓励高校毕业生走进中小学,将高校教育和中小学教育相互联系起来,强化中小学生的思想建设,通过非遗进校园深化高校和中小学育人目标。

(二)非遗实践教学的创新

1. 活用教学资源

丰富师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除非遗理论知识方面的高师资外,还需要积累非遗传承人、工艺美术大师等多方面的教师资源,让师资之间形成互动,相互联系,将教学资源用活。多方协同,丰富线上资源建设。鼓励师资互动,围绕非遗项目进行研究,将思政元素浸润课堂,让理论知识与技艺实践相结合,开发适合中小学生的非遗实践课程。将此系列课程转入线上教学资源库,丰富图片、教学视频等资源,达成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为非遗教学奠定基础。

2. 转变教学方式

采用“1+n的教学方式(一门课程+多位老师),打破传统一位老师贯穿课堂的现象。非遗课程的教授既要注重非遗理论知识的讲解,又要注重技艺的实践、实践过程的记录等,将多方面的知识融入非遗教学中,学生才能将各类知识融会贯通。传统的一位老师面对多位学生去教授一门课程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下人才培养的需求,单一理论和单一实践的课堂教学形式已经不能全面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难以激发学生的主体性优势。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多位老师共同进入课堂进行授课,通过不同维度的知识输出更能够锻炼学生知识融合的能力。

3. 加强教材建设

紧跟时代文化,加强教材思想内容的建设。首先对于非遗项目的起源、发展历程、技艺特点等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将其系统化、科学化地整理成教材;其次梳理非遗项目的基本概念、分类、代表性项目等内容,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非遗的内涵和意义;最后紧扣时代热点,将思政元素浸入教材中,以故事的形式将文化于教材中,加强思想内容的建设。丰富技艺实践的形式,充实教材内容。在技艺实践环节中,多样的技艺实践形式,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了解多种技艺实践的形式,可以丰富知识体系,激发学生的创新力和创造力。

(三)非遗实践活动的实施

    通过非遗研学活动、非遗技艺体验沙龙、非遗讲堂等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对非遗技艺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技艺实践的过程中可以增强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实践过程中学会自主思考,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互动的环节中,增强团队合作的意识,并且能更加深刻地体会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性。

二、非遗进校园之“学”的策略

(一)思政元素浸润——强思想

首先在非遗课堂中学思想。中小学生通过非遗课堂接触到传统文化的真实面貌,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明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基,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保护和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其次在非遗元素中学文化。中小学生通过学习非遗元素,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观察力和表达能力,通过学习和认识非遗元素来深入了解中国的文化传统,并从中汲取智慧和灵感。

(二)非遗技艺导入——学技艺

一方面在非遗课程中学习技艺。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了解非遗技艺的传承方式、工艺流程和创作理念,掌握传统技艺的核心技能和精神内涵,通过亲手制作非遗作品,感受非遗技艺的魅力;另一方面在比赛和展览中学习技艺。通过参加非遗技艺比赛或者展示活动来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这样可以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并且可以与其他学习非遗技艺的同学进行交流和学习。

(三)参与互动融入——重实践

 首先在非遗活动中培养实践能力。学生通过亲手制作非遗作品、尝试使用

工具和材料、观察非遗传承人的制作过程和技巧等方式,学习非遗技艺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感受非遗技艺的独特魅力;其次在小组互动中培养实践能力。学生在小组互动和交流中不断练习和改进自己的技能,并且独立完成小项目、参与团队合作的方式培养团队协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图片1.png

“教”与“学”双向策略的互动模式

三、总结

此次分别从高校和中小学育人的角度探索了非遗进校园“教”与“学”的双向策略。在此策略的探索下,高校育人和中小学育人能够依据非遗进校园的项目相互连接,形成相互推进、相互反馈的育人模式。但在“教”与“学”相互推动的方面缺乏全面、完整的实施策略,希望在之后的研究中能够在此基础上加强实践,深入探索。

参考文献

[1] 邢振江,柴佳.“双减”政策:深层逻辑、现实挑战与治理之道[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24,45(01):12-19.

[2] 李林霞. 非遗进课堂  文化润校园[N]. 山西日报,2023-07-06(010).

[3] 黄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与小学美育结合的路径初探[J].美术教育研究,2021(10):166-167.

 

项目来源:河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

项目类别:重点资助课题

课题名称:“双减”政策背景下“非遗入校园”课程建设与实施路径研究

项目编号2202078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