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中预防学生心理危机的方法
摘要
关键词
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学生心理危机;预防措施与方法
正文
在初中阶段落实好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衔接,可以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下实现更健康茁壮的成长。班主任的管理不该局限在指导学生学习,还应该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在德育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实现全方位、高素质的发展。但就目前的实践情况来看,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导致学生的参与度不高、学习主动性不强,这是在未来各一线初中班主任必须高度重视并有效解决的问题。
一、德育教育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预防学生心理危机的重要意义
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许多初中生容易接触到不良文化、步入人生歧途,再加上他们正处在心理生理快速发展的阶段,所以教师更应该肩负起向学生提供有效心理健康教育的义务和责任,结合大家的心理状态做好精准观察,把握他们的心理发展和变化特征,定期组织各类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帮助众人解决内在的心理问题,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度。拥有健康心理的学生往往能以更积极向上的态度面对来自于日常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和挑战,树立健康自我的意识,会不间断地反思总结自己在过去言行上的错误偏差,并第一时间做好纠正。
二、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中预防学生心理危机的方法
1.加强理论学习,掌握科学的方法处理好班主任的三重角色
在融合式教育中,教师应该同时担负起班主任、教师、心理疏导员这三种不同的身份。想要提供科学的心理辅导,不但要提高个人的指导能力,而且还应该将这三者角色有效地融合在一起,促进它们的和谐统一。在新时期下,初中生的心理问题是持续变化的,而且还会随着时间的推进不断涌现各类新问题,所以教师要秉持“活到老学到老”的原则不断学习接触更领先的知识,优化个人的知识体系体系,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首先,教师应该设立高效的辅导策略,根据所带班级学生的年龄结构、性别差异推进因材施教。其次,应该重视工作的保密性,心理辅导工作与学生的隐私息息相关,想要让学生敞开心扉教师必须要绝对做好保密工作,不能将学生告知自己的事随意透露给第三个人。最后,辅导应该长时间进行,心理辅导具备多元、反复等基本特征,所以难以在短时间内收获良好成效,因此教师要结合班级内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定个人的档案、设计长远计划。
2.巧用随笔辅导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增强辅导效果
随笔是一种具有较高自由度的写作形式,深得学生的喜爱。在随笔批语中,如果教师能坚持平等公正鼓励的基本原则,借此嫁接起师生沟通对话的有效桥梁,应该就能提高辅导的效果。那到底应该如何用随笔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心理健康辅导?从以下这几个角度出发去把控会是更好做法。
2.1运用名言警句、诗词名句等简练的评语发挥最佳效果
初中生处在叛逆阶段,各类名言警句、诗词名句往往会给他们醍醐灌顶一般的感觉,深得学生的喜爱,因此在学生的随笔点评中,教师可以附赠一些鼓励性的、与他们随笔内容相关的名言警句。举几个例子,在随笔中学生表现出自卑、内敛的姿态,这时教师可以在文本内留下一句话——去做你害怕的事,害怕自然就会消失,用脱敏的方式鼓励学生迎难而上、试着克服困难。如果学生因为屡次失败而产生放弃的想法,这时教师就可以在随笔中留下这样一句话——人生最大的光荣不在于永不失败,而在于屡败屡起。
2.2运用沟通艺术
首先,教师应该善于倾听,对学生所写的内容表示理解,很多时候学生需要的并非来自于教师的点拨和帮助,而是希望得到来自于教师的认同,这时教师只需要以倾听者的姿态去认可他们的行为即可。如在随笔中留下“是的,我理解你”等表示肯定的话语,与学生产生共鸣。另外,也可以留下“如果你是他,那么....”,让学生在开放性的结局中试着换位性思考,用同理心去处理问题。比如说有一个同学在随笔中写到,在田径比赛中因为队友的失误所以8×100错过了第一名、只得了第二,也因为这件事跟队友的关系好像渐渐疏远了。针对以上随笔教师可以这样写,如果你是那个犯错的队友、你希望其他同学怎么对待你?让学生试着站在他人角度出发去考虑问题。
2.3应当勇于暴露自身的心路历程
在面对学生时,部分教师会以过高的姿态去指点大家,将自己塑造为“神”、不愿意暴露自己真实的历程,在教师看来,一旦暴露了就会导致自己在学生面前威严尽失,但事实上,现在的初中生对真实、有人性的教师更愿意知无不言,所以教师应该勇于暴露自己、以此来赢得学生的认可。比如有这样一名学生,他在随笔中写到自己数学成绩很差、对学习毫无兴趣,这时教师可以这样引导,你知道吗,在初中的时候,数学、物理、生物等理科课程都是老师非常害怕的科目,而且我初中时候考的数学成绩跟你现在比差远了,但是老师在中考、高考的时候都获得了不错的成绩,因为我有认真结合过去的不足做出调整。通过这样的鼓励性语言引导可以让学生重拾信心,并且尝试更努力地对待数学的学习。
3.开设心理班会课, 指导学生优化阶段性发展
与传统德育班会课程不同,心理班会课将心理辅导与班会这两种方式结合在一起,成为了培养学生良好身心状态的主阵地。从形式上看,在心理班会课上应该组织各类不同的活动,从主体上看,学生才是活动真正的主人,教师只要从旁提供一定的指导。在初一阶段,由于学生进入新环境不久,面对陌生的老师和同学会产生一定不适应感觉,这时可以组织以“迎新”为主题的心理班会课,引导学生们适当地发泄心中的困惑不安,并且尽快结束适应期。在初二阶段,由于学生会表现出较冲动的状态,一旦与其他同学产生一丝丝摩擦就会升级矛盾,这时教师可以设定以“情绪管理”为主题的活动,让他们以正确态度处理自己和他人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在初三阶段,由于学生面临着较大的中考压力,这时教师可以设定“直面中考”为主题的心理班会课,让学生们说一说自己在面对中考时心中的焦虑,甚至是抑郁情绪,让大家积极分享自己过去用来减压的方法,助力大家更科学有效地应对紧张的备考生活。
4.结合具体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心理辅导涉及方方面面,初中生出现的心理问题也存在着个体化差异,为提高辅导的成效,在辅导形式的安排上教师必须要坚持多元丰富的特色,应该结合着学生的近期情况作为切入点做好个性化的辅导。比如说对班级内的特殊案例,可以通过书信沟通、电话交流等方式来及时干预和介入。举个例子,班级内有个男生叫小明,他性格非常内向,与人相处显得困难,而且行为表现与与他人也不同,经常会一个人嘀嘀咕咕、自言自语,走路姿势看着似乎也“怪怪的”。针对以上情况,教师可以从以下这几个角度出发去把控好小明转化的的过程。首先,多关注小明,与小明的家长多沟通,了解他过去的成长史,寻找他出现这类问题的源头性原因,积极挖掘小明身上的闪光点并给予适当鼓励,引导小明的家人多肯定鼓励支持他,让他获得被期待感。其次,要把握好契机,引导小明学会与他人互动、解决矛盾。如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小明和同班同学出现了矛盾,原因是其他学生认为小明看起来怪怪的、说他不正常,为此班主任组织了一个主题为“独特的我们”的活动,让大家分享自己与他人的相同和不同,让大家在接受他人与自己不同的基础上试着跟大家友好相处,如此就能协助小明走出自己的心理困境。最后,教师要对小明展开一对一的心理辅导,助力他逐步改变不正确的认知方式。在以上多举措并行后,小明会朝着越来越积极正面的方向去前行。
5.携手同行,夯实一个全方位的心理教育网络
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同时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家长还发挥着引领者的作用,学生所处的家庭环境与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有直接关联,为此班主任不但应该在校内做好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而且还应该与家长联动形成共力,助力学生实现更健康有效的发展。如班主任应该强化跟家长的合作,以班级为桥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全面系统推进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各项工作。在开学初时可以召开家长会,向家长们发放一封致家长的信,让他们知道家长在孩子心理健康教育上发挥出的重要作用,让家长明白自己该如何向孩子提供科学指导。另外,还应该成立班级微信群将家长拉到群内,获得与教师沟通和交流的机会,及时反馈各自发现的问题,在沟通后形成更科学的解决方法。再次,可以最大限度地开发家长家庭所在社区的德育资源,进一步提高教育的凝聚力,提高心育的落地成效。最后,积极挖掘学生家长中的现有资源,释放对应的价值,比如在班级中有部分家长是心理专业科班出身的,目前担任心理咨询师,教师可以向他们及时取经、了解在过去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不足及时做出调整。
相对于小学高中阶段的学生而言,初中生的心理更为敏感,这直接体现在他们很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针对以上学情,在展开德育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耐心地向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指导,在言行上不能过于激烈,应该循循善诱,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具体来说,在后续教师应该立足“加强理论学习;巧用随笔;开设心理班会课;提供针对性辅导;携手家长实现共育”等多个角度出发去做好优化安排,以长期工程的态度来对待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如此才能让学生在更短时间内获得更科学、有效的指导,提高个人的心理健康度,最大化避免各类心理危机。
参考文献:
[1] 王登建.初中班主任工作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2(08).
[2] 吴启.走进学生的心灵——浅谈后进生的转化[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3(08).
[3] 试析高中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J].吴永韶.新校园(中旬).2018(11).
[4] 高中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策略[J].葛锦飞.中华少年.2018(30).
[5] 高中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J].李月红.教书育人.2017(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