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响幸福教育,打造幸福校园——幸福理念在教育活动中的实践探索

期刊: 学子 DOI: PDF下载

岑斐斐

和平大街第一小学长白岛二分校 辽宁省沈阳市 110001

摘要

为响应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一思想,严格落实“双减”政策,实施幸福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在教育中感受成长的幸福。幸福教育既关照当下,更指向未来。本文主要阐述了当下对幸福教育理念的理解,及幸福教育在小学教育中的落实现状。并从校园、课堂、校内外活动、走进社区几个方面阐述幸福教育在当下小学中的具体设施措施,开展幸福教育的系列活动,积极创建“成长、乐学、健康”的幸福教育。


关键词

幸福教育;幸福校园;学校文化;伴邻

正文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理想的教育是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从自己手里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幸福教育在小学中的实践需要兼顾教师教学的幸福和学生学习的幸福,教师从备教学评中设计出一节节幸福课堂,学生在幸福课堂中体会幸福学习,拥有终身幸福的学习能力,在日常学习中获得成功与幸福[1]

一、幸福教育内涵与现状

1、什么是幸福教育

幸福是人类生活的永恒话题,追求幸福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源动力。幸福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体现出对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一种追求[1]。幸福教育理念的提出,是扎实做好“双减”试点探索工作的重要改革方向。

人生最高的目标是幸福,幸福同样也是教育的终极追求。幸福教育的使命是在于促进每个生命个体获得幸福体验,提升幸福能力,发展幸福品质,最终培养内心有力量的未来公民。我校主要通过培养幸福发展学生、激发幸福教师动能、开设幸福特色课程、打造幸福高效课堂、创新幸福家校管理、涵养幸福校园文化六项具体措施来实现幸福教育,让教师享受教育的幸福,让学生享受幸福的教育。

2、师生幸福感现状

幸福教育主要包含学生和教师两大教育主体,当前的研究主要借鉴目前已有的调查报告及学生、教师的主观幸福感进行分析[2]

1)提升教师幸福感是落实立德树人和切实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中国教师发展报告(2020-2021)》显示,目前中国中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发展态势表现为总体水平较高,其中中青年教师的幸福感略有下降,而东北地区的教师职业幸福感最高。报告指出,中小学教师的幸福感存在一定的担忧隐患,教师随着年龄的增长,健康、环境、精力的不足会影响职业幸福感。

2)小学生幸福感分析。幸福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基础,也是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体现。PISA2018结果显示,我国学生幸福感普遍不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及环境满意度较低,自我效能感不高,害怕挫折与失败,容易被困难击倒[2]

二、幸福教育理念下学校的实践探索

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教育过程中,既让学生主动努力的学习,又能在学习中获得乐趣,从而能更加健康快乐的成长[3]。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应该拥有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在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中提升自身的核心素养

1、打造幸福校园,构建师生幸福乐园

幸福教育离不开校园环境的滋养,校园环境是幸福教育的外在表现,整洁干净的校园、完善的设施,踏进学校的瞬间就能感受到身心舒畅。学校幸福教育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依托,结合学校发展需求和学生的实际特点,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乐学雅正,和而不同”的“和”文化理念体系。依托中华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建立强大的文化自信。

校园的幸福蕴藏在学校的各项基础设施里。学校中,宽阔的操场、气派的体育馆给师生提供了充分的运动空间和活动范围,在课间休息或体活课上师生共同锻炼身体、强健体魄。一楼新建的图书馆里面藏书丰富,成为了师生课间午休时捧书畅读的乐园,广播室则是早间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书法教室、多功能舞蹈室成为师生泼墨挥毫、陶冶心情的场所,而科技感满满的计算机教室和创客教室成为了师生共同发挥创意、展望未来的造梦屋。

2、打造幸福课堂,推开师生幸福之窗

1)课堂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

守立德树人之正,创协同育人之新,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有力保障[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一节课程融合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多种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学习中主动探索知识,掌握学会学习的能力,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与幸福感。

2)教师的专业成长是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教师是学校的第一资源,让教师以幸福的心态教学,才能创造出最大的知识财富[1]。教学时间是宝贵的,为了呈现一节精彩的教学,教师往往要有大量的课前准备,这是教师压力的来源之一。科技的发展及国家对教育事业的扶持,诸多教育网站例如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等应运而生,为教师提供丰富课程资源,足不出户即可在家观看名师讲课。

(3)特色课程的设置满足学生个性化、差异性发展。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多样育人课程深受学生的喜爱[4]。为了进一步落实 “双减”政策,打造幸福教育,展现学生的青春风采和精神风貌,学校除了基础的课程设置外,在课后服务时间,推出几十种个性化课程,涵盖体育、美育、传统技艺、科技类等等。丰富多彩的个性化课程设置,激发了学生对艺术的追求,培养了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艺术文化修养,增加在学习中的幸福感。

3、举办特色活动,铺设师生幸福未来

特色活动是学校增进师生关系、增强凝聚力,提升师生幸福感的重要途经。每年的新生入学仪式感满满,班主任们提前精心布置班级,欢迎孩子们回归校园,学生入校时一句句温暖的问候融化了老师们的心。学校还会举办例如风筝节、艺术节、毕业季等大型活动,邀请家长陪伴孩子一起参加,实现真正的家校共育。每一次的大型活动都是孩子与老师们心与心的相连,更是学生展示自我,发掘自身潜能的机会。

4、走进幸福社区,“伴邻”“暖邻”一家亲

我校积极开展以校本课程为特色,为学校周边社区提供多元化教育服务,积极创建“成长、乐学、健康”的幸福教育,开展幸福教育课堂“一幼”系列活动。

学校老师多次走入社区,为社区学生讲授中国元素特色课程。例如音乐老师带来京剧艺术,讲解京剧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与基本唱腔,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汲取中国智慧、弘扬中国精神。在幸福教育课堂的实践活动中,使社区更多的同学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同时也在活动过程中不断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精神。

三、结语

幸福教育要求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关注教师的可持续性成长,立足课堂,使所有学科肩负起立德树人的重大责任,使学校工作更加契合人的成长实际,使学生获得自然和谐的发展[5]

近年来,多所学校紧紧围绕“幸福教育”办学思想,关注师生幸福生态,关心师生幸福感悟,把幸福的主旋律贯穿于办学始终,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总结、在总结中提升。目前,“幸福教育”在实际中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办学思想,更成为一种切切实实的教育行动,不断推动师生自身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1] 初玫.基于幸福教育理念的小学育人模式研究[J].教师[2023-08-14].

[2] 贾瑜.学生幸福感:现状,影响因素及启示——基于PISA2018中国四省市数据的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 2020(6):7.

[3] 苗培田.幸福入心入行 德育落实落地——幸福理念在教育活动中的实践探索[J].甘肃教育, 2019(18):1.

[4] 唐西胜,刘鲜华.五育并举构建融合育人的创新模式 ——以杭州市下城区"小候鸟驿站"为实践载体[J].现代中小学教育, 2021, 37(3):1-4.

[5] 刘洁.新时代的小学教育改革[J].江西教育:综合版(C), 2019(8):1.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