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就业育人”路径模式探究

期刊: 学子 DOI: PDF下载

赵晓杰1成巍2李卉3

(吉林大学化学学院,吉林长春 130012)

摘要

随着当前高校教育的不断创新与发展,“就业育人”的探究变得越来越重要并成为高校教育理论的重要课题。“就业育人”的核心要义在于是以素质教育为前提的,致力于培育创新型人才,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就业理念,为学生以后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方面和题中应有之意。此外,作为高校教育教学体系中的重要部分的思政教育,不仅关乎学生“三观”的培育与发展,而且关乎学生职业道德、职业追求等的树立与培养,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高校就业育人与思政教育是同向同行的。因此,在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在当前“三全育人”和“大思政”的格局下,研究怎样把高等院校就业教育与思政教育进行有机地整合与融合,使二者相得益彰就显得尤为必要和重要。


关键词

高校;就业育人;就业教育;思政教育

正文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始终把立德树人当作主要中心环节,把建设贯彻教学整个过程,做到全程教育、全面教育,力争开拓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建设新形势。”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重视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教学工作,积极推进构建“大思政”布局,着眼于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进行高等学校“三全育人”工作,等等。

 

一、高校“就业育人”的内涵

简言之,高校“就业育人”就是通过发掘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教育因素,将大学生就业工作作为教育载体,以充分发挥“就业”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的关键功能。具体来讲,对于高校“就业育人”之内涵。

(一)高校“就业育人”的概念

高校“就业育人”指的是,高校针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新时代的需要,根据经济、社会、职业体系、就业需求以及对人才综合素质的需求,探索他们个人的兴趣爱好、个性、价值观方面的特点,帮助高校学生建立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培养他们的职业能力和求职技能,指导他们建立合理的就业观和职业理念,并帮助他们了解职业发展所必须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从而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进而实现“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过程。

 

(二)高校“就业育人”的特点

“就业育人”,是高校育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特点:

一是目的性。对于高校来讲,其就业育人的目的是多维的、丰富的,但是就其直接目的而言,就是帮助大学生衔接大学教育与社会需求,并将两者有机结合。换句话来讲,它既立足于大学教育本身,又立足于社会需求。

二是个体性。高校就业育人工作的主体对象是大学生。大学生每个人都具有鲜明的个体性格、特征,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所以就业教育要因人而异、精准施策。目前大学生大部分是“95后”、“00后”,他们每一个人的学习情况、家庭情况、性格特征、专业特长、就业意向、职业愿望等等都具有明显的差异。

三是系统性。从内容上来讲,“就业育人”十分丰富和广泛。其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部分和内容,是高校大学生成长成才训练系统的重要环节。

二、高校“就业育人”与思政教育的契合性

正如前文所提到的那样,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一直以来是我们党和人民政府所关注的热门话题和重点任务。党中央、国务院办公厅在《有关继续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思想政治教育要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具体有如下方面:

(一)“就业育人”与思政教育具有互通性

总的来说,大学"就业育人”与思政教育二者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且二者在许多领域都有着互通性,包括在教育方式、教育目标、教学对象、教育内涵等领域,

高质量蓬勃发展,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的教育办学方向。尽管“就业育人”和思政教育在具体的目标上存在差异,但其实质总体目标却是相同的,都是通过社会教育效应,使广大青年大学生进一步提高自我,增强综合实力,从而更加高效地服务于经济社会、服务民众。

(二)“就业育人”与思政教育具有互融性

“大思政”和“三全育人”的布局下,把高校大学生就业教育纳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将有助于进一步完善大学生的生涯教学模式,进一步创新大学生生涯素质教育活动内涵,能够增强大学生生涯素质教育的系统化、科学化、社会性、生活化,也有助于高校大学生从社会中发现自身的价值,在祖国的发展中实现个人价值的升华。

(三)统整融合,完善育人课程

应当建立高校生涯规划教学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的总体规划,明确引领思维教学融合大方向,即逐步形成“以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以‘立德树人’为基本使命任务、以培育高素质职业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具体思维教育方法,从而创造更为合理的思想教学深度融合模式。

(四)教法优化,创新方式方法

教学方式方法和内容方面的变化,关乎着“就业育人”与思政教学相互融合的切实落地。由于传统课堂内容以理论知识教学为主,辅以课堂探究或情境模拟,教育形式的丰富性相对不够,教师课堂的吸引力和对学生的积极参与程度都亟需进一步提高,为此,教师应该做好教学模式方法和课堂内容等方面的变化。

 

(五)素质提升,加强队伍建设

教师是学生全面成长的重要指导者和引路者,肩负为中华民族伟人振兴事业造就正确的道路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责任。为此,高校应当落实人才培养强校策略,秉承高端引领、人尽其才的教学原则,着力做好学校师资队伍素质建设。

总体来说,校内就业指导中心的主要负责人应当具备对各种就业政策和规章制度,市场需求和职业发展动向等方面的必要了解的,在求职技能、培养大学生基于自身职业发展的综合技能等方面也具有相应的经验和心得;此外,在丰富教师队伍的同时,也有利于高校大学生改变求职观点,强化职业发展意识,从而扩大就业领域,进而提高大学生在创新实践能力锻炼方面的水平,以引导其真正地做到学用结合。

 

参考文献:

[1]孙雪玲,吕品,李加禾.思政教育推动高校育人工作的路径探析[J].就业与保障,2021(20):63.

[2]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0).

[3]办好高等教育事关国家发展民族未来[N].光明日报.2016-4-23.

 

1.吉林大学2021年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研究课题(课题名:“就业育人” 路径模式探究,编号:JY202125);

2.共青团吉林省委2022年“吉林省青少年发展研究计划”(编号:2022jqy-zs3)

3.吉林省高教学会2022年度吉林省高教科研课题(编号:JGJX2022D31)

4.吉林省科协2022年助力吉林省“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建设项目(编号:KCZG202207)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