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协作下小学数学课堂序化教学探究——以四年级上册《线段、直线、射线》一课例谈
摘要
关键词
序化意识 动态教学 思维发展
正文
序化教学是指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建立序化意识,即深度解读知识体系,科学遵循学情发展,有效地将知识结构化、教学有序化、思维可视化的意识。本文以《线段、直线、射线》(下文简称“本课”)为例,在序化意识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凸显了教师对教材深度的解读,着力于学生深度思维的培养。采用动态教学方式打破了传统数学课堂中静态、固化的教学形式,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一、检索对比——教材动态解析,寻知识之序
通过检索相关期刊,发现本课课时名在不同教材版本中的表述存在差异,主要体现在三种线的先后顺序上。除了“线段、直线、射线”这一表述外,还有“线段、射线、直线”和“直线、射线、线段”这两种表述。本文进一步探究了这些差异背后的缘由,以及基于什么样的考虑而产生的。
表1 “线的认识”多版本对比
教材版本 | 所属年级单元 | 认识顺序 | 导入主题图 |
人教版 | 四上: 角的度量 | 线段 直线 射线 |
|
苏教版 | 四上: 垂线与平行线 | 线段 射线 直线 |
|
北师大版 | 四上: 线与角 | 线段 射线 直线 |
|
在小学阶段,不同教材对三种线的认识内容,大致有两种编排情况:一种情况是将“线的认识”的内容全部安排在第二学段,作为单元的起始课,随后安排“相交、平行”、“角的认识”等相关知识;另一种情况则是将“线的认识”的内容安排在两个学段,在第一学段伴随着对长度单位的学习先认识线段,随后在第二学段再进行射线、直线等的认识。[1]
相比之下,中学阶段教材的课时名则非常一致,都是“直线、射线、线段”,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表述为“直线的基本事实: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射线和线段都是直线的一部分”。因为在欧氏几何中,直线是原始概念,线段和射线都是基于直线概念,因此这种编排方式完全符合欧氏几何的知识逻辑,同时也遵循了从整体到局部的教学原则。
那么,小学阶段的教材为什么要调整三种线的认识顺序呢?
原因一:从“虚”到“实”,贴近学生的思维原点。
严格来说,实际生活中并不存在数学上定义的“线段、直线、射线”,这些抽象的概念本身是不存在的。而且射线和直线涉及无限的概念,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不太好理解。因此,各版本的教材都使用了生活中具体的实例,例如“拉紧的线、绷紧的弦(人教版)”、“景观灯射出的光线(苏教版)”、“拉索桥、激光、地平线(北师大版)”等,来引导学生感受三种线在生活中的原型,以帮助学生完成从实物到几何图形的抽象,培养他们的空间想象力。
原因二:从“一”到“三”,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
纵观小学一至六年级“图形的认识”中,一般按照“点、线、面、体”的顺序来整理。教学内容基本按照“三维、二维、一维、二维、三维”的顺序来安排。第一学段侧重于生活中的事物,从整体上感知三维和二维图形的差异与特征。第二学段则是关于一维“线”的认识,相对于生活中熟悉的三维立体图形和二维平面图形,线更为抽象,学生更难以理解。此外,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看到的物体都是立体的。“点、线、面、体”是从立体图形中抽象出来的概念,点不分大小,线不分宽窄,面不分薄厚。[2]
《数学课程标准(2022版)》(下文简称“新课标”)第二学段“图形的认识与测量”内容要求学生通过实例了解线段、射线和直线,并能够说出它们之间的共性和区别。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内容是放在第二学段教学,强调了在建立基本数学概念的同时,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探究精神的重要性。另外,教材中也按照新课标要求对知识体系进行了有序的安排,将线段、射线和直线的概念表述顺序进行了调整,从而更好地满足学生认知的发展规律。
二、数据分析——学情动态定位,循认知之序
要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关键在于把握学情。然而,目前对学情分析的研究还没有形成完整而独立的认识。传统教学中,教师对学情的判断通常基于个人教学经验,单一而主观。智能协作采用数据分析对学情动态定位,旨在遵循学生的思维规律解决数学过程中,让学生的思维沿着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的优化程序而步步推进。为此,笔者采用前测、访谈和再测等方法,展开学情精准定位、动态辨析。
表2 四年级一个教学班前测结果
线段 | 直线 | 射线 | |
|
|
|
|
|
|
|
|
|
|
|
|
线段表征正确率100%,但只有约11%标出了长度. | 直线表征正确率100%,但都是画的水平的。 | 射线表征正确率约31%,约53%的学生表征错误,另外约16%的学生能用自己的方式模糊表征“向一端无限”延伸。 |
线段和直线的表征正确率都是100%,射线表征正确率约31%。线段的正确率能够达到100%在预期之内,因为学生在二年级已经能够识别线段,从直观上知道什么样的图形是线段,并且在学习长度单位时理解了线段的可测性,能够画出指定长度的线段。然而,为什么直线的表征正确率也是100%呢?这可能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过直线的相关概念有关,但需要进一步了解他们对直线的理解程度以及对线段和射线的区别。
图1 前测中约 40%学生的“三线”画法
为什么有约40%学生把直线画成水平的、将射线画成斜的呢?笔者经过进一步的访谈(见图2)“你认为什么样的线叫线段?直线、射段呢?”原来学生普遍认为“直直的线就是直线”,认为“斜着的长长的叫射线”“一头可以变长的线叫射线”,却没有提到直线可以“向两端无限延伸”的本质属性。同时,也对五年级部分学生进行了访谈。
图2 四五年级部分学生访谈情况
基于以上学情,本课学习主要难点集中在以下2点:
难点1:对“无限性”的理解。
学生对“无限”这一概念有一定的认知基础,比如知道没有最大的自然数,因为自然数可以一直数下去,数不到头。然而,直线、射线和自然数并不一样,因为最大的自然数本来就无法被观察到,所以说它是“无限大”的,而直线和射线是可以被我们的眼睛观察到的。因此,要将我们眼睛看到的“有限”想象成“无限”,这一点有些难以理解。
难点2:对表征形式的理解。
我们不能只依靠“线的长短”或“线上点的个数”来判断线的类型,而是要体现出“能否继续延伸”为要求,在有限的平面中表示出线段的“有限”、直线射线的“无限”,以及射线“无限”的方向性,即数学化地表征这三种线,这一点也有些难以理解。
三、实时互动——学程动态体验,立思维之序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概念逻辑、学生的认知基础和难点,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线段、直线、射线等概念,笔者采用了以运动为角度的实例,让学生亲身经历线段的形成过程,感受线段的“有限性”,从而引出直线、射线的“无限性”和射线的“方向性”,并结合信息技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
1.点动成线,聚焦“有限”,让思维显性
借助“比划”动作,将概念形象化,使学生体会运动轨迹会形成各种弯的、直的线。以运动的角度再次经历认识线段,这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对有限的深化。只有充分理解了“有限性”,才有利于“无限性”的理解。[3]
【片段1:“线段”】
动一动:欣赏3个短视频,并用手比划出物体的运动轨迹。
画一画:在纸上画一个点A,再画一个点B,然后画出点A到点B的运动轨迹,并用平板拍照上传。
说一说:和同桌说一说你的点是如何移动的?
图3 动态擦出运动轨迹、平板收集学生画的线段
首先,学生画出两个点再将它们连起来。然后,同桌互相说出“从哪里出发,向哪个方向,移动到哪儿停止”,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线段的形成过程。接下来,让学生用尺子量一量线段的长度,明确端点的作用,即用来表示停止或起始点。虽然线段长短不一样,但都“有头有尾”,因此它们的长度可量出,直观感受线段的“有限性”。
2.点动连线,想象“无限”,让思维发散
无论是一个端点移动,还是两个端点同时移动,连起来仍然是线段,可以用尺子量出长度。但如果点一直移动,一刻不停呢?这是突破“有限”的关键思考。让学生动态地想象点的“无限”运动,产生线的“无限”延伸,从有限长的线段迈向无限长的直线。如同“夸父追日”,移动的点一直运动,连起来的直线也一直延伸,没有尽头。让学生感受从可测到不可测,从可画到不可画的过渡。
【片段2:“直线”】
动一动:(课件动态演示)移动端点A/B,向左/右移动,然后把它们连起来,再量一量长度。
想一想:如果端点A和B一直向两边移动,会形成怎样的线?
画一画:把想到的线画下来,并和同桌说一说为什么这样画。
图4 大屏互动演示“点动连线”过程
学生利用平板拍照上传自己画的直线,以技术支撑学生表达,如:有学生用箭头、虚线、穿出端点或不画端点来表示可向两端无限延伸的直线。在充分的动态想象下,在思维交流过程中,促使学生感悟与表达,从生活化的表述慢慢转变为数学化的认知,继而达成数学化的表征。
3.点线联动,对比强化,让思维延伸
回顾画“线段、直线和射线”的过程,以运动的观点想象“点是否停止移动”来判断“线的延伸情况”。在动态过程中,让学生理解点的3种不同点移动的组合方式:2点停止形成“有头有尾”的线段,2点不停止形成“无头无尾”的直线,1点停止1点移动形成“有头无尾”的射线。当点停止移动时,就形成了端点。只有当点不断移动时,才形成可无限延伸的直线和射线。
表3 三线特征的联系与区别
图形 | 能否延伸 | 端点个数 | 能否测量 |
线段 | |||
直线 | |||
射线 |
通过表格整理三线特征,对比明晰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并让学生以“扮演”的形式,体会因射线和直线可“无限延伸”所以都不可测量。同时,通过课件推送、微课自学,再画一画三种线,清晰概念、巩固技能。
图5 大屏对比展示学生作品
继而同屏对比,让学生发现作品中的差别之处,如射线DC的端点只能是D,表示由点D开始向一个方向延伸。在引导学生亮出差错后,让学生之间进行比对与争辩,培养学生正误对比间的差错分辨能力,如此让出错的学生和未出错的学生都获得提升。[4]利用学生的生成性资源,在情感支持下进行“化错”,让“化错”发生的更自然。最后通过“想一想:数学中的线段、直线、射线”,体会“三线”本为一体,线可以看成是由无数个点组成的。
图6 在角中、直线中找射线和数射线、线段
智能协作,帮助学生通过“运动”的角度理解线段的“有限性”、直线和射线的“无限性”以及射线的“方向性”,把动态的想象“点的移动”、“线的延伸”和静态的图形相结合,让抽象的数学概念化为具体,使之更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更利于深入理解数学概念。“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智能协作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更显序化意识,把传统的静态教学变得实时动态,同时倡导教师选择适宜的教学素材,寻找知识点的逻辑顺序,遵循学生的认知顺序,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有效提升学生数学深度思维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马云鹏.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2]史宁中.基本概念与运算法则[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3]刘善娜. "无限性"该如何引入[J]. 小学数学教师, 2015(6):4.
[4]唐玉玲. 慧眼识"错",化"错"为美[J]. 教育界, 2017(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