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协作下小学数学课堂序化教学探究——以四年级上册《线段、直线、射线》一课例谈

期刊: 学子 DOI: PDF下载

林森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邱隘实验小学教育集团

摘要

序化意识下的数学课堂教学是聚焦于教师对教材深度的解读,着力于学生深度思维的培养,旨在打破传统数学课堂中静态、固化的教学形式。本文以《线段、直线、射线》一课为例,基于学生最近发展区,紧紧围绕点“动”成线、点“动”连线,点线联“动”三个主要教学环节,让学生理解线段的“有限性”、直线射线的“无限性”和射线的“方向性”,把动态想象“点的移动”、“线的延伸”和静态图形相结合,使之更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关键词

序化意识 动态教学 思维发展

正文


序化教学是指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建立序化意识,即深度解读知识体系,科学遵循学情发展,有效地将知识结构化、教学有序化、思维可视化的意识。本文以《线段、直线、射线》(下文简称“本课”)为例,在序化意识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凸显了教师对教材深度的解读,着力于学生深度思维的培养。采用动态教学方式打破了传统数学课堂中静态、固化的教学形式,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一、检索对比——教材动态解析,寻知识之序

通过检索相关期刊,发现本课课时名在不同教材版本中的表述存在差异,主要体现在三种线的先后顺序上。除了“线段、直线、射线”这一表述外,还有“线段、射线、直线”和“直线、射线、线段”这两种表述。本文进一步探究了这些差异背后的缘由,以及基于什么样的考虑而产生的。

1 “线的认识”多版本对比

教材版本

所属年级单元

认识顺序

导入主题图

人教版

四上

角的度量

线段

直线

射线

 

苏教版

四上

垂线与平行线

线段

射线

直线

 

北师大版

四上

线与角

线段

射线

直线

 

在小学阶段,不同教材对三种线的认识内容,大致有两种编排情况:一种情况是将“线的认识”的内容全部安排在第二学段,作为单元的起始课,随后安排“相交、平行”、“角的认识”等相关知识;另一种情况则是将“线的认识”的内容安排在两个学段,在第一学段伴随着对长度单位的学习先认识线段,随后在第二学段再进行射线、直线等的认识[1]

相比之下,中学阶段教材的课时名则非常一致,都是“直线、射线、线段”,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表述为“直线的基本事实: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射线和线段都是直线的一部分”。因为在欧氏几何中,直线是原始概念,线段和射线都是基于直线概念,因此这种编排方式完全符合欧氏几何的知识逻辑,同时也遵循了从整体到局部的教学原则。

那么,小学阶段的教材为什么要调整三种线的认识顺序呢?

原因一:从“虚”到“实”,贴近学生的思维原点。

严格来说,实际生活中并不存在数学上定义的“线段、直线、射线”,这些抽象的概念本身是不存在的。而且射线和直线涉及无限的概念,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不太好理解。因此,各版本的教材都使用了生活中具体的实例,例如“拉紧的线、绷紧的弦(人教版)”、“景观灯射出的光线(苏教版)”、“拉索桥、激光、地平线(北师大版)”等,来引导学生感受三种线在生活中的原型,以帮助学生完成从实物到几何图形的抽象,培养他们的空间想象力。

原因二:从“一”到“三”,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

纵观小学一至六年级“图形的认识”中,一般按照“点、线、面、体”的顺序来整理。教学内容基本按照“三维、二维、一维、二维、三维”的顺序来安排。第一学段侧重于生活中的事物,从整体上感知三维和二维图形的差异与特征。第二学段则是关于一维“线”的认识,相对于生活中熟悉的三维立体图形和二维平面图形,线更为抽象,学生更难以理解。此外,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看到的物体都是立体的。“点、线、面、体”是从立体图形中抽象出来的概念,点不分大小,线不分宽窄,面不分薄厚。[2]

《数学课程标准(2022版)》(下文简称“新课标”)第二学段“图形的认识与测量”内容要求学生通过实例了解线段、射线和直线,并能够说出它们之间的共性和区别。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内容是放在第二学段教学,强调了在建立基本数学概念的同时,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探究精神的重要性。另外,教材中也按照新课标要求对知识体系进行了有序的安排,将线段、射线和直线的概念表述顺序进行了调整,从而更好地满足学生认知的发展规律。

二、数据分析——学情动态定位循认知之序

要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关键在于把握学情。然而,目前对学情分析的研究还没有形成完整而独立的认识。传统教学中,教师对学情的判断通常基于个人教学经验,单一而主观。智能协作采用数据分析对学情动态定位,旨在遵循学生的思维规律解决数学过程中,让学生的思维沿着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的优化程序而步步推进为此,笔者采用前测、访谈和再测等方法,展开学情精准定位动态辨析。

2  四年级一个教学班前测结果

线段

直线

射线

 

 

 

 

 

 

 

 

 

 

 

 

线段表征正确率100%但只有约11%标出了长度.

直线表征正确率100%但都是画的水平的

射线表征正确率约31%,53%的学生表征错误另外约16%的学生能用自己的方式模糊表征“向一端无限”延伸。

线段和直线的表征正确率都是100%,射线表征正确率约31%。线段的正确率能够达到100%在预期之内,因为学生在二年级已经能够识别线段,从直观上知道什么样的图形是线段,并且在学习长度单位时理解了线段的可测性,能够画出指定长度的线段。然而,为什么直线的表征正确率也是100%呢?这可能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过直线的相关概念有关,但需要进一步了解他们对直线的理解程度以及对线段和射线的区别。

 

1 前测中约 40%学生的“三线”画法

为什么有约40%学生把直线画成水平的将射线画成斜的呢笔者经过进一步的访谈见图2)“你认为什么样的线叫线段直线射段呢原来学生普遍认为“直直的线就是直线”,认为“斜着的长长的叫射线”“一头可以变长的线叫射线”却没有直线可以“向两端无限延伸”的本质属性同时也对五年级部分学生进行了访谈

 

2 四五年级部分学生访谈情况

基于以上学情本课学习主要难点集中在以下2

难点1:对“无限性”的理解。

学生对“无限”这一概念有一定的认知基础,比如知道没有最大的自然数,因为自然数可以一直数下去,数不到头。然而,直线、射线和自然数并不一样,因为最大的自然数本来就无法被观察到,所以说它是“无限大”的,而直线和射线是可以被我们的眼睛观察到的。因此,要将我们眼睛看到的“有限”想象成“无限”,这一点有些难以理解。

难点2:对表征形式的理解。

我们不能只依靠“线的长短”或“线上点的个数”来判断线的类型,而是要体现出“能否继续延伸”为要求,在有限的平面中表示出线段的“有限”、直线射线的“无限”,以及射线“无限”的方向性,即数学化地表征这三种线,这一点也有些难以理解。

三、实时互动——学程动态体验立思维之序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概念逻辑、学生的认知基础难点,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线段、直线、射线等概念,笔者采用了以运动为角度的实例,让学生亲身经历线段的形成过程,感受线段的“有限性”,从而引出直线、射线的“无限性”和射线的“方向性”,并结合信息技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

1.点动成线,聚焦“有限”,让思维显性

借助“比划”动作,将概念形象化,使学生体会运动轨迹会形成各种弯的、直的线。以运动的角度再次经历认识线段,这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对有限的深化。只有充分理解了“有限性”,才有利于“无限性”的理解。[3]

【片段1:“线段”】

动一动:欣赏3个短视频并用手比划出物体的运动轨迹。

画一画:在纸上画一个点A再画一个点B,然后画出点A到点B的运动轨迹,并用平板拍照上传。

说一说:和同桌说一说你的点是如何移动的?

 

3  动态擦出运动轨迹平板收集学生画的线段

首先,学生画出两个点再将它们连起来。然后,同桌互相说出“从哪里出发,向哪个方向,移动到哪儿停止”,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线段的形成过程。接下来,让学生用尺子量一量线段的长度,明确端点的作用,即用来表示停止或起始点。虽然线段长短不一样,但都“有头有尾”,因此它们的长度可量出,直观感受线段的“有限性”。

2.点动连线,想象“无限”,让思维发散

无论是一个端点移动,还是两个端点同时移动,连起来仍然是线段,可以用尺子量出长度。但如果点一直移动,一刻不停呢?这是突破“有限”的关键思考。让学生动态地想象点的“无限”运动,产生线的“无限”延伸,从有限长的线段迈向无限长的直线。如同“夸父追日”,移动的点一直运动,连起来的直线也一直延伸,没有尽头。让学生感受从可测到不可测,从可画到不可画的过渡。

      【片段2:“直线”】

动一动:(课件动态演示)移动端点A/B,向左/右移动,然后把它们连起来再量一量长度。

想一想:如果端点A和B一直向两边移动,会形成怎样的线?

画一画:把想到的线画下来,并和同桌说一说为什么这样画。

 

4 大屏互动演示“点动连线”过程

学生利用平板拍照上传自己画的直线,以技术支撑学生表达,如有学生用箭头、虚线、穿出端点或不画端点来表示可向两端无限延伸的直线。在充分的动态想象下,在思维交流过程中,促使学生感悟与表达,从生活化的表述慢慢转变为数学化的认知,继而达成数学化的表征。

3.点线联动,对比强化,让思维延伸

回顾画“线段、直线和射线”的过程,以运动的观点想象“点是否停止移动”来判断“线的延伸情况”。在动态过程中,让学生理解点的3种不同点移动的组合方式:2点停止形成“有头有尾”的线段,2点不停止形成“无头无尾”的直线,1点停止1点移动形成“有头无尾”的射线。当点停止移动时,就形成了端点。只有当点不断移动时,才形成可无限延伸的直线和射线。

3 三线特征的联系与区别

图形

能否延伸

端点个数

能否测量

线段




直线




射线




通过表格整理三线特征,对比明晰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并让学生以“扮演”的形式体会因射线和直线可“无限延伸”所以都不可测量。同时,通过课件推送微课自学再画一画三种线,清晰概念、巩固技能。

 

5 大屏对比展示学生作品

继而同屏对比,让学生发现作品中的差别之处,如射线DC的端点只能是D,表示由点D开始向一个方向延伸。在引导学生亮出差错后,让学生之间进行比对与争辩,培养学生正误对比间的差错分辨能力,如此让出错的学生和未出错的学生都获得提升。[4]利用学生的生成性资源,在情感支持下进行“化错”,让“化错”发生的更自然。最后通过“想一想数学中的线段直线射线体会“三线”本为一体线可以看成是由无数个点组成的

 

6 在角中直线中找射线和数射线线段

智能协作,帮助学生通过“运动”的角度理解线段的“有限性”、直线和射线的“无限性”以及射线的“方向性”,把动态的想象“点的移动”、“线的延伸”和静态的图形相结合,让抽象的数学概念化为具体,使之更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更利于深入理解数学概念“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智能协作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更显序化意识,把传统的静态教学变得实时动态,同时倡导教师选择适宜的教学素材,寻找知识点逻辑顺序,遵循学生的认知顺序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有效提升学生数学深度思维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马云鹏.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2]史宁中.基本概念与运算法则[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3]刘善娜. "无限性"该如何引入[J]. 小学数学教师, 2015(6):4.

[4]唐玉玲. 慧眼识"错",化"错"为美[J]. 教育界, 2017(26).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