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画”为媒 架设沟通之桥——绘画治疗促孤独症儿童社交理解的实践研究

期刊: 学子 DOI: PDF下载

顾庆春

江苏省兴化市特殊教育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语言发明以前,古人开始用图符、岩画等方式记录和交流信息。因此,图画式沟通交流是人类最简易、最原始的方式。绘画治疗为图片式沟通的主要形式,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在孤独症儿童社交康复治疗之中,帮助孤独症儿童从图画中理解社交关系,促进内容理解、角色发现、人物追踪等数据检索,易于孤独症儿童提取社交信息,运用在社交理解领域的各个环节。

一、孤独症儿童的社交功能分析

孤独症又称孤独症谱系障碍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 是一组起源于儿童早期,以社会交往或沟通障碍、兴趣范围狭隘或重复刻板行为为主要特征的发育障碍。社会交往障碍是孤独症儿童三大核心障碍之首,也是孤独症儿童最外显的障碍特征。

在对52名学龄期孤独症儿童的社交观察中,我们发现孤独症儿童的社交理解困难是造成社交困扰的关键。而社交理解取决于孤独症儿童的功能状态,功能状态决定了意识形态,使得孤独症儿童有了“听而不见、视而不闻”最外显的行为特征。

1.听的能力

一般孤独症儿童能够听到的外界声音较少、反应迟钝,而且对外界声音反应低敏或超敏。常常出现把别人的话当耳旁风,不予理睬的现象。但他们在听知觉上有特殊优势,因此在音乐方面有特殊天赋。

2.说的能力

大多孤独症儿童不愿说,说的语言以重复的无意义语言为主,说的句长较短,要素少,说的逻辑思路不清,常常颠倒,说的内容也常常不合情境,或言不达意。

3.看的能力

孤独症儿童不能看到整体,只能看到局部,局部领域优先运作因此注意涣散、不能理解深层次的含义,对交往人的感受理解困难。但机械记忆能力、注意细节变化超过一般水平,因此,绝大多数孤独症儿童有很强的视觉空间能力,在美术方面有着特殊天赋、以及在智力拼图和其他空间技能有出色表现。

从以上的观察结果不难发现,要想帮助孤独症儿童提高社交理解力,必须在优势领域视觉上加大训练力度,用看辅助听,用看启发说,用看整合听与说,优势弥补弱势,帮助孤独症儿童中央统合功能的进一步提升。

二、绘画治疗在孤独症儿童社交理解训练中的优势

 1.规避语言缺陷,着力非言语方式

绘画治疗是运用非语言的象征方式作为主要形式的表现性治疗方式,其对语言表达的要求不高,规避孤独症儿童语言沟通的缺陷,因此,绘画治疗的过程中,孤独症儿童不会产生表达困境压力,打开社交心理防御。

2.解读绘画具象,投射儿童心理

在分析心理学中,投射被认为是无意识主动表现自身的活动。绘画治疗的过程中,投射出的产物不仅仅以艺术的形式存在,而且会呈现潜意识里的梦境、幻觉、妄想等等,这些具象化的图像既是孤独症儿童人格特征的外显,又是自我意识的觉察,成为社交过程中理解社交中自我的间接工具。

3.善用视觉优势,矫正理解偏差

孤独症儿童由于言语沟通的障碍,长期情感深埋,他们的意识形态与普通人渐行渐远,寻找语言表达的可能性就越来越低。在缺乏宣泄通道的情况下,孤独症儿童的理解就很容易带有负面情感色彩,存在理解上的偏差,而影响社交行为的判断力。但孤独症的视觉是优势能力,他们的视觉空间能力、对色彩感觉敏锐、局部优先加工运用的能力优势,能在绘画治疗中,给予他们情感的满足,帮助他们理清社交思路,反思社交对方的行为,矫正社交理解上的偏差。

三、绘画治疗促孤独症儿童社交理解的实践

1.绘画社交绘本,理解社交场景。

孤独症儿童刻板于熟悉的社交场景,对转换社交场景或新社交场景表现为明显抗拒,借助绘画治疗方式呈现社交场景,从而教会他们应对不同的社会场合,促进其对社会事件和社会期待的理解并诱发其表现出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提高其社会交往能力。

如贝贝从幼儿园升入小学了,小学新社交场景让贝贝感官上产生了诸多不适,贝贝不能理解社交场景的变换,而产生在校园门口大哭大闹,抗拒进入校园的行为。我们尝试用绘画治疗解决这一困境,将校园的主体场景拍照,并剪去多余的干扰信息,带着孩子认识:这是操场,这是厕所,这是教学楼,这是综合楼等等,然后按照学校的布局,引导孩子将主体建筑进行合适位置的粘贴,让孩子按照上学行走的路线在主体建筑物中间绘画道路,这样的分部观察符合孤独症儿童局部加工的特点,以道路为媒介链接的校园行走中所见所景所感,也帮助孤独症儿童形成自我的思维建构,缓步提高孤独症儿童对新社会场景的理解度和接受度,在这样的绘画操作中,贝贝对新校园环境有了一定熟识度,在良好心境下的适应就变得顺理成章。

在实践中,我们利用制作场景手绘本帮着个案熟悉即将参加的春游场景、生日场景、聚会场景等等,个案在其中都获得了良好体验,嫁接到真实场景中的运用中,感官的预调适,环境的预适应,使得个案提前了解此社交环境的意义和目的,避免过激行为的发生,在群体社交中也树立了良好的社交印象。

2.互动绘画治疗,理解社交规则

孤独症儿童在社交上表现过于自我和冲动,这种状态在作画的过程中也已然如此。他们缺少合作、等待、轮流的社交意识。而同伴介入是社交中绝佳的润滑剂,其能帮助孤独症儿童在同龄人的示范中模仿社交规则、习得社交规则、理解社交规则。

如天天在社交活动中,总是抢话、插话,长辈的教导也显得苍白无力。互动式绘画治疗却可以改变天天的状态。我们让天天和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同伴一起绘画,绘画的内容不定,绘画的要求是每人轮流,一人画一笔,在规定时间内将画作交给老师。绘画开始了,天天画完一笔后,忍不住想再画,他快速缩回右手,在左手的手心里来回摩挲,眼睛扒着同伴画完一笔后,手立马上前画起来,随着次数的增多,天天的冲动等级在降低,等待的状态开始平缓,轮流的意识逐渐清晰,他用行动给我们展示了他对社交规则的理解,这种理解也便于天天在真实同伴社交中进行泛化和延伸。

互动式绘画治疗,由一对一的形式,慢慢推演到二对一,甚至多对一,在这其中不断延长等待的时间,强化轮流意识,磨炼意志品质。

3.特种绘画治疗,理解个案特质

绘画治疗有投射潜意识心理的作用,投射出的心理描述也许孤独症儿童自己都没能发现,绘画治疗帮助孤独症儿童发现自我、了解自我、理解自我。

在心理上的测验上,有两项测验就和绘画治疗有着密切的关系,一个是绘人测验,一个是人房树测验。绘人测验是测试5岁以上儿童智力水平的方法之一。通过让幼儿尽量详尽地绘出一个人,通过个案绘的人的完整性,比例的协调性,以及在绘画过程中儿童表现出的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空间知觉、方位知觉等,体现出儿童的智力发展水平;房树人测验了解精神健康、人格的工具。孤独症学生只需在白纸上画屋、树及人,根据评估手册从而可以更具体地了解受测者的人格特征,捕捉到难以言表的心理冲突,并且不容易引发受测者的警觉、反感或者创伤体验。

这些能力状态也让个案自己和身边支持者了解,理解个案的社交难点,而以合适的句长,合适的词汇、合适的方式达到理解孤独症儿童社交理解的目的,从而避免师生社交中因不理解而造成的师生关系紧张。

4.叙事绘画治疗,纠正理解偏差

要想提升孤独症儿童的社交理解力,家庭是最重要的练兵场。因此,教师积极将孤独症儿童校园社交行为中的冲突事件,用拍视频或叙述的方式告知家长,指导家长开展叙事绘画治疗,纠正社交理解偏差,构建家校一体化的同盟军,

孤独症儿童对物体状态有着刻板印象,一次放学排队,大家正整齐地向校门走,只见兰兰趴开人群,一个箭步冲上前,跑到这列队伍第一个小女孩面前,向她肚子前伸过手来,小女孩恐惧地推开了兰兰的手,兰兰不依不饶地抓起夹克的拉链,迅速拉上,小女孩用憎恶的眼光回赠了兰兰,大家也投去了莫名奇妙地眼神。班主任细心地拍摄了整个过程,将视频发给家长,指导家长引导孩子将校园冲突事件画出来,画好后,共同探讨画中的内容,画后的事件,带着好奇心请孩子描述自己的画作,读懂画中话家长耐心倾听孩子叙述整个事件。在画中两个人物角色旁,画出心理想法的方框,让孩子继续作画,在演中实现换位思考,最后,在人物角色前画两个语言对话框,拿出橡皮,让孩子自主修改绘画,提高行为的合适性。

一幅画胜过千言万语,除了上述方式,我们还可以在孤独症儿童绘画,观察画面的大小、线条的性质、阴影的表现、颜色的运用等,潜意识跃然纸上,社交理解问题具象呈现,帮助孤独症儿童理清思绪,同理同感社交对方心理状态,以绘画为媒介,帮助孤独症儿童提升社交理解能力,牵引孤独症儿童走出社交困境,激发社交兴趣,觉察社交状态,表达情绪情感,促进孤独症儿童人格的完善成长。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