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思想的融入策略

期刊: 学子 DOI: PDF下载

徐娜

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第二实验学校 257400

摘要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教学内容的重要构成,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也是学生有效学习数学的助力。对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把握教学时机,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获取数学思想方法,增强数学学习效果。基于此,本文主要阐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数学思想;学习效果;具体策略

正文


引言

教材是数学知识的显性内容,数学思想方法的应用是数学课程教学的隐性目标。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有效渗透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快速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利用多元化的课堂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学习数学知识的技巧和方法,以提升学习质量。

一、挖掘生活中的数学元素,体现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要性

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但是一些小学生由于缺少社会经验,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特点,认为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提高考试成绩。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应转变教学模式,挖掘生活中的数学元素,将数形结合思想融入课堂教学中,使原本抽象的数学知识以直观的形式呈现,进一步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体现数学思想方法的有效性。教师要让学生意识到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关联,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学生对数形结合思想有了一定的认知后,会将其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促进对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和应用。

例如,在教学 “长方体和正方体”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为例。教师让学生通过观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及它们的展开图,并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各部分的名称。首先,教师要求学生画出一个自己曾经学过的图形,并用手摸一摸,知道在平面上的图形都称为 “平面图形”。

其次,教师拿出提前准备好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模型和墨水瓶,提出思考问题:“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引出立体图形的基本概念。最后,教师让学生仔细观察长方体模型,与同桌讨论它是由几个面、顶点和几条棱构成,生活中还有哪些常见的物品也是长方体。在交流中,学生对长方体有了更深的理解,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回答问题:“生活中的长方体还有文具盒、黑板、讲台、茶几等。”在各抒己见中,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加深对长方体的认知。

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挖掘生活中的数学元素,将抽象的概念知识以形象的方式展现出来,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知识的学习难度,也体现出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要性,使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有进一步的了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二、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凸显数学思想方法

问题解决过程是学生探究数学知识,获取数学思想方法的过程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会自觉应用数学思想方法,由此增强认知,强化问题解决能力。所以,问题解决的过程正是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良好时机。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呈现相关问题,尤其要以问题的解决过程为时机,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例如,以“鸡兔同笼”为例,在课堂上,教师在交互式电子白板上出示《孙子算经》中的“雉兔同笼”问题,引导学生阅读、思考,将其翻译为白话文。之后,有学生复述:“笼子里有鸡和兔子。从上数,鸡和兔子一共有 35 个头;从下数,鸡和兔子一共有 94 只脚。鸡和兔子各有多少只?”教师对此进行赞赏,并鼓励学生进行解答。但此时,部分学生脸上露出疑惑的神色。教师把握时机,引出“化繁为简”这一审题策略,同时呈现简化后的问题:“笼子里有鸡和兔子。鸡和兔子一共有 8 个头、26 只脚。鸡和兔子各有多少只?”在提出问题后,教师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选用不同的方式解决问题。

在规定的时间结束后,教师组织展示活动。在活动中,有学生提到列表法:“假设有 1 只鸡、7 只兔子,此时会有 30 只脚,不符合题意,继续列表,直到有 3 只鸡、5 只兔子脚数符合题意。”教师在赞赏的同时,提出问题:“如果数字变大,我们是否还能用这种方法?”大部分学生表示否定。于是,教师鼓励其他人介绍其他方法。此时,有学生提到画图法:“先画出 8 个头,在每个头下画出 2 只脚,全部表示鸡。此时,一共有 16只脚。与原题相比,少了 10 只脚,需要添加 10 只脚。”在该学生介绍到此时,教师鼓励该学生上台画图。其他学生认真观看,提出问题:“为什么不是一只一只地添加脚,而是两只两只地添加脚?”台上的学生作答:“因为一只兔子比一只鸡多两只脚,所以两只两只地添加。添加五次脚数就足够了,这五次就是将 5 只鸡换成 5 只兔子,也就是说有 3 只鸡,5 只兔子。”其他学生表示理解。于是,教师趁机总结解题方法,并揭露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形结合法。之后,教师按照此方式,引导其他学生继续展现其他解题方法。实践证明,学生通过体验问题解决活动,积极思维,解决了问题,建构了数学认知,尤其掌握了不同的解题方法。同时,学生也感受到了不同方法中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有利于提高问题解决水平。

三、在探究中寻理,形成转化思想

转化思想是一种极为重要的数学思想,也是一种化繁为简的思维策略,对发展学生数学思维、提升学生数学能力及问题解决能力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教师在进行说理教学时,可以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的方式展开探究,在说理的过程中探寻数学原理,学会将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问题,帮助学生形成转化思想,促进学生对数学思想的感悟。将转化思想应用到学生的数学学习中,不仅可以很好地活化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解题效率,让学生的学习更加轻松,还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

例如,在教学完“乘法分配律”这部分内容后,教师向学生展示了一个问题,旨在通过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中的数学原理,帮助学生理解转化思想:对于“22×32+44×19”这 个 算 式, 某 同 学 的 计 算 过 程 中 出 现 了 原 式“=22×(32+38)”。请你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说一说其中的原理。问题中的算式涉及乘法与加法的混合运算、乘法分配律、乘法结合律及等量代换的知识。从表面上看,乘法分配律在这道题中并不适用,实际上却可以通过等量代换来转化算式中的因数。学生在说理时围绕“原式中有没有可以进行拆分的数”“拆分之后能不能得到共同的乘数”等展开了探究,进而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22”可以从“44÷2”转化而来,如果将“44”拆分成“22×2”,那么“44×19”就可以写成“(22×2)×19”,再应用乘法结合律,将其转化成“22×(2×19)”,得到“22×38”,这样就得到了“22”这个共同的乘数;然后应用乘法分配律,便可以得出原式=22×(32+38)。在说理结束前,有学生表示,经过转化得到共同的乘数后再进行计算,可以节省计算的时间,让计算变得更加简单和方便,而且不容易出错,这是一种十分实用的计算方法。在上述过程中,转化思想也浸润了学生的心田。

结语

综上所述,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小学生正处于形象化思维阶段,对数学的理解,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具体的形象。数学思想是解决数学问题的重要参考,教师在平时要重视数学思想的渗透,引领学生参与感知、体验数学思想,让数学学习更有效。

参考文献

[1]张彦红.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思考[J].智力,2022(18):70-71.

[2]徐士波.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有效路径探讨[J].读写算,2022(36):87-88.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