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植工匠精神于中职德育体系的路径探究

期刊: 学子 DOI: PDF下载

杨金辉

河北省承德市围场县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摘要

工匠精神是每一位劳动者都应该拥有的品质,其要求的精益求精不仅是做事的态度,更是做人的高度。中等职业学校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主阵地,须承担起培养大国工匠和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责任。2020年9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共同印发的《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强调:“加强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职业行为习惯培养,职业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等专题教育不少于16学时。”可见,厚植工匠精神,提升学生职业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行动,是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具体要求。


关键词

厚植工匠精神;中职;德育

正文

引言

中职教育承担着培育“中国工匠”的重要任务。大力发展中职教育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的正确决策和部署。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的中职教育得到快速发展,具备了大规模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能力,专业设置愈加贴合产业转型升级要求,毕业生就业持续向好并保持较高水平。中等职业教育是产业大军的主要来源,地位的重要决定了责任的重大。如何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劳动者,成为每一所中职学校必须认真思考与实践的重要课题。

一、中职生工匠精神的丰富内涵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强调要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工匠精神既生动体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又深度彰显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不畏艰难、奋勇前进的强打精神动力。工匠精神不仅是新时代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一,我国古代就有“敬业乐群”“忠于职守”的优良传统,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执着精神,有创新求变、持续进步的不懈追求,中华民族的工匠精神是中国古代哲学中伦理道德和技术技艺的辩证统一,标志着中国古人悠久深厚的劳动智慧。中华民族古代手工业技术的水平就一直处于世界领先状态,如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中出土的船形彩陶壶和鱼纹彩陶壶等器物都造型精美、纹饰多样、做工细腻。除此之外,有李时珍尝百草的大胆尝试,有庖丁解牛的熟能生巧,更有像鲁班这样的大发明家。可以说,坚持在劳动中不断追求高超技艺的信念深深地刻在中华民族的骨子里。近代以来我们坚持劳动传统,艰苦奋斗、改革创新,也培育了一批例如爆破技师彭祥华、兵器焊工卢仁峰、高铁研磨师宁允展等大国工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在长期的实践中培育出了“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精确并深刻地诠释了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为新时代培育什么样的工匠精神指明了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劳动者素质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至关重要。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基础,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厚植工匠精神于中职德育体系的路径

(一)根据学科和专业的特点,把工匠精神融入课堂教学中

学校充分发挥专业学科的优势,在教学目标制订过程中注重发掘不同专业的工匠精神资源,拓展教学内容。学校要求教师在课程设计中融入工匠精神。首先,要做到精准严谨,不能牵强附会,不能让工匠精神成为学科知识的“标签”或“广告词”;其次,要运用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的基本理论,解释现实中的社会现象、道德规范等,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认知能力;最后,要采用浸润式的教育方法,让学生从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中感知工匠精神是优秀人才所必备的品质,从而不断修正人生目标,一步步走向卓越。在公共基础课的学科教学中,教师将价值导向与知识传授相融合,明确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爱党、爱国等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于教学计划、课程标准、课程内容、教学评价等主要环节,在专业教学中把工匠精神与实现每一项技术标准和质量标准紧密结合。

校企共建专业课程体系

学校按照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要求,结合职业岗位能力、“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标准、全国职业技能大赛比赛规程、顶岗职业技能培训等,构建“岗位认知实习—专业基本技能实训—跟岗(生产性)实训—校内轮岗实训—校外顶岗实习”五个能力模块的实践教学培养体系,以工匠精神为引领,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五个能力模块的阶梯式实践教学培养形成了基于工作过程的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实现“一年打基础、二年懂专业、三年能顶岗”的“三阶梯”实践教学培养方案,实现“教、学、做”有机统一,突出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工匠精神和创新能力,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满足社会需求。

建立“文明实践班制”,提高职业素养

学校建立以行为德育为特征的“文明实践班制”,将养成教育融入学生的文明实践活动中。按照PDCA循环管理模式,即准备(Plan)、实施(Do)、检查(Check)、总结(Action),将文明实践分为这四个阶段。学生参加文明实践活动,工作岗位分为劳动岗、服务岗和管理岗三大类,做到“人人有岗,责任到人”。劳动岗位旨在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服务岗位旨在增强学生的服务意识,引导学生在参与服务的同时自身受到教育;管理岗位旨在增强学生的管理能力,明确责任,进而使学生规范自己的言行。通过文明实践活动,学生强化了对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理解,增强了职业荣誉感。此外,学校组织学生走进社区、福利院、养老院,带领学生开展志愿服务,让学生感受服务他人的快乐和价值,提升学生的服务意识。

结束语

质量之魂,存于匠心。中职学校应把培育工匠精神作为德育工作的抓手,增强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成为工匠型技术技能人才,助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文忠,伍承光.中职德育与“工匠精神”的有机融合[J].现代职业教育,2019(36):56-57.

[2]苏兴荣.浅谈“工匠精神”与中职德育的融合[J].现代职业教育,2019(33):222-223.

[3]周芸.试论工匠精神视阈下的中职德育[J].天工,2018(03):97.

[4]王丽华.“工匠精神”引领下的中职德育课堂教学实践[J].现代职业教育,2018(14):148-149.


...


阅读全文